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有一本《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出版的,相当不错
周汝昌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
周汝昌,1918年生于天津,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
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功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周汝昌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其研究方法师承于胡适,但又独树一帜。
周汝昌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
并且通过对前八十回的仔细研读结合曹家史实,经过严密思考和逻辑推理,为我们揭开了隐藏在书中的深刻艺术内涵,伟大的诠释了《红楼梦》这部小敞籂搬饺植祭邦熄鲍陇说的艺术成就。
其研究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为广大红学研究者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周汝昌对于红学的贡献主要为: ◆对现今红学体系: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的一手构建。
◆《红楼梦新证》是任何一个研红的人都绕不过去的著作,无数红学研究者从中得到给养和惠宜。
◆曹学,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考证,使得人们对于《红楼梦》作者有了一个空前清晰的印象。
◆《红楼梦》汇校工作:周祜昌、周汝昌二位先生五十六年心血的结晶《石头记会真》,汇集已发现的现存于世的古抄本10余种,对其进行全面汇校,展示所有异文,使之成为接近曹雪芹原本真笔的一部可以信赖的《石头记》。
◆把《红楼梦》上升到中华文化小说的高度,提出“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红楼梦》应列为第十四经。
那些书与红楼梦有关
后红楼梦 续红楼梦(1) 栔续红楼梦 绮楼重梦 红楼续梦(1) 蜃楼情梦 新红楼梦(1) 新红楼梦(2) 红楼复梦 续红楼梦 续红楼梦新编 增补红楼梦 增红楼梦 红楼圆梦 绘图金陵十二钗后传 红楼梦补 补红楼梦 增补红楼梦(2) 红楼幻梦 幻梦奇缘 红楼梦影 续红楼梦 太虚幻境 新石头记(1) 新石头记(2) 红楼残梦 红楼余梦 红楼真梦 石头补记 红楼梦别本 木石缘 宝黛因缘 新续红楼梦 红楼三梦 红楼梦醒 鬼红楼 四梦 红楼后梦 红楼再梦 红楼重梦 红楼续梦 再续红楼梦 三续红楼梦 红楼补梦 疑红楼梦 疑疑红楼梦 大红楼梦 风月梦 红楼翻梦 继又云所见抄本红楼梦 端方藏抄本红楼梦 三六桥藏本红楼梦 陈弢庵所见旧时真本红楼梦 真本红楼梦 红楼梦新补
曹雪芹到底写完红楼梦没?
一般认为曹雪芹完成了《红楼梦》的著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但是八十回后面稿子的遗失了。
原稿丢失原因: 1、作者经“增删五次”基本定稿后,脂砚斋等人正在加批并陆续誊清过程中,就有一些亲友争相借阅,先睹为快,也许借阅者还不止一人,借去的也有尚未来得及誊清的后半部原稿,传来传去,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这些“迷失”的稿子,都是八十回以后的,又这里少了一稿,那里少了一稿,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紧接八十回情节的,这样八十回之后原稿缺得太多,又是断断续续的,就无法再誊清了。
这便是传抄存世的《红楼梦》稿都止于八十回的原因。
3、上引批语都是雪芹逝世后第三年加在书稿上的,那时,跟书稿有关的诸亲友也都已“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畸笏自称)一枚”,可见《红楼梦》原稿或誊清稿,以及八十回后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的其余残稿,都应仍保存在畸笏叟的手中。
4、雪芹“因感伤成疾”,“一病无医”,绵延“数月”,才“四十年华”,竟于甲申春(1764年2月2日后)与世长辞,半年后,脂砚斋也相继去世。
“白雪歌残梦正长”,《红楼梦》成了残稿已无可挽回。
注:《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
剩一石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便给它镌上数字,并由赤瑕宫神瑛侍者携带下凡。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托抄写下来传世。
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
87版红楼梦主题曲和歌词
枉凝眉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曲 歌手:陈力 所属专辑: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作曲 : 王立平 作词 : 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啊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 啊啊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 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啊啊 啊啊啊啊啊啊 啊 扩展资料: 《枉凝眉》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
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红楼梦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各种缘故最终破灭的故事,林黛玉泪尽而逝。
曲子采用先扬后抑两相映衬的手法,表现了遭受封建社会迫害,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者的内心憋痛,不绝如缕地传达出伤感哀怨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研究《红楼梦》的意义是什么?
