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关于庙会的古诗词

Myla 坐标: 166151 目录:/guan/

有关“庙会”的诗词有哪些?

展开全部 古代诗: 1、 《赶庙会》 熙熙攘攘人如云,适用百货两边分。

呼儿唤女上街云,农村庙会闹似春。

城乡发展和谐劲,新风处处耳边闻。

亲朋好友一堂聚,明年今日还相寻。

2、《庙会》 晓去龙华三半两, 归时香烬满炉装。

九叩默祷万事愿,则灵无处不庙堂。

现代诗: 《庙会》鼓乐声声震天价响,串串红灯结成围墙;吆喝声连成一片,涌动的人潮熙熙攘攘。

这边买一串转运的风车,那边把羊肉串尝上一尝;瞧!大秧歌扭的多么欢快,再把折子戏听上一场。

庙会是春节里精彩的高潮,人们无论多远,都会来逛上一逛;它是对上苍的祭祀,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或许,有些人来此寻找些惬意,还有一些人,来寻找逝去的那段时光;我想:更多的人,是为了心中那个未尽的梦,把中华民俗盛宴,来细细品尝。

因此上,绿叶在枝头酝酿绽放,姗姗来迟的,是羞答答的春姑娘;风儿也变得温文尔雅,太阳公公也悄无声地,把温暖抛洒的越来越长……...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习俗 传说

[编辑本段]【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

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 。

【演变】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旦与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 [编辑本段]【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关于灯笼的古诗

展开全部一、沁园春·孤馆灯青宋代: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