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关于淮海战役的诗

Yaretzi 坐标: 156116 目录:/guan/

七律.淮海战役

神州问鼎谋淮海,一战输赢见两端。

千万绞盘糜血肉,万千轱辘碾哀叹。

进京赶考回音响,下野空留去影单。

小卒过河将帅位,至今乐道粟冠韩。

淮海战役有关资料

豫东战役之后,毛泽东对战局十分乐观,积极要求各部扩大战果。

1948年7月16日,在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即将攻克兖州之际,毛泽东要求许、谭不顾疲劳,以主力抢占济南机场,迅速完成攻击济南的准备。

同日得到攻克兖州的报告后又要求许谭部争取十天内外夺取济南。

但实际上华东野战军粟裕直接指挥的部队,在豫东战役中伤亡严重,加以雨季将临,华野在历次雨季战斗中均告不利,难以继续战斗,粟裕不能不要求休整,得到毛泽东的批准。

济南是国民政府军坚固设防的城市,徐州有国民政府军的强大兵团。

华东野战军能否攻克济南,并无绝对把握。

但济南已被我军孤立,即使攻击不利,也已无关大局。

尽管如此,毛泽东攻击济南的部署仍然十分慎重,指示粟裕:“整个战役应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发点。

”因此,华野以总兵力的44%弱,约14万人组成攻城兵团,而以总兵力的56%强,约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兵团。

但济南战役作为解放军一次最大规模的攻坚战斗,9月16日晚发起攻击,仅战斗8天,即于24日晚予以攻克,进展意外地顺利。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在望的时候,即着手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由于攻济战局发展十分顺利,粟裕估计国民政府军徐州北援部队事实上已不可能继续北进,华野打援兵团也就不需要投入打援战斗,因而可以不必休整,继续作战,而攻济部队伤亡也有限,稍加休整后也可以连续作战。

为了扩张战果,为以后南下作战创造条件,他即于9月24日向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两淮)及海州、连云港,所以称为淮海战役。

他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以后全军再转入休整。

显然,由于济南战役原设想的作战规模大大缩小了,华野战力有余。

但两淮、海连并无国民的精锐兵团,这一作战计划的战斗规模有限,选择的是国民政府军的薄弱环节,以扩张占领区域。

由于华野战力强大,可以不必休整,即能完成淮海战役的任务。

粟裕向中央军委的建议有四个可供选择方案,而淮海战役计划是建议中作战规模最大的方案。

尽管如此,军委接到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

毛泽东作为统帅,更关心全局,不使部队有任何松懈的情绪。

由毛泽东起草的军委对粟裕建议的复电,肯定了粟裕在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休整的计划,但显然考虑到部队战斗力并未充分发挥的事实,因此,除粟裕提出的两淮、海连战役目标之外,增加了一个超越粟裕设想目标之外的严重任务,即“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而且要求粟裕于10月10日左右开始行动。

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因而对部队提出了更高更严厉的要求。

黄兵团,即黄百韬所率第七兵团,下辖三个军。

黄兵团在国民政府军中虽不是一个最精锐的兵团,但黄敢于死战,很有战斗力。

黄兵团是国民政府军徐州剿总所属的四个兵团之一,徐州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的屏障,攻击黄兵团,必然要遭到徐州各兵团的反击,非常可能发展为南线的战略决战。

所以,粟裕自己提出的是一个一般性的、为以后的大战作准备的战斗任务,而毛泽东给他的确是一个战略性的严重的硬任务,毛泽东把粟裕的攻城略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把淮海战役在事实上改变成了“歼黄”战役。

因此,9月25日中央军委的指示和9月24日粟裕的建议,战役性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毛泽东很快意识到这一任务的严重性,在9月28日对华野的指示中指出:“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

”对于毛泽东提出的任务,华野如不进行休整,进行充分的准备,显然是很难完成的。

为此,毛泽东指示前线将领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并机动地推迟了出动的时间。

军委于9月底又改变了原先不休整的计划,指示华东部队休整20天左右。

要说服部队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战役计划,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做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具体的军事上的权衡。

华野并没有立即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战役计划。

华野前线委员会于10月5日起在曲阜举行了为期20天的扩大会议,在会上对中央军委提出的严重任务,进行了多次反复的研究。

部队要执行毛泽东的战役计划,对前线部队来说,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做出严重的牺牲。

为此,直至9日晚各纵队主要干部会议后,才放弃了在华野原淮海战役方案基础上提出的两个方案,下决心采纳第三方案,即中央军委提出的方案,首先分割包围歼灭黄百韬兵团,并于12日上报军委。

中央军委和华野将领就作战部署进行了反复磋商,至14日,华野司令部召开第二次作战会议,研究确定了具体作战部署,决定于11月5日开始攻击,并于15日上报军委,17日即得到军委的批准。

这一时间距离原来毛泽东要求的出动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

至此,解放军完成了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要目标的淮海战役的决策。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1948年11月4日,粟裕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命令“各部统于六日黄昏由现地开进”,“定于...

