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皓月当空洒清辉是哪首古诗

Rylie 坐标: 9025 目录:/hao/

精选的皓月当空洒清辉是哪首古诗没有皓月当空洒清辉,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不符合格律,正确的话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说清字出律。虽说可以是七古,但经查找还是没有。

有关皓月当空、泉水淙淙的诗句

除了这里引来的一股流泉.碧云寺山门前面还有一道流泉,山后也有一道,无冬历夏,都在奔流,这两道泉水似乎有意的给碧云寺带来更多的美丽,它们就象两串珍珠似的把碧云寺圜绕起来。尤其是人们一走到山门前面,悬挢下面便流泻出碎玉般的一股流泉,叮咚有声,要在夏天顿然使人有种清凉的感觉,禁不住会象孩子似的奔到挢头去看鸣泉下泻.要是在冬天.万物都在封冻了,惟有这注活水依然喷涌不停,而且氷边的水草也依然是那么娇绿,人们也还是要奔过挢栏去看的。

皓月当空洒清辉是哪首古诗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

填诗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关于皓月的古诗

《望月怀远 》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释义: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关山月》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释义: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释义: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释义: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霜月》唐代: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释义: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皓月当空洒清辉是哪首古诗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以 “皓月当空” 为题做题个藏头诗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是描写月的诗句吗?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描写月的诗词,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词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注释: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3.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4.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