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关于文成主公的古诗

zhangsan 坐标: 164062 目录:/guan/

神鹰腾空起,翱翔无极天。

俯瞰云底城,南国雾茫茫。

缅缅一禅心,越过西北川。

泪水难忘却,久违公主眸。

挥别大唐宫,缘结拉萨情。

薄命倾长安,容颜归西土。

绿绿公主柳,垂拂醉娥眉。

一生随藏王,花染雪域梦。

作者: 丹/增/洛/桑/坚/参

当时的藏/民编的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求一首表达自己错了的情诗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清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释义: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

那么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妙,当时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

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

表达相似感情的还有谢脁的《同王主簿怨情》: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

相逢咏荼蘼,辞宠悲团扇。

花丛乱数蝶,风帘人双燕。

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

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

关于文成主公的古诗

抒情诗词爱情古体,表达不敢示爱错失佳人的诗句有哪些?

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__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3、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__李白《长相思·其一》 4、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__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5、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__卓文君《白头吟》6、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__王昌龄《闺怨》 7、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__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8、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__李白《怨情》 9、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__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10、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11、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12、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__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13、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__李商隐《风雨》 14、相思只在:枝上,豆蔻梢头。

__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5、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__班婕妤《怨歌行》 16、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__王维《西施咏》

那《清溪行》中的行表示一种诗歌体裁.是对是错

曹操其人 作者认为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

《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

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

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也。

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雄。

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便是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

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雄。

(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

包括这句话。

)一字之差呀。

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

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

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

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

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

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

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

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

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

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

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

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

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

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

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

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

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

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

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

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

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

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

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

千...

与读书有关的小故事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囊萤映雪“囊萤映雪”这个成语包含了两个典故,“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

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

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

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

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他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

”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2、少年鲁迅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是写对联的好手。

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学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

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

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

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

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

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

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3、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

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

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

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4、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毛主尤其喜欢“动笔”读书。

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书中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改正了。

毛主席还喜欢加批注,上学时就曾批注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批注。

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转还给毛主席。

毛主席又高兴地批注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5、 张广厚的读书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6、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