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suoetu 坐标: 140987 目录:/jia/

精选的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以下描写作者家国情怀的诗句是( )。

你好,这道题选D。这是一道常识题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杜甫《春望》。此诗是唐朝诗人杜甫描写家国情怀的一首五言律诗。其他三项为描写景物的诗词。赏析:《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如何在诗歌中挖掘杜甫的家国情怀

杜甫一生有十数年是在关中度过的。关中岁月既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诗歌创作跃登顶峰、沉郁悲慨诗风渐次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诗人的家国情怀亦于此时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示和传达。从杜甫关中诗篇中,我们既能体察到杜甫对亲人的深切挂念和无尽关爱,又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与仁者情怀。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杜甫的家国情怀往往富含着深沉绵远的历史意识,呈现出宏阔充沛的生命格局与言浩、辞弘、旨永的史诗品格。

自己写的诗

人 生人生百味瓶,忧乐伴其行。荣耻关民事,兴衰系国情。风云原不定,成败岂须惊?尽责当前事,由他身后评。伞时收时纵自欢娱,能屈能伸大丈夫。雨猛风狂冲在首,天晴云散隐边隅。藤 花全凭手腕附高枝,爬上梢头不自持。企望登天圆美梦,谁知树倒毁同时。木 偶摇头晃脑足精神,初看难能辨假真。腹内空空难自立,前台表演后由人。

论 诗李杜苏辛万古崇,诗词格律妙无穷。情来实感篇章美,语出天然字句雄。莫弄玄虚追僻典,须循时尚咏高风。古瓶今用装新酒,传统融于现代中。竹倩影清姿未见花,擎霜戴雪展风华。心虚节劲尘难染,叶茂根深干不斜。乐与松梅称挚友,羞同藤蔓处邻家。截为短笛能三弄,吹破黄昏见晚霞。草冰霜历尽换新装,遁迹荒山小道旁。无意沽名争绝色,甘心铺路送清香。

行人践踏身犹健,野火焚烧志未央。碧血满腔酬大地,天涯何处不芬芳?石铮铮硬骨盛名留,历尽沧桑亿万秋。填海能酬精卫志,补天不负女娲求。铺成万里康庄道,垒出千重金碧楼。霜剑风刀无所惧,潮翻浪涌立中流。时 间漫道时间太乏情,斯君施舍最公平。未缘贤士长三刻,不为庸夫短一更。权大无能留岁月,钱多莫可赎前程。建功立业争分秒,与世长存是盛名。

思 乡离乡一晃十余春,岁月无情白发新。落叶归根寻故土,怀宗洒泪忆前尘。竹篱茅舍疮痍甚,亭榭楼台变幻真。原本家人今作客,身居晋地总思秦。太 阳金乌出海耀东方,送暖驱冥照八荒。春色融融花竞艳,秋光灿灿果飘香。冬晨霞映银龙舞,夏晚云蒸金凤翔。带给人间都是爱,燃烧自己铸辉煌。月 亮银轮玉镜夜空行,照亮寰球万里程。

窗外犹疑霜有影,床前细看璧无形。时时相伴忧和乐,处处难离亏共盈。一览华光三五夜,浮云掠过更清明。星 辰白昼藏身夜露形,珍珠串串挂天庭。迢迢河汉飘银玉,点点辉光逐晦暝。迷向巡天观七斗,忘时仰首望三星。长虹闪过成灰烬,一片丹忱照汗青。砖 头端庄方正出尘埃,跳入轮窑便脱胎。筑起长城迎好汉,垒成广厦接瑶台。邪惯作敲门用,志士常抛引玉来。

高下无争联有序,辉煌永铸展雄才。黄 河奔腾咆哮挈云烟,辟岭开山汇百川。浇灌神州三万里,传承青史五千年。黄浆育就黄肤汉,赤县凝成赤胆篇。昔日泛洪民失所,今朝尧舜力回天。教 师殚精竭虑欲何求?默默耕耘孺子牛。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卑微不羡高枝显,富有全凭硕果稠。四海五洲桃李艳,身居陋室乐忘忧。孔 明事无巨细必亲躬,辅弼贤愚尽瘁终。

