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广州有关的诗词
展开全部 额哟 我曾经也问过这个问题···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
长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
少年行示随处佳,城南南畔更繁华。
朱帘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
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
阿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
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
良辰吉日天气好,翡翠明珠照烟岛。
乱鸣鼍鼓竞龙舟,争睹金钗斗百草。
游冶留连望所归,千门灯火烂相辉。
游人过处锦成阵,公子醉时花满堤。
扶留叶青蚬灰白,盆钉槟榔邀上客。
丹荔枇杷火齐山,素馨茉莉天香国。
别来风气不堪论,寥落秋花对酒樽。
回首旧游歌舞地,西风斜日淡黄昏。
在这首长诗里,广州当时的繁华景象,笙歌夜宴,灯红酒绿,龙舟竞渡,嗜食槟榔,盛产荔枝、枇杷、素馨、茉莉,以及风土人情,都跃然纸上。
据历史学家考究,明朝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年代。
从诗里的句子“阿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可见当时经商的船舶和商人,都不约而同到广州来了。
从全诗来看,当时的广州,确实是四季如春,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
...
关于商人的诗句
展开全部"商人重利轻离别" 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类似相关诗句:《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春时江上帘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
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
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
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
古诗古文中关于商人的描写
《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春时江上帘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
??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
??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
??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
为什么说粤语是最接近古汉语的?
从古代诗歌可以看出粤语是传承于正统古汉语-中原雅言其实古代诗歌 不但要押韵 而且平仄对仗非常严格比如五言绝句王之涣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格式是仄起首句不入韵押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普通话念不但韵脚不押韵 平仄声也完全出格了粤语中“流”和“楼”是同音[lau] 普通话分别是流[liu] 楼[lou]这首诗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其使用两个对偶句组成一诗 两个对偶句之间用 “流” 和“ 楼”这两个同声字连接成诗 对偶句对平仄的对仗最严格一般唐律诗平仄只需要按照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即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一定要按照你写的诗所属格式的平仄声 五言绝句每句诗的第二第四个字一定要按照平仄格式。
而且对偶句是精确到每一字的平仄。
普通话 平声为一二声 仄声为三四声第一联仄仄平平仄 对 平平仄仄平 普通话念: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平第二联平平平仄仄 对 仄仄仄平平 普通话念: 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为什么普通话平仄声这么大差别 因为胡人误读汉语造成的 最明显就是仄声字入声字被大两误读成平声 入声字完全消失 所以普通话念古诗词即使勉强押韵了 平仄声也对不上号。
下面一首唐诗最能够说明问题
在广州没本钱想自己当老板可以做什么啊?我什么苦都能吃的.
展开全部 1 儿歌应舞狮 1902年正月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注释: 源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版陈晋著《毛泽东与文艺传统》。
毛泽东八岁时,春节于外婆家看舞狮,狮子恰巧舞到八岁的毛泽东跟前。
当地有狮子到跟前时需吟诗的规矩,毛泽东即脱口而出此诗。
这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从 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
“擦菜子”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腌菜,“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十分喜欢吃的菜。
他的 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2 五古吟天井 1906年秋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注释: 源于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赵志超著《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此诗是少年毛泽东回答私塾老师的出题。
字里行间流露出毛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不安于现状,希望有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思想处于最初的萌动期。
3 五古咏指甲花 1906年夏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注释: 源于西苑出版社1993年9月版《毛泽东故土家族探密》 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
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
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 花。
望着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
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
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这首五言诗。
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 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4 杂言诗耕田乐 1907年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注释: 源于吉林人民出版社94年11月版《毛泽东大系》。
5 七绝咏蛙 1910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 改郑正鹄诗。
湖北名士郑正鹄曾作: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
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当时毛泽东初到湘乡县东山小学就读,刚从乡下来到 城里,颇为鲜衣怒马的城里人所看不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毛泽东写诗以明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
6 七绝赠父诗 1910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释: 改西乡隆盛诗,源于《毛泽东自传》。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
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 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7 五言诗登高泛海 1913年10月 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 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
8 五言诗江畔 1914年秋 晚霭峰间起(萧),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人对一帆轻(毛)。
落日荒林暗(毛),寒钟古寺生(萧)。
深林归倦鸟(萧),高阁倚佳人(毛)。
注释: 萧:友人萧瑜。
源于昆仑出版社1989年5月版萧瑜著《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
9 四言诗《明耻篇》题志 1915年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0 五古挽易昌陶 1915年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