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急需!李白研究报告

Keyla 坐标: 161499 目录:/ji/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价值探究

在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而其它诗人则是以天下为他人之私或以天下为天下共同之私。李白是皇室宗亲,使他能够摆脱一个穷酸读书人的孜孜以求的“暮登天子堂”的“田舍郎”梦想,他直到四十岁才应诏入朝,不是由于科举,而是玄宗的下诏相请。达芬奇一生最大的预言就是:人类定有飞翼!而且一生在致力研究飞行器。李白则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就是人类性灵得以飞升之翼。李白在二十岁时就做《大鹏赋》,在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以及其它一些诗中始终以生有巨大翅膀的大鹏自比,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以迅征”之志!他是以道家的天地人合一为目标和准则的,正因为如此,他能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正是出于这种心态,足以使他把人的本真情感化,追思人生的诗意而不被异化。

其他诗人则认为天下是皇帝的,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人生旅途看到什么景色就赞美两句,多献媚之词,而少由衷之意,即使偶而言由衷了,也缺乏李白那种以主人翁姿态吟唱出的“天地动、鬼神惊”之语?而李白是主人,他赞美时,自然而且放达,只是由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和钟爱。下面我们就一道去看一看,李白是怎样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振动想象之翼飞翔的: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鄙视蓬间雀,没有凡夫俗子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政治视野开阔,正如大鹏的个性。正如陈胜所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却想平交王候,一步凌云。他一生都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正与大鹏捕捉猎物的方式相似,它在云端远远地看着猎物,一个俯冲便轻而易举地用爪子抓在手里。

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他在茶楼酒肆“天子呼来不上马,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在金銮殿,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但总的说来,未免失之浪漫。大鹏在云端向下俯啄,不再象在平地上看世界时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在动态中把握,而抛开了颜色、声音、形状的干扰,更能抓住本质。

4、在艺术上,他继承了庄周、屈原以来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志气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大鹏展翅飞翔眼天低,放眼天下时,飘逸正是大鹏飞翔的神态和风格。

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一般诗人相比,太白诗几乎是用孤傲的自我串连起来的。“羞于世人同”,使他一生“傲岸苦不谐”,这种空前和孤傲包涵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去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与鸡并食,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的不被人理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大鹏的独与天齐的飞行本能,使他苦恼,但他绝不会轻易放弃。

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在剧烈的站突中,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各非凡的气势上:“庐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街挂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变不足悲!”“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候!”“东山高卧时起来,欲苍生未应晚。”大鹏能够在暴风雨中,笔直向上,直冲云宵,以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这正是他孤傲冷俊的性格决定的。李白这种精神境界的超越性几乎是唐代乃至后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这种超越性使他的诗的力度空前,也使人的生命力各个性淋漓尽致展现。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诗例1《谢眺楼饯别授书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事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赠别诗占他诗歌的比便相当大,但可以说每一首赠别诗都不是为了写诗写诗,而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他的诗句都是从他的肺腑里蹦出来的,跳跃着时代向上的脉搏。赠别诗中,他总是能够排除虚伪的感情各捧场,直抒胸意,痛快淋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不仅没有应酬的痕迹,就是表达上也是感情充沛,妙手偶得,浑然天成。诗人忽喜忽悲,忽喜忽悲,情绪万变意象急剧跳跃。真实反映了一个满腹牢骚别恨的诗人复杂心情,李白之诗能从应酬诗的俗套中跳出来,因为他感情饱满真挚。使形不连而意连有一种合谐和美,所以杜甫评价其“飘然思不群”。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李白是一个性灵派的诗人,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重直觉。他的感情炽热,发为诗则一种天马行空的轻灵飘逸,以江河般的“恣态奔腾”气势来表现自己浩大不捐的力量;而杜甫则象海边的碓石,在岸边静静地矗立着以一种拙力来表现诗情。德国浪漫主义诗哲的本体论认为:“诗人希望在诗的国度里消除束缚,庸俗各一切对立,达到绝对自由。从而把诗的想像基情和幻想给有限的生命以出神的状态中,把握时间的永恒。”从东、西方关于诗的的本体的不同把握,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诗歌创作,对于”志”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就可以了。具体地说,以何种形式是五言或七言,全凭诗人自己主观好恶,而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自束手足,不仅格式工整,而且绝不逾平仄半步。至于说在鉴赏者那里所要求的也根本没有提出“出神”的状态各“时间的永恒性”。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读杜甫的诗和读李白的诗,我总是有二种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是在静观人生,而李白则是挥霍人生。我们每一读者都是通过每一句单独的感觉与诗人交流的。另外,李和杜的诗有一个区别是,李诗中多采用过去时友人入蜀道还没有发生,李诗已出现了,而且每一读者读过后,好像旅游时结束后的轻松,而杜甫的则是雨已下过后,他与读者说,这雨是怎么下的。前者有畅想时的美感,后者有回忆时的欢欣。

