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唐·贾岛《送道者》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唐·秦韬玉《贵公子行》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汉《刺巴郡守诗》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北宋·梅尧臣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唐·刘禹锡《插田歌》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唐·宋之问《过函谷关》
鸡犬暮声合,城池秋霁空。——唐·储光羲《新丰作贻殷四校书》
莫学捕鸠鸽,莫学打鸡狗。——唐·卢仝《寄男抱孙》
琴书随弟子,鸡犬在邻家。——唐·于鹄《寻李逸人旧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宋·陆游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唐·杜甫《新婚别》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唐·于濆《山村叟》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桥忽自归。——南宋范成大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唐·杜甫《可叹》
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现代·郁达夫《过岳坟有感时事》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唐·贯休《琴曲歌辞》之《白雪歌》
唯有中林犬,犹应望我还。——唐·费冠卿《秋日与冷然上人寺庄观稼》
武陵川径入幽遐 ,中有鸡犬秦人家。——唐·武元衡《桃源行送友》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唐·李白《行路难》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唐·李贺《开愁歌》
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唐·白居易《犬鸢》
自此长江内,无因夜犬惊。——唐·李白《送袁明府任长沙》
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唐·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之《洞山阳》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唐·杜甫《草堂》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北宋·苏拯《猎犬行》
可怜白犬子,闲吠远行人。——唐·姚合《哭砚山孙道士》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唐·李贺《赠陈商》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宋·苏拯《猎犬行》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宋·苏拯《猎犬行》
毛泽东诗词中的“极目楚天舒”是什么意思?
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
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舒,舒展,开阔。
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宠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古代诗词中刍荛一词是如何兴起的?
《诗经大雅板》诗 云:“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我即尔 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周厉王暴虐 侈傲,国人怨声载道。
厉王使人 察,有敢谤毁者则杀之。
周公之胤 (后代)凡伯为劝谏厉王行先王仁义之道,博纳忠言,故作《板篇》。
刍荛, 即指割草砍柴之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意思是说:古贤人说过,遇 有疑难之事还需向采薪之人请教呢。
后以刍荛喻指草野之民。
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一百韵“杞梓无 遗用,刍荛不忘询。
”宋刘子晕《汴京纪事》:“内苑珍林蔚绛霄,围城不 复禁刍荛。
”元雅虎《上执政四十韵》:“草芥难终弃,刍荛尚可询。
”又 据《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记述:“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 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刍荛之议,言谓草野民言。
后 以刍荛用作陈述己见的谦词之典。
唐徐夤《忆潼关早行》:“刍荛十轴 僮三尺,岂谓青云便有梯。
”宋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师幕》:“诸公谁听 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宋李 清照《上工部尚书胡工》:“巧匠何曾弃榑栎,刍尧之言或有益。
”
诗词中的扇面对是怎样的
扇面对,亦称“ 扇对 ”。
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诗词中的扇面对是怎样的?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又叫“隔句对”,也就是两联之间相对,非常罕见。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古代诗词中公干一词有何典故?
《三国志》卷二十一 《魏书王粲传》附《刘桢传》载,刘 桢字公干,东平人,曹操辟为丞相掾属,为“建安七子”之一,有诗才,曹 丕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绝妙时人。
”唐李咸用《秋日疾中寄诸同 志》:“闲居无胜事,公干卧来心。
”刘桢曾有诗自述卧病之中,这里以刘桢卧病自比。
唐韩惺《余寓汀州沙 县病中闻前左丞璘随外镇举荐赴洛 兼云继有急征旋见脂辖因作七言四韵戏以赠之或冀其感悟也》:“公干 寂寥甘坐废,子牟欢忭促行期。
”
诗词中的拗句是什么意思
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1、拗句的概念 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
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具体讲解。
2、拗句的救 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
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拗救有三种情况: (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
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声字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已平”。
从例句中我们发现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没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求对第一字进行补救,但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平仄和谐。
(2)对句补救。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
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3)本句自救,同时对句相救。
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4)大拗,本来本部分内容可以在上三小类中可以解释,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将这部分单独列出来,因为这部分也是很多诗词楹联爱好者急需学习和要掌握的。
大拗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号内的两个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两个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
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意安排在律诗的第七句。
3、律诗中的拗句和楹联中的拗句 (1)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律诗是有拗就要救,但由于楹联只有上下句,没有其它律句相映衬,故关于拗救部分的小拗通常不要求在楹联中使用,也就是说楹联中的小拗可不救,只要整体平仄声和谐即可。
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律诗要求对句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果对句不进行拗救仍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讲此诗句就不合律,但在楹联中不能属于出律范畴,只要对句仍然是...
