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红楼梦太虚幻境里面的那些诗词分别描写的谁

Kathryn 坐标: 164009 目录:/hong/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其一:黛玉宝钗。

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

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也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很多读者都希望黛玉和宝玉结婚,这样写也是一部书,可作者本义却非如此,作者本义就是让我们难受,在这难受中去体会人事无常。一个挂字妙极,令你无限联想。与那宝玉知心一回,宝玉却与宝钗结婚,挂也不挂?千诗万文,一死皆成梦幻,挂也不挂?千万莫怨作者,何不示黛玉以死。宝玉黛玉这般情爱,一个挂字了结,比那死字残忍得多。死不足惧,挂最悲哀。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这样贤慧之女,雪里埋已够残酷,千万莫说有埋应死的话。土里埋,断死还可;雪里埋,断死便是证据不足。可这雪里埋,即便不死,象宝钗这样德才兼备的大家闺秀,一心想出人头地者,真还不如死了好受。作者真是挖空了心思,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读者。

从诸家批文可断言,宝玉和宝钗成婚了。宝玉最后出家,正所谓悬崖撒手。

其二:元春。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香橼上弓,暗含着元春进宫。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元春明理。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假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结果如何呢?还是走向反面: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即立春在虎年,死在立春后一日,从命理上来说,便是兔年开始。名义上死在虎年,实则死在兔年,便是所谓的虎兔相逢。而这点点知识,可不是谁都知道的,只有对阴阳八卦天干地支都通晓的作者本身,才会有此笔墨,只有懂得算卦打命的先生,才会用这样言辞。

程高本,甲戌本,庚辰本,都写成“虎兔相逢”,这是原本墨迹;后人不解命理意义,改作虎兕相逢,以为虎兔不成比例,只有用兕才可与虎相对,并理解成围猎、宫庭之斗,这又是不知作者心了。还是那句话,读不懂可再读,迷底早晚都可解开;非改迷面,那就成了你出的迷、你写的书了,这如何使得?批书人言及的射圃书稿已不能再见到,后来读者去猜的话,便傻了,想想看,读过石头原稿的脂砚斋、雪芹未能补出,后人谁还敢补?这个漏洞便从此留下了。程高手头资料那样多,也未敢动手来补这些漏洞,任其漏着,如狱神庙之类,无一处补齐。所以读红书,多动脑,莫动手。

其三:探春。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远嫁到海一带的富贵人家。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志,连凤姐也不敢小瞧探春。这样的才志又能如何?生于贾家末世,远嫁到海,只能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了。才何能显?志焉能遂?这便是佛家所说的人世无常,便是佛家说的求不得苦,便是爱别离苦。人生八苦缠身,须慢慢读红楼,慢慢体会。

其四:湘云。

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云与逝字,可定是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是说香云生在富贵之家,但也有一缺,自幼父母双亡。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说湘云开朗,活泼,找个好丈夫,可得到的只是一点斜辉而已。婚后,丈夫得了痨病,活不得几年了。还是无常。这一无常,谁也逃不过。

从脂批来看,史湘云嫁的丈夫可能是卫若兰,但石头写的射圃原稿已丢失,雪芹未能补齐,程高又不敢补,只好留下这个漏洞。为了前后照应,不出矛盾,程高才在后四十回,连补了一下香云结局。从连补来看,还算成功,因为果然有一天射圃稿找到的话,和程高连补处放在一起看,不会有大矛盾的。

有人说史湘云该嫁宝玉,并白头到老。根据是第三十一回题目:因骐麟伏白首双星。这是不可能的,作者无此意图,从判词和曲演中都看不出此意图,从主题也不可能推出这样的结果。这样说的读者是不懂什么是双星。细看看判词,也不会得出湘云能和谁白首的结论。

实际上,曹雪芹在整理时,以此为题目,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本回后半部写的内容便是骐麟,便是阴阳之理;另一方面,因骐麟伏白首双星,是说,这大小一雄一雌骐麟,正因为是无息无情之死物,才藏阴阳不可分即阴阳白首之至理。相比之下,有情的男女,想如阴阳双星那样白首,就难之又难了。

有诗说:

笑问如何出红楼

情空才可大自由

麒麟本是无情物

阴阳才可到白头

骐麟:有二,一大一小,小金骐麟是指湘云所配戴的骐麟,那大金骐麟主人不知是谁,只是宝玉在礼品中拣出,想送给湘云,反被香云拣到。丫环翠缕一见大骐麟,便说“可分出阴阳来了”。

双星:是指一阴一阳,阴为月,阳为日,便是双星;

白首双星:白首者,一阴一阳,谓之白首双星。阴阳本是一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永不分离,谓之双星白首。因一对骐麟,才伏藏这白首双星,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白首?答案是:学那无情的石头骐麟,便可白首,便可仙寿恒昌,便可芳龄永继。而痴情的人,整日陷入二边之见,或阴或阳,执著一边,不得永恒之真,如何能白首?注意,这白首和仙寿恒昌是一个含义,都是佛道家语,不可错解。这还是劝人放下情字。果然无情了,人便成了那无心骐麟,便能象那一阴一阳一般,真的永不分离了,真的是一不是二了,真的仙寿恒昌,便得圆觉了。

所谓白首,从最深角度看,那是指归得真心自性。归得真心自性,那才是真正的白首,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仙寿恒昌、芳龄永济。这是作者靠自家脚踏实地的修行得来结论,非普通读者可理解。能解者,就知道作者有多伟大,有多慈悲,就自然流泪了。

其五:妙玉。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欲洁,结果不洁;妙玉云空,可结果未空。被贼劫到海中,终陷淖泥。人世间,不如意事七八九,求不得的。

有人说程高本后四十回不该暗示妙玉自杀,这是不知作者心者,是读者不如程高处。在作者心中,正册之十二金钗何等圣洁,岂能令其落在淫字上?女儿家,落一个情字,作者还力主清之,何况淫了?暗示妙玉自杀,正是石头作者首尾相贯处,这正是程高高明之处。

请看批语:

三十八回。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可见,在瓜州渡口,盗贼对妙玉,一定是劝了也惩了,但妙玉还是不改偏辟处,不给他们面子,不屈从盗贼,偏以枯骨各示贼人。靖批才长叹一声:哀哉。屈从的话,凭妙玉红颜,就不能枯骨各示贼人了,就不会死了。这无异于赞叹妙玉“有骨气”。

有人断句成“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解释成“妙玉屈从了盗贼,红颜当然能不枯骨各示贼”。这样解释,单句看来也通达,可和前句连起,便不通达了。前句是说“妙玉有被世人嫌弃的偏僻、过洁,这偏僻过洁又不改。他日瓜洲渡口盗贼劝她了吧?惩她了吧?改了吗?正因为不改,才死了,靖批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显见是说,妙玉偏僻过洁,死也不改。靖批是在赞叹妙玉的偏僻和过洁。

其六: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有欲啖之意。其下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梦黄梁。

迎春是贾家二小姐,当然是金闺花柳了。可结果如何?仍是走向反面,不如人意。恶狼是孙绍祖,迎春之夫。贾家对他家有恩,他却忘恩负义,虐待迎春。不足一载,迎春被折磨而死。

其七:惜春。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是贾家四小姐,是秀户侯门之女。结局如何?看破三个姐姐无常之苦,缁衣出家了。也是无常。

其八:凤姐。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凡鸟猜字为凤。凤是贵鸟,却落冰山,无常也。

风姐之干才,男人也多不能及,令人爱慕。一从,是说从上,讨贾母欢心;二令,是说令下行权,掌贾府实权。凤姐一生,争强好胜,露脸出头,可结果呢?“三人木”而已,即一个“休”字了结。这个休字,对凤姐来说,可比死还难堪。作者文笔这般锋利,刀子一般,凤姐这般人物,争了一生,居然还她个“休”字了结,真是妙极。

其九: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其判曰: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贵,令你势败;亲,令你家亡。仍是走向反面。灾难来了,积得阴骛,总有救星,还是走向反面;你凤姐无心之下接济的刘姥姥,却成了巧姐的恩人,巧姐被救到了乡下,躲过一劫。画中含意,正是说巧姐被救村野之中;纺织,将来嫁到村野中的富贵人家,而成为贤慧主妇。

程高本后四十回,关于巧姐结局的安排,是否原作者笔墨?从脂批来看,不全是。但雪芹或程高安排巧姐嫁到村野之邦,便已达到以无常来警醒世人的目的。嫁个富一点的,令巧姐得个稍好结果,是赞凤姐积阴德所赐,是因果报应,不是雪芹或程高偏爱。

这也在告知读者及九泉之下的凤姐:恶故有恶报,可善也有善报的,你行的那点善事,终落在你女儿身上了得了善报。这都和作者的佛家思想息息相关,岂是曹雪芹或程高胡乱安排?细观红楼梦,除了照顾不到的微细处外,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苦心经营的。何况这些大的骨架之处,作者及这些修书之人怎能不用尽心机?