关于淮海战役的书

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纪念塔高38.15米,塔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步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

塔身正面镶嵌着毛主席当年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镏金大字。

塔座正面镌刻着镏金碑文,记述着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以及烈士们前仆后继、广大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一九五九年四月四日由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一九六○年四月五日奠基,一九六五年十月一日建成开放。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坐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面向朝阳,巍然耸立。

塔向耸立。

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

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

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

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

塔前有宽敞的平台和长二百五十米,宽三十一米的十跑一百二十九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一百五十米的园林中心广场。

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一九五九年四月四日由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一九六○年四月五日奠基,一九六五年十月一日建成开放。

淮淮战役烈士纪念塔坐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面向朝阳,巍然耸立。

塔向耸立。

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

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

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

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

塔前有宽敞的平台和长二百五十米,宽三十一米的十个平台一百二十九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一百五十米的园林中心广场。

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碑林淮海战役碑林位于园林西北部,占地2万平米,由碑亭、碑墙、碑廊、碑室等组成。

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规模宏磊。

主碑重150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人民的胜利”和“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手稿,500多幅碑刻中汇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参战部队及老将军、老战士的题咏和海内外书法名家不凡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徐州国防园徐州国防园位于园林南部,一期工程占地2万平米,由国防教育馆、兵器陈列场、模拟训练场、军体活动场组成。

国防教育馆内设有国防教育厅和电教厅等,五个展厅,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高科技设施,使观众既可学习国防知识,又可亲自参加各种军体模拟活动。

园名由刘华清同志题写。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占地77万平米,分别有东、北南门。

园林内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纪念馆,总前委群雕,国防园和淮海战役碑林五大主体建筑,及青年湖、青年广场、中心花坛、粟裕将军骨来撒放处和胡耀邦同志植树处等景点。

园林风景秀美,树木葱郁,芳草依依,百花争艳,是闻名遐迩的革命纪念地和风景游览区。

这里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兴建,陈毅元帅题写馆标。

馆内面积2800平米,陈列分正厅、序言、战役实施、人民支前、缅怀先烈五个部分,共展出珍贵的革命文物、历史照片2000余件。

这些革命文物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历史记录。

展览文物丰富,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

与这一诗句有关的战...

正确答案是D(渡江战役)。

答案ABC即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分别是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发动的淮海战役和1949年1月发动的平津战役等三个战略性战役。

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返动派,大量消灭了其有生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从而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其中,平津战役于1949年1月31日胜利结束后,国民军大部分主力已被歼灭,国民在大陆地区的封建统治早已风雨飘摇,全国各地迎来了解放前的胜利曙光!然而,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企图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一方面掩人耳目故作引退,由李宗仁任“代总统”出面跟中国共产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则暗地里积极扩军备战,并分别任命汤恩伯和白崇禧负责组织以70多万国民残余兵力,在从宜昌至上海间的长江边上,筑起了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

在和平谈判破裂的情况下,渡江部队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午夜发起渡江作战,一举突破国民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并解放了国民首都所在地南京。

直至6月2日,第三野战军解放了崇明岛,历时42天,渡江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为了庆祝这一伟大胜利,毛泽东奋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淮海战役的胜利的意义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一、国民在淮海战役中损失惨重,精英丧失殆尽,王牌主力兵团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失败对于蒋介石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他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本钱。

二、在这场淮海战役中战败的结局,加剧了国民内部势力的进一步分化以、矛盾的加深,加速蒋介石下野。

三、中国共产在淮海战役中取胜,加速了中国的革命进程,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基本解放,也为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淮海战役,国民称为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对国民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国民主力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争的进行共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粟裕大将指导地攻打黄百韬部队。

但是黄百韬已经清晰状况,当机立断留下一个部队殿后,带领主力逃窜,幸好的是何基沣和张克侠的叛变,让粟裕成功地从他们的地盘抄捷径拦下了黄百韬军队。

淮海战役迎来了第二阶段:与黄维部队的作战。

黄维部队一度曾想要突围,但是被廖运周部队的阵前倒戈而破坏,之后他决定死守阵地。

在中野部队再加上华野抽5个纵队的合力攻击之下,黄维的部队被攻打下来。

第三阶段:剿灭被包围的邱清泉和李弥的部队,和降服杜聿明部队。

在1949年1月,解放军向杜聿明部队发起进攻,杜聿明被俘、邱清泉战死,李弥逃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简介是什么 淮海战役详细过程

