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关于“灞桥”的古诗有哪些?

cuimingfu 坐标: 158510 目录:/guan/

  1. 《东风第一枝·春雪》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疑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熏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2. 《玉蝴蝶》晁冲之

    目断江南千里,灞桥一望,烟水微茫。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恨偏长。佩沈湘浦,云散高唐。清狂。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寂寞经春,小桥依旧燕飞忙。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最难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3. 《灞桥待李将军》长孙无忌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4. 《解连环》高观国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观国

    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

  6. 《连理枝》贺铸

    绣幌闲眠晓。处处闻啼鸟。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想灞桥、春色老於人,恁江南梦杳。往事今何道。聊咏池塘草。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关于灞桥的古诗

谁滞李将军,遥遥烟景曛,水浅漱尘耳。

雪寒换清骨。

霸陵无醉尉,妙处乃在此。

《灞桥待李将军》年代: 唐 作者: 长孙无忌飒飒风叶下。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

诗情散天壤,沥沥桥下水《灞桥风雪图》年代: 宋 作者: 释居简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

《雪景四画·灞桥骑驴》年代: 宋 作者: 姚勉飘飘风中雪...

关于“灞桥”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陕西”的诗词有哪些?

1. 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

年代: 唐 作者: 骆宾王《至分陕》2. 广立湖中义学,盛集陕西义社,良法自家传。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水调歌头·昭代数人物》3. 孤客秋风里,驱车入陕西。

年代: 唐 作者: 顾非熊《秋日陕州道中作》4. 陕西的秦家得了风水,他那蚕食方法起的心高。

年代: 清 作者: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5. 唐君常欲为陕西官,慨然有功名之志。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送唐觐》6. 刺史莫嫌迎候远,相公新送陕西回。

年代: 宋 作者: 郭奕《题漫天坡》7. 自从陕西有斯人,灾祸年来何太频。

年代: 明 作者: 韩邦靖《长安宫女行》8. 当时陕西有廖大,此事恐是兹人专。

年代: 明 作者: 韩邦靖《长安宫女行》9. 莫忘交游分,从来事一同。

年代: 唐 作者: 罗隐《陕西晚思》10. 肴函为客乐,巴蜀故乡荣。

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送蒲君赴陕西漕属》11. 释义以及诗人简介1. 肥沃的田畴。

唐 骆宾王 《至分陕》诗:“ 陕 西开胜壤, 召 南分沃畴。

”2.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3. 顾非熊,[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姑苏人,顾况之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世。

少俊悟,一览成诵。

性滑稽,好凌轹。

困举场三十年。

武宗久闻其诗名,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无其名,怪之。

乃勑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

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更厌鞭挞,乃弃官隐茅山。

王建有诗送别。

后不知所终。

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4.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5. 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写景的诗句 要求 唐诗 宋词 元曲 现代诗 各一个

唐诗:《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宋词:《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元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现代诗:白桦(俄)叶赛宁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有关霸陵的诗词

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灞陵:即汉文帝陵,在长安东,附近有灞桥,唐人折柳送别的所在.

关于杨柳的诗词有哪些?

离别诗词与杨柳 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

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

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

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

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

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

“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

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从汉、唐 以来,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将它摄入诗篇。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见,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

“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大家送行,走出长安都门,离人去了,长条折尽,春色又减去几分。

“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

这些离别诗都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肠所缠绕,被一种凄风苦雨的色彩所笼罩。

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别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己的情怀。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 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

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元朝赵孟畹摹耙暗晏一ê旆圩耍巴费盍萄趟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