其十: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便说李纨和其子贾兰,最后母以子贵。李纨守寡,终有个好的结果。有人以此说作者思想有问题,贾家本应大败涂地,不得翻身,可这贾兰明明便是星星之火,使贾家再有燎原之势,作者岂不有问题?不是作者有问题,是读者有问题,没读明白作者而已;若知道一部红楼梦,作者以无常和因果报应为基调,读者若是明白何为无常,就不会去怪作者了。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两句是说,李纨如冰那般清,如水那般柔,这样的好人,又有这样的得了富贵的好儿子,将来会怎样?仍要走向反面的,终归仍是空,谁也逃不过这空的妒恨。冰水空三字,是佛法常用的一个比喻。冰不常在,能化成水;水不常在,能化成冰,一切都是无常,无常便是空,便是梦。里面也有不变者,那就是水性。人生也是如此,千变万变,不变的是真心自性。

空和无常一到,当然便是枉与他人作笑谈了,便成了游戏笔墨的对象了。这便是月满则亏的道理。枯后便是荣,荣后又是枯,循环往复,无有了期。看罢红楼梦,不知这红楼是梦,依旧计较在那荣字与枯字上,纠缠在情字与爱字上,便是不解其中味了。

十一:秦可卿。

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慢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一情字,指秦可卿。高楼大厦,红楼红红也;美人悬梁自缢,指秦可卿悬梁自缢。藏一大迷底,那便是跳出红楼,在那“空中”,情才可清。

空是佛家语,也即放下。从晴文之情字判起,到可卿放下情字,可见红楼主题,是令人看破情字,放下情字。一部红楼梦,也因此惹来被查禁之祸,因为,作者大骂大清的“情”字,和清字是谐音的。文字狱还没熄灭的大清国,焉能放过红楼梦?

情天情海:一百十一回交待,“看破凡情,超出情海,归入情天”,正是情天情海幻情身。“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降临尘世,自当为第一情人”,这第一情人,是指宝玉的第一情人,即在此第五回书,太虚幻境中和宝玉有了情字,可卿此身当然是幻情之身了。这身字,甲戌手抄本、庚辰手抄本都写作身,但脂批改成深字。细分析,身字不可改。判词前两句,幻身、幻淫,本回便都见到了。一个身字,妙极,幻身,谁能知道此身是幻呢?

情既相逢必主淫: 宝玉之欲,逢了可卿之情,岂能不淫?即便幻境,也是意淫,以宝玉地位来说,也是爬灰。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单看表面,既骂荣府,也骂宁府,骂宁府更重些。实际上,更有深意。深意何在?到可卿判词止,读懂的,当然要清那情字了,换句话说要空了。佛家讲,宁住有如须弥山,不住空如芥子,住空比住有还可恶。住有败如来家业,住空更败如来家业。住空者是邪门外道。宁府之宁字,便是静,便是空,书中骂贾敬胡参,莫轻易看过。

副册和又副册的

1、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首诗写的是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两句先是暗示了晴雯的名字,同时也就其命运做了一个总体的暗示,暗示晴雯结局也必如彩云般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两句是说晴雯虽然有着不俗的志向,但可惜身份只是一个小丫头,主要点出了晴雯的性格特征,在后面的描写中,大家也可以看出,晴雯这个人物确实同其他的丫鬟不同,我想还是在于她高洁的志向吧。"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这两句则是具体暗示晴雯年幼早夭,而原因则是由于"招人怨"和"毁谤生",即别人对她的嫉妒和诽谤。关于这点,我想讲两句我个人的看法,"毁谤生"指的是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面前给晴雯下了绊子,而"招人怨"究竟是泛指,还是指的袭人,我在这里就不好妄下评论了。最后一句"多情公子空牵念"则是指宝玉对晴雯的感情了,其中也有着让人无可奈何的辛酸。