第二,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庄周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屈原在《天问》中,一连串向天发问,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象大鹏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想?!具有这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人,是不能为理性而牺牲自己内心的灵性的,他的灵性只能深深地来自于他强大的生龠,来自于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神秘契合的强烈的爱。既然有白天存在,那么一定有黑夜存在,有“熵”存在,使我们的能量凝聚,既然生命是存在的,那么死亡也一定存在,生命是好的,那么死亡也一定是美好的,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能够超越事物偏执的两端,在两者这上静观两者的兴替变化,所以他进亦忧、退亦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得失、痛苦和欢乐,一起下酒的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自己生命的强烈的爱,而这种爱时来源于任何一个自然生命生存的全部认同。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人的焦虑,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命本真的焦虑,二,是道德上的焦虑。三,是精神上的焦虑,尼采说过一句话:“上帝死了!”---是他们共同的焦虑之声。具有了强烈宇宙意识的人,他们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那里不再不会有政治战争的干扰和危胁其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为了摆脱精袖的无归依,他们向社会的道德进攻了,以获得人的精神生活的健全,李白是这样做的,庄子,嵇康,陶渊明都莫不如此。

现代派的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画的整体效果,它看上去首先是一幅感人的画,然后细看却看只不过是一些色彩的点染和几何图形的罗列。这一点与古典绘画不同,它看上去是一些感人的细节,而后一幅画的意义才脱然而出。这就像李白的诗与杜甫的不同。

下面举一例:《观卢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首诗没有固定的视点,不是一个“遥”反映出来的。诗人不是通常所说的站在高处,看瀑布的水向下奔泻,也不是仰视瀑布的水直从天上垂下,更不是一个为看瀑布,而找到一个相同高山头平视瀑布流淌的全过程。而是李白自己化做了瀑布的一滴水,在瀑布流下的过程中,恣意奔泻,他感觉到崖石的期待,这滴水不怕身体失重、生命失重的情况下,不管是那块岩在上面跌得粉身碎骨,他期待着这种辉煌。这滴水,用自己势能向下冲,而且越落越快,不可阻挡,这是他整个生命所蕴藏的最后的能量,那一滴水的重量不止是他生命的重量。这时,他不知瀑布是他,还是他是瀑布,天地晕眩了,岩石也模糊了,他也为自己的力量感觉陶醉了,三千里的长度对它来说太长又太短了,他有权利更深体味这种生活。

这首诗是与《卢山谣》先后写的,那时他六十岁,离他生命的终点只差两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有与天地合一的宇宙意识,梁实秋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到了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方寸之间诗意盎然,方是诗人。”那银河,那瀑布的水,那崖石,已不再有最初的涵义,而是他浪漫主义诗情的一部分了。下面我谈一谈浪漫主义诗人之死