对策茅庐通蜀道,鏖兵赤壁过江东。有言悟主长才展,无力回天大业空。不是明君三顾请,卧龙默默卧隆中。草 人峨冠博带田头站,怒目横眉手握竿。燕雀家鸡多畏避,城狐社鼠尽言欢。原无硬骨随风倒,似有作戏观。大盗小偷浑不管,何如一炬送天坛!水 瓶熟知世事有炎凉,力保恒温义气昂。待客热心频脱帽,为人冷面慨倾囊。毋贪显贵琼浆美,但喜平民茶水香。

伴主寒宵情脉脉,于无声处诉衷肠。新 居乔迁别墅复何求?胜似身封万户侯。龙舞鹤鸣花弄影,山环水绕径通幽。重光泽宇吟今喜,夜雨敲窗忆昔愁。步步登高舒望眼,摘星揽月上琼楼。添孙喜赋佳辰旺仔赋华章,三代同堂喜欲狂。松竹当庭临百福,芝兰入室荟千祥。螽斯蛰蛰家声远,瓜瓞绵绵世泽长。老朽今生无建树,儿孙接力竞辉煌。

母校五十华诞志庆五旬华诞百花春,李茂桃芳绝等伦。熠熠繁英光禹甸,累累硕果耀星辰。丰碑辉映园丁影,伟业融通学子身。带露新荷争斗艳,经霜翠柏益精神。望江南 颂灌南灌南好,拔萃远超凡。一片平原来瑞凤,千秋水路竞征帆,破浪赶江南。 (二)灌南美,花放正芳春。紫燕回巢迷路径,华灯焕彩失时辰。更美故乡人。(三)灌南忆,最忆小西湖。

贸易中心赢美誉,交通干道绘宏图。东首觅吾庐。如梦令 忆昔昔日雨狂风骤,野菜秕糠糊口。没处可栖身,只得东奔西走。知否?知否?最恨东洋禽兽。如梦令 思今昔日缺粮糊口,今有佳肴美酒。坐下品香茶,兴至咏风吟柳。灵秀!灵秀!爱美减肥求瘦。长相思 思乡思故乡,梦故乡,梦现童年跑反忙。恩仇总未忘。 灌水长,沂水长,亲友良师情更长。

魂牵故土香。菩萨蛮 灌南农村南来北往车如织,盐河两岸连天碧。曙色入新楼,万般皆不愁。 暖风吹雨至,种地谈科技。皓月照前程,村街连玉庭。浣溪沙 风筝 五彩缤纷着色新,凭风吹捧上青云。摇头摆尾目无人。 破雾穿云多得意,长连一线未离根。


(二)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风狂堕落毁其身。卜算子 春耕喜雨应时临,今岁春耕早。一马平川沐旭阳,送暖东风好。 致富靠勤劳,贵在争分秒。科技兴农号角吹,阔步康庄道。采桑子 咏桂秋高丹桂花争放,世界飘香,昼夜飘香,天上人间见瑞祥。 蟾宫折桂人之望,开也辉煌,谢也辉煌。好个金花映夕阳。

清平乐 砖身经火炼, 脱俗雄才展。筑起长城迎好汉,广厦峥嵘璀璨。 孤身朴实无奇,引来美玉多姿。上下连排有序,何分贵贱高低?西江月 黄河来自崇山峻岭,奔腾直入沧溟。摇篮毓秀救生灵,史册千秋彪炳。 哺育炎黄儿女,传承华夏文明。今朝尧舜迈新程,更见天河美景。沁园春 中华颂滚滚黄河,浩浩长江,莽莽草原。望长城起舞,珠峰傲立;文明古国,传五千年。

塞北风光,江南秀色,...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先秦时期的是两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是诗经和战国后期的楚辞。两汉的汉乐府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和《孔雀东南飞.魏晋时期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还有“竹林七贤”。代表作有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鲍照等。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

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写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独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是“苏黄”。即苏轼和苏轼,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到宋末,有文天祥、汪元量。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元代出现了散曲。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代表作。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

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之词。

”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

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

中国诗词史?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左思风力”之称。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

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

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


一...