2、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首诗讲的是袭人。"温柔和顺"和"似桂如兰"是袭人的性格特征,而前面加上了"枉自"和"空云"两个字,则是暗示袭人最终也难以得偿她做姨奶奶的心愿。至于后两句,则暗示袭人最终的命运,袭人最后是要嫁给蒋玉菡的,因此说"优伶有福""公子无缘"。

以上两首诗出自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在这里我提一下,《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都是小姐或者主子之类的人物,而副册中是姨娘,又副册中则是丫鬟。

3、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香菱,由于香菱是薛蟠的姨娘,因此将其列入"又副册"。这首诗先是暗示出香菱的名字,然后作者对其命运的评价是"实堪伤",香菱从前的名字叫英莲(即应怜),作者在这里再次暗示了香菱的命运凄惨。而"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则是暗示香菱最后将被折磨致死,而"两地孤木"则是一个"桂"字,因此后四十回中香菱被夏金桂逼死的遭遇与这首判词是吻合的。

副册

一,香菱 二,平儿 三,薛宝琴 四,尤二姐 五,尤三姐 六,邢岫烟 七, 尤氏 八,李纹

九,李绮 十,喜鸾 十一,四姐儿 十二,傅秋芳

又一说:金陵十二钗副册:

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小红、龄官、娇杏

描写环境 古诗

描写气候的古诗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诗句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的情况。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反映了山区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

3、“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

4、“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 ————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6、“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 ————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枯藤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景观的对比写照。

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诗句说明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诗句描绘了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不同的气候特征。

10、“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诗句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是描述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1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13、“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1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 ————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

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二、描写地形的古诗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句描述横断山区崎岖的地形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真实写照。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诗人从各角度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此诗句形象的解释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很高同时也说明了黄河的流向和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

三、描写水文的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是描写庐山瀑布落差大、水流急的壮美景观。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此诗展示了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升江水应春生。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 ——既展示了钱塘江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向北流的。

红楼梦太虚幻境里面的那些诗词分别描写的谁

描写“环境”的诗句、诗词或诗歌有哪些?

1、《青溪》 唐·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滕王阁诗》 唐·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9、《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描写环境安静的诗句有?

一、诗句:王维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李白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杜甫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韦应物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山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柳宗元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简介:1、《柴鹿》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2、《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3、《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

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描写环境的诗句意思和表达的意境

这类诗句甚多,只能简要说说。

所谓诗词的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如: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

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

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

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凄婉愁怨的意境。

描写优美环境的古诗词

遥知不是雪,万条垂下绿丝绦.《梅花》 墙角数枝梅。

不知细叶谁裁出1.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 欧阳修) 2.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唐 白居易) 3.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 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春草 11,二月春风似剪刀 9.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凌寒独自开。

谁将平地万堆雪.碧玉妆成一树高。

8, 剪刻作此连天花。

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韩愈 ) 5, 为有暗香来, 洛阳园苑尤纷拏.当春天地争奢华.随风潜入夜

描写环境的诗句及赏析

.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海水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秋天的山树 山行(唐)王维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5.写柳树 杨万里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6.写春天的 《春日》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写春雨.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8. 写秋天.《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9.写夏天景色 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10.五岳名山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 会当凌绝顶 一览重山小 其他写山水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 青舟已过万重山#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形容环境优雅,比喻人间仙境的诗句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都、令稽为三吴。

都会:大都市; 风帘:挡风作的帘子。

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

天堑:天然的险阻,这里指钱塘江。

珠玑:珍宝。

盈:充满,言其多。

重湖:这里指西湖。

巘(yan)小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

嘉,一般作“佳”。

三秋:农历九月。

羌管:笛子。

这里泛指乐器。

泛夜:指在夜间飞扬。

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

莲娃:采莲的姑娘。

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

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

装饰:这里指大宫高扬的仪仗旗帜。

烟霞:山水美景。

异日:他日。

图:描绘。

凤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此指中书省,代指朝廷。

《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

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

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

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

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

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

“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

“云树绕堤沙”,“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

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

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

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基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

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

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

“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

“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

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

《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仁完四十二年太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