暮鼓晨钟是哪句诗词中的啊?
唐·李咸中《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 暮鼓晨钟【拼音】: mù gǔ chén zhōng【解释】: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详细释义亦作“ 暮鼓朝钟 ”。
1.佛寺中晚击鼓、早撞钟,以报时间,并劝人精进修持。
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诗:“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 明周履靖《锦笺记·协计》:“清净是菩提,爱染难离,蒸沙为饭饭终非,暮鼓晨钟勤忏悔,怎免阿鼻?”2.形容时光的推移。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程婴,你只依着我便了,我委实的捱不彻暮鼓晨钟。
” 元萨都剌《酹江月·任御史有约不至》词:“几度暮鼓晨钟,南来北去,游人心未倦。
”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曲:“暮鼓晨钟,秋鸿春燕,随光阴闲过遣。
”3.比喻使人警醒的语言。
清 颜邦城 《三刻小引》:“是深之可为格致诚正之功者,此训也;浅之可为动静语默之范者,此训也;谁不奉为暮鼓晨钟也哉?” 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一回回目:“数种祸惊心惨目,述阴谋暮鼓晨钟。
”
诗词中的押韵怎么理解
古典诗词押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狭义的押韵,是指在一定的句式中使用相同的“韵脚”,例如律诗,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韵脚是相同的。
所谓韵脚,按现代普通话讲,就是在一定句式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其韵母应该是相同的。
但古代由于每个字没有统一的拼音,加上各地方言很多,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有时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朝代发音也不一致,所以要使用“韵书”来统一音韵,这个东东很复杂,我的观点是:现在没有必要去深入研究它,按拼音字母押韵就很好。
广义的押韵,是指诗词的每一句都是要讲“平仄”的(古风、乐府等除外)。
所谓平仄,也可以用现代普通话的拼音字母来简单举例,平就是阴平、阳平的发音,所谓仄,就是第三、第四声(上声、去声)的发音。
古代韵书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外,还有个“入声”,这个入声一般是比较短促的发音,在现代普通话中阴阳上去中都有,也很复杂,同样没有必要去研究它。
为什么古典诗词押韵呢?因为古典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尤其是词,那一般是要配乐演唱的,押韵时韵脚相同,吟唱起来就很顺口,并且容易记忆;如果加上平仄,每句诗词吟唱起来发音就有高有低,婉转动听,如果没有平仄就可能是扯着嗓子喊,或者有气无力一直向下低沉,或者一直向上搞“高八度”、甚至超八度,那就不是诗歌了。
所以,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是与现代诗歌的“念诗”不同的,不仅语言美,而且音韵美,这是洋夷所谓“诗”难以企及的。
古代诗词中嵇懒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与山巨源绝交书见《文选》卷四三冲,自称“疏懒”、“懒慢”。
“少加 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 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 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
每常小便而忍不起,命胞中略转乃起耳。
又纵 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
”后世诗文以“嵇”、“嵇 康懒”作咏生活备散的典故。
唐齐己《拟嵇康绝交寄湘中贯微》:“何处 同嵇备,吾徒道异诸,唐王维《山中示弟》:“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 贫。
”唐.李端《山中期张芬不至》“谁道嵇康懒,山中自掩扇。
”唐李 德裕《思登家山林岭》:“旧有嵇康 慊,今惭赵武偷。
”唐杜牧《中秋曰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醺 醺若借嵇康懒,兀兀仍添宁武愚。
”
古代诗词中鲲的意义
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一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当属《庄子》。
庄周在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庄周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写出了一只怎样的巨鸟啊!且不说太平洋能否容得下鲲,那由鲲“化而为鸟”的鹏,一旦飞将起来,那地球看起来岂不就是一枚小小的鸟蛋了?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
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
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
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诗词中的“推、敲”
“推”只是体现了动作,“敲”即有动作又有声音,同时更显出寺庙的幽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