讲《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我觉得首先应搞清楚一个,就是什么叫主题思想。
那么探讨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呢,我觉得大概是有这么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呢,就是说这部作品这部小说,它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个层次,就是说作家写这部书的时候,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书?那么第三个层次,后来的人对这部书是怎么样看的,大概比较麻烦的就是最后一步。
因为鲁迅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可能大家知道,就是讲到《红楼梦》的时候,他就说,说《红楼梦》的名义就是很多,因为读者的眼光不一样,所以就认为《红楼梦》的思想呢,也有冲突。
比如说“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的是排满,流言家看的是宫闱秘事”。
实际上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由于读者的思想感情和他的立场角度不一样,那么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觉得看《红楼梦》也是这样,首先我们就说还是应该肯定《红楼梦》是有主体思想的。
大概最早的没有《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当时没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认为《红楼梦》它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是谁呢?就是脂砚斋,这个大家都知道,当然脂砚斋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法不一样。
那么当时脂砚斋他讲到说《红楼梦》描写的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红楼梦》的第一回脂砚斋有个批,这个批语是写在第一回,写了一个 “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的故事。
那么写了以后,脂砚斋这儿有个批,他就说作者是要借这个故事来写他心里面的积郁,积郁就是悲愁和苦闷。
那么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要把他自己心里边的悲痛的一些事情讲出来。
这是比较早的,那么下来就是评点派,评点派代表人物是两个,一个大家也看到的就是所谓的护花主人,就是王希廉。
那么王希廉他在评批里边有这么一句话,意思是说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就是感叹家世的盛衰。
这是评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还有一个叫做张新之,就是太平闲人,那么他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家庭教育的失败。
那么后来就是索隐派,索隐派它重要的兴趣是考察《红楼梦》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大家也知道,最流行的一个就是认为《红楼梦》里边写的是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顺治皇帝就是贾宝玉,董小宛就是林黛玉,写他们两个的故事。
这是说他写这样一个故事,索隐派里头其实最有代表性的呢,那么就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那么就说里头写的女子就是汉人,男子就是满人。
所以他认为《红楼梦》主要是要批判满清王朝的,那么下来就是考证派,考证派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写他自己的家世的,当然解放以后,那么又有一些新的一些意见。
《红楼梦》大家是非常喜欢的,很有兴趣了,其实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刚才张先生所叙述的那个情况,这之间这几种流派,事实上是一直贯穿下来的。
但是有一些是并行的,但是有一些呢,它是有所侧重的,比如说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以后,那么好像考证派比较的占上风,为主体,为主线。
但是其实这个时候的小说的评点派和索隐派都还存在的,所以它这几种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而这里面每一派的里面其实情况也不一样的。
我们常常讲,比如考证派吧,往往说是胡适先生是开山者,而且往往也把俞平伯先生提到这里面来,但是事实上呢,现在有人就指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余平伯的《〈红楼梦〉考证》是不一样的,胡适先生对于《红楼梦》的考证,他更着重于史学的,就是说把《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版本,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面去考证,通过历史,通过史料来对它进行考证,当然这方面胡先生取得很大的成就了,而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辩》或者《〈红楼梦〉研究》这个著作为代表的。
他的考证呢,更着重于对于《红楼梦》作品本身,所以有人称做这是文学的考证,那么文学的考证呢,事实上跟后来兴起的小说批评,其实它这里边有很多是相融的,文学的考证和小说的批评它是相融的,所以这里边的关系很有意思的,仔细来分辨的话,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红楼梦》之所以形成为一门学问、专学,并不仅仅它有谜,首先是《红楼梦》本身所具备的文学艺术魅力,吸引了大家,大家关心《红楼梦》了,才去关心它的谜。
像我无名无姓,大家不知道,我失踪了、死了、活了,大家不会关心。
因为《红楼梦》有这个魅力吸引着大家,所以说大家才要去关心《红楼梦》,也关心《红楼梦》的谜。
那么考证越多,发现的史料越多,那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越多,出现许许多多的矛盾的地方。
曹雪芹活了四十岁也罢,活了五十岁也罢,咱们知道他的都只是些零零星星、点点滴滴的东西。
所以好多是解不开的谜,《红楼梦》又是一部未完的作品,它也有许多解不开的谜,正因为它有魅力,大家要去解这个谜,越解谜越多,越有吸引力。
第二个就是说许许多多的大学者,都加入红学研究队伍中来,不是说能搞《红楼梦》就能成为大学者,而是他本身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文学修养,他才有《红楼梦》的研究。
历史上熟悉的人物像蔡元培先生,胡适之先生、俞平伯先生,到后来的周汝昌先生,冯其庸先生...