关于诗歌的历史&关于古诗的历史

两汉散文创作的成就很高。汉初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散文,思想敏锐、直言时弊、文采飞扬。后期至东汉的散文虽有骈偶化发展的倾向,但能够保存汉初关注现实,指摘时弊的文风。而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编写体例。它敢于批判、敢于歌颂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人们所称道。

从文学的角度看,司马迁以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使它成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李将军列传》中的飞将军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等。《史记》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变化多样的谋篇布局和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都对后世叙事散文起到了示范作用。

鲁迅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语热情地评价《史记》杰出的史学和文学成就。可以和《史记》相提并论的是班固的《汉书》。《汉书》记事详赡,写得也颇为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班固恪守儒家思想准则,来写入记史,显得拘泥和保守,成就稍逊于《史记》。 ……………… 中国文学史发展简史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

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

鹧鸪天这首诗的意思

谁写的啊! ?????????????????自己找 鹧鸪天 zhè ɡū tiān ①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②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神奇剧的结尾处。


一、《鹧鸪天时谪黄州》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1,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2,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3。杖藜徐步转斜阳4。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5。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词牌释义 〔题考〕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

”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 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作法〕 本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

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 玉惨花愁出凤城, ⊙●○○●●△(平韵) 莲花楼下柳青青。 ⊙○⊙●●○△(协平韵) 尊前一唱阳关曲, ⊙○⊙●○○●(句) 别个人人第五程。 ⊙●○○●●△(协平韵) 寻好梦, ○●●(句) 梦难成, ●○△(协平韵) 有谁知我此时情。

⊙○⊙●●○△(协平韵) 枕前泪共阶前雨, ⊙○⊙●○○●(句) 隔个窗儿滴到明。 ⊙●○○●●△(协平韵) 注释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翻空:飞翔在空中。
3.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4.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5.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上阕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

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二、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2,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3。

诗万首,酒千觞4。几曾著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5,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1.西都:指北宋的西京洛阳。
2.清都:道家传谓紫薇天帝的居所,《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薇,均天广乐,帝之所居"。山水郎:作者虚构出来管理山水的神官。
3.券、章:均指公文。
4.觞:酒杯。
5.玉楼金阙:指神仙居住的楼阁宫殿。 此篇是朱敦儒前半生生活理想和自我形象的写照。

朱氏在词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位管理天下妙水清山的神官,由上天赋予了狂放不羁的特权,不问人间俗务,只管风月雨云,成日价过着清诗万首、美酒千杯的洒脱生活。对于俗世间的侯王将相自然不屑一顾,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懒得归去,只愿头上闲插着梅花,醉倒在繁华的西都洛阳城中。此词塑造的艺术形象,与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读之直觉旷达洒脱,正可见其"有神仙风致"处。

只可惜,朱氏年轻时代这种傲视侯门、纵情山水的理想生活,却不为现实所容。秦桧当权时,朱氏被迫出仕"久废之官"鸿胪少卿,可谓是晚节未终,招致不少非议。《二老堂诗话》载:"蜀人武横作诗讥之: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何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着眼看。" 曾经的山水仙人,如此遭人奚落,真正令人扼腕。


三、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儿嘶2。

白头居士无呵殿3,只有乘肩小女随4。 花满市5,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6,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释


1.正月十一日观灯:周密>记载临安元宵节前试灯,称"预赏。
2.笼纱:纱制的灯笼。
3.白头居士:作者自称。呵殿:前呵后殿,即前呼后拥,指随从。
4.乘肩小女:坐在大人肩上的小女儿。
5.花:花灯。
6.沙河塘:钱塘县南五里,南宋时为繁华盛...