简介:淮海战役,国民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详细过程:1、战役的详细进程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示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

粟裕为迷惑国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

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

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官刘峙作战无能,故在战斗前,国军布阵极为不利,与解放军作战处于被动及被分割攻击。

国军尚未按“徐蚌会战计划”南移,1948年11月5日,刘峙见国军各兵团均已报告在正面发现解放军主力有扑向徐州之势,便遵从蒋介石之意,将徐州周边部队向徐州收缩靠拢,然后再图向淮河一线撤退。

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的孙元良第16兵团经宿县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

1948年11月6日,国军调动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的12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东援,徐州、蚌埠战场国军兵力增加到70万人。

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1948年11月6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国军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

黄百韬第7兵团因奉令等海州第9绥靖区的第44军西撤,推迟至7日西开。

华东野战军借这此延误,追上正在渡大运河的第7兵团,负责殿后之第7兵团第63军、第100军83师被迅速歼灭。

黄百韬见势不妙,希望李弥第13兵团协助撤退。

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

1948年11月8日,防守运河一线之第3绥靖区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在地下员、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举行贾汪起义。

之后,解放军迅速通过第三绥靖区防区。

10日,解放军先头部队、山东兵团主力,歼灭第7兵团西撤之先头师,切断第7兵团退路。

第7兵团渡过大运河后,走到碾庄时,第64军军长刘镇湘建议,依靠第13兵团在碾庄留下的军事工事,与解放军大战一场。

同时,国防部发来电,称可交战,如能击退敌人再走亦可,这样第7兵团就在碾庄犹豫了一天,最后决定迎战解放军。

结果解放军行军速度超出预料,在一日之内,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就攻占碾庄与徐州之间曹八集等各据点要道,11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

此时徐州南方战况,由于宿县之孙元良第16兵团北撤徐州,而协防宿县之刘汝明第4绥靖区也向南撤。

由于刘峙指挥慌乱,蒋介石决1948年定11月10日把杜聿明调回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指挥作战;同时命令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由徐州向东攻击,为黄百韬第7兵团解围。

在蚌埠,以第9绥靖区改组建第6兵团,以第4绥靖区改组建第8兵团,两兵团将协同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宿县推进。

至此,徐州、蚌埠战场国军兵力增加到80万人。

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攻占空虚的宿县,切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之退路。

鉴于淮海战役规模越打越大,16日中央军委决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统筹华东、中原区事宜。

蒋介石下令黄维第12兵团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向北推进,重占宿县。

自11月13日起,徐州国军以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协同攻击全力解第7兵团之围。

开始粟裕令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组成阻援兵团,由10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实行正面防御阻击徐州国军东援;以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第2、第13兵团增援,在潘塘附近发生激战。

在22日第2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阻于离碾庄12公里处大许家一线,无法突破。

19日,华东野战军全力加快对第7兵团的围歼作战,至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10万人全部歼灭,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阵亡。

第二阶段 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军极其不利。

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948年...

淮海战役的资料100字

淮海战役的资料: 是国共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至为重要的一战,经历65个昼夜的抗战,这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最终以解放军战士战胜国民队伍,成为中国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主要是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

这也是解放战争中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战役。

此次战役双方投入的人员都是非常多的,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共歼国军55.5万人。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扩展资料: 对于淮海战役,国民军统帅部在战后检讨中,不得不承认:国军遭受之失败,影响全局,最为重大,尤其是华东地区。

由于国军在徐蚌决战中,主力兵团全部被歼,致使国军再无力与共军主力决战。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

国民的完全失败,已是不可避免。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认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崩溃了。

桂系一时间倍感扬眉吐气,甚至想大干一场。

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

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

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中国搜索-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感想

红色之旅,心灵的洗礼——社会实践感想淮海战役主战场,虽地处我省苏北地区,却记录着许许多多解放战争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记载了他们从事革命事业的深深足迹,传承着中华民族光荣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心灵的熏陶踏入跋山纪念馆的大门,我们立刻被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染,不敢大声说一句话,生怕扰乱了革命先烈的清静。

参天的大松柏树、幽静的环境……一切都是如此安静、清幽,而此刻的我们却已无心欣赏这些美景,心情沉沉的,重重的。

走在历史的长廊上,我们瞻仰了淮海战役纪念碑、革命先烈的英名,参观了收藏淮海战役图画展览室……眼前仿佛又重现了当年烈士们在战火硝烟的战场上英勇奋战、捍卫国家的场景。

内心的沉重、钦佩让队员们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内心在那一刻仿佛奏响了生命的颤音,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让我们肃然起敬。

思想的共鸣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在革命英雄的墓碑前,我们暗暗许下承诺: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辉煌贡献青春和力量,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http://tw.ntu.edu.cn/go.asp?id=193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