研究红楼梦有二百多年了,人们把这们学问称为
答案很简单,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
由于爱好者、研究者众多,红学日益成为“显学”,其“热闹”程度大有超过甲骨学、敦煌学之势。
红学一词,开始出现的时候,带有半开玩笑的性质。
据李放《八旗画录》注记载:“光绪初,京师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
” 民国初年,有个叫朱昌鼎的人,对《红楼梦》十分入迷。
有人问他“治何经”,他对人家说,他所治的“经”,比起一般的经,少“一横三曲”。
原来繁体字的“经”字去掉“一横三曲”,就是个“红”字。
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
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
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
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
红学又分为旧红学与新红学。
所谓旧红学,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索引、题咏。
新红学则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
胡适考证出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胡适虽然遭受批判,但这些观点却普遍被人接受。
近几年来,随着红学的深入发展,新红学的基本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杯疑,而屡遭批判的索隐派中的某些合理成分,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
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
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1982年,周汝昌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红学的范围作了如下界说: “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意思是,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如果研究《红梦楼》同研究《三国演义》、《水讲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
比如说,某个人物性格如何,作家是如何写这个人的,语言怎样,形象怎样,等等,这都是一般小说学研究的范围。
这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是,在我看来这些并不是红学研究的范围。
红学研究应该有它自己的特定的意义。
如果我的这种提法并不十分荒唐的话,那么大家所接触到的相当一部分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并不属于红学的范围,而是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
” 在周先生看来,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
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到《红楼梦》的“本事”问题上,即《红楼梦》写的是谁家事。
周先生的意见,其实是想突出红学的“重点”。
因为周先生本人,一直在曹雪芹的研究及脂评、版本、探佚上下功夫。
但他把对《红楼梦》本身的研究,排除在红学之外,显然是不妥当的,自然遭到了一些人士的反对。
针对这种诘难,周先生主张,红学“是产生于《红楼梦》本身的特殊情况的一种特殊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专门来试行解决读《红楼梦》这部与众各别的小说时所遇到的特殊困难的一门特殊学问,并不是与一般小说无所区别,或全然一样。
”因此,主张“红学”与“红楼梦(作品)研究”区别开来。
对红学概念的理解不同,实质上牵涉到红学研究中何为重点,红学向何处去的问题,应必诚、赵齐平等人,都对周汝昌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主张不应该人为地割裂红学。
对《红楼梦》本身的研究不但不应被排斥于红学之外,相反,倒应该成为红学的重点。
周先生的观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因为自从胡适以来,“红学”的“正宗”一直以考据为主,很多有名的红学家,都是从考证作者的家世和版本入手的,而且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周先生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红学的这种客观状况。
对于这种以“曹学”代替红学,以史学研究代替美学研究的现象,红学界早有所不满。
美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指出《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理想世界,而考证派则要将这个理想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
《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研究与《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评点的研究,都是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
没有前者,红学就失去了目的,没有后者,红学就失去了基础。
红学家们大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力,来选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谁
学术界对《红楼梦》的作者至今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前80回作者为曹雪芹,后40回为高鹗与程伟元续全,但也有观点认为八十回后是由无名氏所续,高鹗与程伟元不过是编纂者。
其他争议作者包括"石兄",洪升,吴梅村,曹睿持位实郏爻稀⒍孛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