1老子之死(按一般说法,他不称浪漫主义诗人之列,但他是具有宇宙意识和人类性的人)。他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就消失了。他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而去,我们不得而知。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他抛弃了什么,但他和自己的形体合一,谁也干扰了他的心神,追寻他的大道去了。2庄子之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中记载:“庄子快死的时候,弟子们商议要厚葬,但庄子说:“我用天地为棺木,日月做壁玉,星辰做葬珠,万物来送葬,这不是很壮的葬礼吗?还有什么可求的呢?”3屈原之死:在端五节投汨罗江而死,他绝不是简单的为楚国而死,他超脱了形体,他是吟唱着《天问》而死的,他是涌颂着《离骚》而死的。任何人拥抱着本真的自己而死的。那死是一种宇宙意识的体验,他的死亡是他生命之后的生命。 4李白之死:投水。他是乘舟大醉后,为捕捉水中的月亮而死的。他是吟着大鹏赋“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而死的,他是和自己心中的月亮一起死的。他投水时,月碎了,他成了水中的月亮,他寻到了月和生命的圆满和光亮。

每一个浪漫诗人都对自己生命赋予最大限度的认同。正是因为他最大的认同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的一切都被他自己的行动赋于了永恒的生命力,连同他的死。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之死都是人类灵性的一次极大的尙失,又是人类灵性的一次圆满。这是人类诗化人生历史的一次涅磐。 以上谈了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诗歌和诗人?而真正的成为浪漫主义诗人,首先是又必须浪漫地做人。 浪漫地做人的基础是学会心理状态有一种一成不变的特性,我们不妨称之为稳定性,如果没有外来的信息冲击,那么每个人会依照这种稳定性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他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他是早晨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会有条不紊。但人的心理状态有一种易变性。当外来的信息量很大,他再继续按常规做事已成为不可能,他会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解放自己的苦闷。这时他对熟悉他的朋友说,会觉得他突变了一个人。而如果他觉察到周围人的因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导致了对自己不利的看法,他会很犹豫彷徨,恨不得自己马上回到原来做事的方式中去,但这种情况正象“熵”一样有不可逆性,于是他留恋过去,他回忆过去,一直追塑到自己的童年,而否定了现在的一切失败和成功。

而浪漫主义诗人则不同。他们是善于改变自我的心理状态。而且会这种变化而由衷的高兴。他觉得自己又触及到更为崭新的生命内容。他还能保持那颗赤子之心,而不有损自己的灵性。所以他敢于让高力士脱靴,尽管他的同行会认为这是狂妄,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他行事的不便,而他则一如既往。所以他敢去投水而死去捕捉月亮,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喜欢有世俗所说的那种损失和意义。

确实,“诗言志”在心为心,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做人就像做诗一样,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做,就是把人生的一切都转化成诗的意境了,行事的效果和其所想之间就达到了合一。不知他是做诗还是在说话,没有了世俗的理念。生命的过程中,每一改变所赋于的浪漫主义诗人感觉抓住了,不再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了,浪漫主义诗人高兴自己能够适应了所有的状态,而自由自在生活了。人的每一次心理状态改变都可以说是过去的自我的一次死亡,如果你为这种改变而有一种荣誉感,崇高感,你会对自己有一种认同。而别人在一次活动中,打破了你的心理状态,给你一个崭新的思想,如果你有羞耻心恐惧心很焦虑,那你也同样是死亡了一次,如果你战胜了这种感觉,你会和他成为朋友,如果你没有远离这种生活,你会更强地自闭于自我。

望庐山瀑布诗歌研究报告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解】《望庐山瀑布》共两首,均为写香炉峰和香炉峰瀑布的篇章。

第一首一百一十字,写得具体而深刻。

此为第二首,以想象丰富、非常的夸张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著称于世。

【解读】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高高的香炉峰,弥漫着淡淡的云烟,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真像一座顶天的大香炉,焚烧着,冒着冉冉上升的紫烟;远远看去,气势壮阔的瀑布好像一条大河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第一层,紧扣题目,交代瀑布的位置,正面点出瀑布。

香炉峰,为庐山七峰之一,高耸入云,孤峰独秀,状似香炉。

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取“香炉峰”前二字入诗,格外精妙:一方面暗点了题目,交代了瀑布的所在处;一方面给香炉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座顶天立地的大香炉,冒着袅袅“紫烟”,简直要烧到天宫仙界里去了,令人遐想。