关于雨的古诗及赏析!急啊```


1、清·洪升: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2、元·卢挚: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3、宋·陈与义: 海裳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宁波天童寺联: 花繁柳密处能拨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可立定才是脚跟
5、唐·王勃: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6、宋·王安石: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7、伦道夫: 快乐的雨丝宛如清晨的日莹的露珠,把一颗颗珍珠滴入花的心田。


8、清·恽格: 连夜深山雨,春光应未多,晓看洲上草,绿到洞庭波。
9、清·屈大均: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10、宋·张来: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 】 雨的意味 每逢下雨的时候,心情便为之改变,丽日故然可喜,而雨夜却也未尝不可吟咏,张潮云: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是雨的自然特性,而雨能令情生,能令意改,则具有人性味了。

于是便想起了有关雨的诗词。"昔我来兮,雨雪霏霏,今我往矣,杨柳依依。"雨是离别的味精,不管是在二千多年前《诗》的意境里,抑或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总是把离悉别情绪调配得别有一番滋味"谓城朝雨氵邑 轻尘",是分开的前奏"无边丝雨细如愁"是离别的高潮,雨从天上下到心里,眼睛湿了,心也湿了。"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是另一种意味了,家国的愁绪在雨天显得格外深重,夜冗长,灯昏暗,是雨疏风狂的三月,是孤凄清冷的牢笼里,是"细雨梦回鸡塞远""此恨绵绵无绝期"。

李煜此词非在寂寥的雨夜不能领悟。 雨其实也并非单调的郁闷,苏东坡"喜雨",杜子美也曾喜雨。久旱逢甘霖是与洞房花烛并列为人生四大乐事。我曾见过久旱之后,天公作美,农夫奔走号呼,沐浴在贵如油的时雨时,畅快非常。 雨也有一种别致的情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到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以为这当是宋朝人情趣的生活,疑心他们是否经常如此可爱,雨夜待友,是何其让人心动的事,虽然并未如愿,但不消伤心,温一壶酒,沏一杯茶,独自享受这静而不寂的雨夜,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于是又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把情置之于雨,愈见情之真切,把景融入于雨,愈见景之迷人,我也曾独在徘徊在悠长的雨巷,只是并未逢着似的姑娘,然而这样一想,也会有几分的情调。

春天的雨,湿漉漉的,沾在心里,腻腻的,春天的雨伴随春天的花,构成春的气质,"小楼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总是把这两句诗理解为,雨后,巷子里辅叠着不经风雨的杏花,我把"卖"字似入化,虽然教科书上并非这样解释,但我但固执地以为这才符合春的性情。夏雨却是激烈澎湃。滂沱大雨,倾盆大雨是其特有的称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可见夏雨效的猛烈了。

最凄清的莫过秋雨。"枕前泪并阶前雨,隔着窗儿滴到明。"我想这雨当是秋雨无疑了,奈何同一物,季节不同,而性情大异,造物之巧如是也!李易安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雨更是泪啊!最不忍卒听的是秋鉴湖的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着一秋字而意蕴怆然,何况一着再着也。 冬的雨却壮烈,我只记得放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关山难越,壮心末已,在这冬的雨夜,更显悲壮凛烈。 雨也因地而异。南国雨大,雨密风狂,花树飘摇,豆大水滴滴打在屋顶如擂鼓般响亮,一刹之后,天地清朗。而江淮之间的梅雨,缠缠绵绵,仿佛多情的女子,拈脚牵手,不让你走,且一下偏没完没了,直以心都发霉了。 小时候的一场雨,记忆犹新,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意境,戴着斗笠,提着钓竿,在小溪边一蹲便俨然一蓑笠翁了,雨点滴在水上,激起一个小泡,小鱼有时也跃出水面,但却不上我的钓,但我却已意兴盎然了。

读高中时,一次风雨大作,站在四楼的教室向外望去天地一派苍茫,树在使劲摇着,风也在尽力喊着,白雨跳珠乱入窗,窗外的世界仿佛一幅大写意的山水,观之豪情顿生,我驻足良久。 而今远在合肥,看雨时便多一层思念的况味,雨是悄无声息的,大概没有"留得残荷听雨声"吧,但却更易引发人的情思,每逢有雨我的思绪便会飘得很远,回到记忆中的水田池塘,陌树窗花,且总猜想着炊烟是否也沐浴在迷茫的雨中。

古诗词历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左思风力”之称。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大小谢”。

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家国情怀的格律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