“香炉”唤出“紫烟”,“香炉”的高大,“紫烟”的升腾,使香炉峰愈加神奇了。

句中的“生”字,使“紫烟”源源不断地上升,而整个的香炉峰也在时隐时现飘飘忽忽的“紫烟”中动起来。

“生”承“日照”,“日照”为“紫”之源,全句尽是动态的描写。

作者是把香炉峰放进天地间的大景观中“望”的,可见诗人胸怀的博大。

诗的开篇就写出了香炉峰峭拔雄奇直入云端的高大形象,具有非凡的气势,这为后文写瀑布提供了自然条件。

“遥看”扣题中的“望”字,把题目明点了出来。

“遥看”,远远地看,但“遥”不仅含远的意思,从“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诗句中,可以想见瀑布汹涌澎湃的气势,和撼山岳吞谷壑的气概,可知“遥”既写远景,又衬托出瀑布的壮阔气势。

“瀑布”承“香炉”,“香炉”为“瀑布”提供了一个高远阔大的背景。

“香炉”高耸云天,可见瀑布来势之大,远远看去宛若挂在香炉峰巅依壁而下的大河。

“挂”字的意味更耐人咀嚼,“挂”即“竖”,让大河竖挂起来流,而且是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试想,其状态其气势满可惊天动地的。

“挂”字,使全句呈现出一种宏伟的景象。

“挂”为静态。

但“挂”中藏动,而且动得很有气魄,使“瀑布挂前川”的视觉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首句“香炉”“紫烟”是静景,一个“生”字,成了动态景观;次句的“瀑布”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则成了静态景观,可见诗人艺术技法的精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上的瀑布,从三千多尺的高处直泻而下,简直令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来了。

〕第二层,写瀑布悬挂之高,水流之长。

形容“流”用“飞”,极言水流凌空而泻的壮观气势。

形容“下”用“直”,极言山势的陡峭挺拔。

“飞流直下”,是对上句“挂”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描绘。

“挂”是远看,“飞流直下”是近观。

“飞”“直”,极言“流”“下”的湍急迅猛。

“飞”和“直”字把香炉峰瀑布的形象写活,气势写绝。

“三千尺”,极言“飞流”的高长。

“三千尺”又紧扣上联的“挂”,加之“三千尺”和“前川”相映合,可见诗人在构思上,无不紧紧地围绕着“瀑布”这个主体展开。

诗的前三句,无论是从立意上看,还是从结构上推敲,都是句句相联,字字相通,层层相扣,步步深入的。

首句虽未直写瀑布,也是准备写瀑布,否则“瀑布”便无处着落;二、三句:“遥看——挂——。

飞——直——三千尺”,对瀑布的描写可谓气势贯通,一气呵成。

诗人挥毫驰骋,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浓彩重抹,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使瀑布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疑”是诗眼,是对诗的意境深化的关键一字。

“三千尺”,自然是诗人的想象,夸张的描写。

由于香炉峰的高峻秀美,瀑布的磅礴壮观,诗人在惊叹“壮哉造化功”之际,自然想到宇宙中的茫茫银河了。

“银河”,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由于星群密集而白光闪烁,宛若河流。

诗人将香炉峰上的瀑布与天上的银河联系起来,实在是奇特而又大胆的想象,使人倍感亲切。

“落”字,极言流势急骤迅猛,似闪电横空,使境界更高远。

“九天”,极言天之高,与首句照应。

“紫烟”升天外,而瀑布却从天外来,收到了逆向反衬的艺术效果。

这样,首尾呼应自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从中概括出诗的思路脉络:自然景观——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典型化的再现,达到了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之绝唱。

【综述】诗人热情赞美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人以“香炉生紫烟”的奇特想象,以“直下三千尺”的夸张,以“银河落九天”的兼有夸张的比喻,描绘出了瀑布从香炉峰巅倾泻而下的雄伟气势,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急需!李白研究报告

李白的诗酒人生?研究报告?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素以好饮著称。

他一生诗酒相伴,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饮酒诗和很多酒后赋诗的佳话。

李白好饮而且善饮,自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平日里他“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悠闲时他“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

天热时他“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天冷时他“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出行时他“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幽居时他“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游山时他“醉看风帽落,舞爱月留人”,玩水时他“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高兴时他“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发愁时他“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

寂寞时他“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无聊时他“倾壶事幽酌,顾影还独尽”;孤独时他“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闲暇时他“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失意时他“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得意时他“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发狂时他“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发痴时他“北斗酌美酒,劝龙各尽觞”。

兴起时他“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兴尽时他“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送别时他以酒饯行:“惜别倾酒醑,临分赠马鞭。

”相聚时他以酒会友:“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没酒时他“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郁郁寡欢;有酒时他“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豪气干云。

有钱时他“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馀”,固然要开怀畅饮;没钱时他“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或者“投箸解鹔鹴,换酒醉北堂”,同样喝过痛快。

真是风流潇洒全在一壶美酒,四时佳兴尽在一杯之中。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酒陶冶了李白的性情,也刺激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的很多诗歌都是酒后即兴写成。

他供奉翰林时著名的奉诏之作《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秾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和《宫中行乐词八首》都是醉后所著。

好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盛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自己也不无得意地自我评价道:“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

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

”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他的《七爱诗》中对李白大加赞赏:“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醉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

召见承明庐,天子亲赐食。

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

……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

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

”对李白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总之,饮酒和写诗都是李白生活中的乐事和趣事。

在诗坛他是泰山北斗,在酒界他是大罗金仙。

他把诗人的至情和酒徒的至性、诗仙的浪漫和酒仙的潇洒全融入了饮酒写诗的生涯,他以如椽的诗笔饱蘸醇香浓郁的美酒写出了许许多多绮丽多彩的传世佳作,为唐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建立起一座高不可攀的巍峨雄峰,令后人只能翘首仰望,难生攀越梦想。

望庐山瀑布诗歌研究报告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解】《望庐山瀑布》共两首,均为写香炉峰和香炉峰瀑布的篇章。

第一首一百一十字,写得具体而深刻。

此为第二首,以想象丰富、非常的夸张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著称于世。

【解读】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高高的香炉峰,弥漫着淡淡的云烟,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真像一座顶天的大香炉,焚烧着,冒着冉冉上升的紫烟;远远看去,气势壮阔的瀑布好像一条大河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第一层,紧扣题目,交代瀑布的位置,正面点出瀑布。

香炉峰,为庐山七峰之一,高耸入云,孤峰独秀,状似香炉。

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取“香炉峰”前二字入诗,格外精妙:一方面暗点了题目,交代了瀑布的所在处;一方面给香炉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一座顶天立地的大香炉,冒着袅袅“紫烟”,简直要烧到天宫仙界里去了,令人遐想。

“香炉”唤出“紫烟”,“香炉”的高大,“紫烟”的升腾,使香炉峰愈加神奇了。

句中的“生”字,使“紫烟”源源不断地上升,而整个的香炉峰也在时隐时现飘飘忽忽的“紫烟”中动起来。

“生”承“日照”,“日照”为“紫”之源,全句尽是动态的描写。

作者是把香炉峰放进天地间的大景观中“望”的,可见诗人胸怀的博大。

诗的开篇就写出了香炉峰峭拔雄奇直入云端的高大形象,具有非凡的气势,这为后文写瀑布提供了自然条件。

“遥看”扣题中的“望”字,把题目明点了出来。

“遥看”,远远地看,但“遥”不仅含远的意思,从“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诗句中,可以想见瀑布汹涌澎湃的气势,和撼山岳吞谷壑的气概,可知“遥”既写远景,又衬托出瀑布的壮阔气势。

“瀑布”承“香炉”,“香炉”为“瀑布”提供了一个高远阔大的背景。

“香炉”高耸云天,可见瀑布来势之大,远远看去宛若挂在香炉峰巅依壁而下的大河。

“挂”字的意味更耐人咀嚼,“挂”即“竖”,让大河竖挂起来流,而且是竖挂在香炉峰的绝壁上。

试想,其状态其气势满可惊天动地的。

“挂”字,使全句呈现出一种宏伟的景象。

“挂”为静态。

但“挂”中藏动,而且动得很有气魄,使“瀑布挂前川”的视觉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首句“香炉”“紫烟”是静景,一个“生”字,成了动态景观;次句的“瀑布”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则成了静态景观,可见诗人艺术技法的精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上的瀑布,从三千多尺的高处直泻而下,简直令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来了。

〕第二层,写瀑布悬挂之高,水流之长。

形容“流”用“飞”,极言水流凌空而泻的壮观气势。

形容“下”用“直”,极言山势的陡峭挺拔。

“飞流直下”,是对上句“挂”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描绘。

“挂”是远看,“飞流直下”是近观。

“飞”“直”,极言“流”“下”的湍急迅猛。

“飞”和“直”字把香炉峰瀑布的形象写活,气势写绝。

“三千尺”,极言“飞流”的高长。

“三千尺”又紧扣上联的“挂”,加之“三千尺”和“前川”相映合,可见诗人在构思上,无不紧紧地围绕着“瀑布”这个主体展开。

诗的前三句,无论是从立意上看,还是从结构上推敲,都是句句相联,字字相通,层层相扣,步步深入的。

首句虽未直写瀑布,也是准备写瀑布,否则“瀑布”便无处着落;二、三句:“遥看——挂——。

飞——直——三千尺”,对瀑布的描写可谓气势贯通,一气呵成。

诗人挥毫驰骋,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浓彩重抹,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使瀑布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疑”是诗眼,是对诗的意境深化的关键一字。

“三千尺”,自然是诗人的想象,夸张的描写。

由于香炉峰的高峻秀美,瀑布的磅礴壮观,诗人在惊叹“壮哉造化功”之际,自然想到宇宙中的茫茫银河了。

“银河”,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由于星群密集而白光闪烁,宛若河流。

诗人将香炉峰上的瀑布与天上的银河联系起来,实在是奇特而又大胆的想象,使人倍感亲切。

“落”字,极言流势急骤迅猛,似闪电横空,使境界更高远。

“九天”,极言天之高,与首句照应。

“紫烟”升天外,而瀑布却从天外来,收到了逆向反衬的艺术效果。

这样,首尾呼应自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从中概括出诗的思路脉络:自然景观——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典型化的再现,达到了如此高超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之绝唱。

【综述】诗人热情赞美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诗人以“香炉生紫烟”的奇特想象,以“直下三千尺”的夸张,以“银河落九天”的兼有夸张的比喻,描绘出了瀑布从香炉峰巅倾泻而下的雄伟气势,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简答题: 1.简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简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二、强烈的感情人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三、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四、壮美与优美的意象。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与其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

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问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意象便极为阔大壮观。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那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本人写这一论文,谁知道目前国内外研究的...

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果戈理曾说:“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像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普希金的诗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骄傲,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独创性普希金是“俄罗斯的民族诗人”,他“第一个开始以惊人的正确性和深刻性来描写俄罗斯气质和俄罗斯人民各阶层的生活”。

在艺术上,“他第一个将俄罗斯的美的艺术形象给予我们”。

二、具有清新、美丽、迷人的意境在他的笔下,山川、河流、花朵、树木和人物都显得诗意葱茏,令人神往,使人陶醉。

他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是清新而迷人的,这种独创的意境使读者得到了美的感受,读过余味无穷。

三、语言单纯、朴素、准确,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音乐美普希金的诗歌没有美丽的辞藻,只是充满了单纯的内在美。

普希金的诗歌没有美丽的辞藻,只是充满了单纯的内在美。

普希金善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捕捉到诗意,并且用异常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即“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

此外,普希金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像浮雕一样表现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

四、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气息普希金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听长辈们讲述古代俄罗斯人和先祖们的故事。

长大后,他不仅搜集民间文学,还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

高尔基曾说过,普希金是“第一个注意到民间故事创作并且把它介绍到文学里来的俄国作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