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的诗句
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1、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4、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5、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6、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7、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9、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词》
10、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1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12、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
13、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4、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6、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1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8、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19、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0、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龚自珍《漫感》
2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2、梅似雪,柳如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4、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25、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郑愔《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6、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
28、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29、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3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1、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32、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33、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34、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5、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36、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37、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38、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郑思肖《二砺》

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39、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40、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4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42、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43、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柳宗元《咏三良》
4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5、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46、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47、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4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49、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张祜《集灵台·其一》
5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1、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52、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53、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54、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55、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何承天《战城南》
56、天厌虏,臣离德。——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57、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5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5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6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1、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62、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陈与义《咏牡丹》
63、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6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65、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66、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67、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68、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69、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70、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71、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72、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73、黄沙百战穿金甲(next88),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74、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75、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76、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最新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表现民族气节的诗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家国情怀的诗句
我们找到第3281篇与家国情怀的诗句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家国情怀的诗句

成龙演唱的著名歌曲《国家》中有一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的诠释了国与家的关系。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 在中国古代,家的意思与现代稍有不同:古时皇帝自称天子,意为天之子,拥有天下所有领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天子领地称"天下";天子将部分土地分封给兄弟子侄,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领地称为"国";而诸侯王又可以把部分土地分给子侄,称为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就叫"家"。儒家对士人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都很好的说明了家国天下的关系。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才逐渐演变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也正是古代国与家的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所以家国情怀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成了古代文人士子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也就是说,自己一身的荣辱成败皆系于家国。所以就连洒脱俊逸如李白给自己做的人生规划都是:不屈己,不迁人,不赴举,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然后一鸣惊人,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一旦功成业就,效留侯,法陶朱,泛舟湖海而去。哪怕不以科举为手段,哪怕不以功业为目的,哪怕以"泛舟湖海而去"的老庄思想为背景,却依然要"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归根结底,依然是心系家国,想要经世济民。连李白这样出世思想浓重的诗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把家国利益看的比生命还重的文人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之情自然会在诗人笔底澎湃,在诗歌中回响,绵绵传递,不绝如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期,家国情怀就表现的比比皆是:《黍离》一诗,从眼前的麦苗,联想到国家的兴亡,发自内心深深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后来也就成了家国忧思的代名词。《击鼓》中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都作为男女誓言来理解,而实际上,最初表达的是战友之情,袍泽之谊,表达了战友相约在战场上并肩携手、同赴生死的慷慨之情。可见家国之情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融入文人的血液。 唐诗与宋词在灿若星河的古典文学中可以说是双峰并立,光耀古今,是中华文化长廊中两颗璀璨的明珠、绚烂的画卷。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自然少不了表现家国情怀。唐诗中尤以边塞诗更是将这种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有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有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沉痛悲愤;有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惆怅;有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坡残贼"的气吞山河……唐诗中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免也有消极沉郁的部分,但总体来说,更多的表现出的是慷慨豪迈的男儿豪情,是战士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表现出的是大气磅礴的大唐气象。 词本来被称为"诗余",被正统文人称为"小道"。创立之初,多表现风花雪月,闺阁情怀,男女情爱,很难表达大主题,大气象。然而就是这样以"婉约"著称的"小道"里也可以寄托故国之思,家国之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煜。无论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的凄凉,还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的思念:无论是"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的缠绵,还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愁绪,都表达了作者亡国之后的愁闷凄苦,始终没有离开思念故国这个主题。家国之情自哀婉凄迷的一首首词中自然流淌。 到了豁达豪迈的苏轼手里,这种本来柔情蜜意的行文风气为之一变,可以风流婉转,亦可以豪情天纵,可以"十年生死两茫茫",亦可"酒酣胸胆尚开张";既能描摹"花退残红青杏小"的娇媚,亦能寄托"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于是"豪放词"应运而生,并与原来的婉约风格并行,另成一派。那么,本来以承载男女私情、闺阁情趣为主的词也就有了更加宏阔的主题:家国情怀。苏东坡、辛稼轩、陆放翁、张孝祥等一批豪放词人以"小道"承"大义",将豪迈之情寄于长短句中。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咏史论事,追古思今;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沉郁顿挫,愤慨悲怆;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慷慨豪迈、酣畅淋漓……然而纵然是豪放词,在仅拥有半壁江山的宋王朝也多的是沉痛之情,抑郁之气,多的是词人的壮志难酬,豪情难舒,完全不同于唐诗的气象万千、恢弘壮阔、波澜壮阔,纵横捭阖。 有了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在前,元明清三代诗歌逐渐式微。虽然总体成就难以与唐宋相比,但依然佳作频出,其中表达家国情怀的更不乏名篇。元曲作家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用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将对国家动荡、人民离乱的忧思,将作者胸怀天下的壮志表达的淋漓尽致;于谦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时至今日,风骨铮铮,碧血忠心,一望可知;戚继光说:"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将一腔热血,尽化繁霜,愿染河山灿烂,保国泰民安;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为民,死生无惧,一身肝胆,光照古今…… 古典诗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几乎所有主题、各种意向都能在古典诗词中找到。而家国情怀却始终一以贯之: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从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秋瑾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家国情怀;一篇篇,一章章,萦绕在眉间心上的是挥不去的家国心绪。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无论是王侯将相,抑或英雄才子,俱都化作烟尘,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氤氲在中华大地每一寸山河间,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最新家国情怀的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关于思乡情怀的诗句 人间应免别离愁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家国情怀的诗句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家国情怀的诗: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我们找到第110篇与家国情怀的诗: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家国情怀的诗: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成龙演唱的著名歌曲《国家》中有一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的诠释了国与家的关系。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 在中国古代,家的意思与现代稍有不同:古时皇帝自称天子,意为天之子,拥有天下所有领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天子领地称"天下";天子将部分土地分封给兄弟子侄,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领地称为"国";而诸侯王又可以把部分土地分给子侄,称为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就叫"家"。儒家对士人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都很好的说明了家国天下的关系。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才逐渐演变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也正是古代国与家的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所以家国情怀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成了古代文人士子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也就是说,自己一身的荣辱成败皆系于家国。所以就连洒脱俊逸如李白给自己做的人生规划都是:不屈己,不迁人,不赴举,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然后一鸣惊人,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一旦功成业就,效留侯,法陶朱,泛舟湖海而去。哪怕不以科举为手段,哪怕不以功业为目的,哪怕以"泛舟湖海而去"的老庄思想为背景,却依然要"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归根结底,依然是心系家国,想要经世济民。连李白这样出世思想浓重的诗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把家国利益看的比生命还重的文人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之情自然会在诗人笔底澎湃,在诗歌中回响,绵绵传递,不绝如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期,家国情怀就表现的比比皆是:《黍离》一诗,从眼前的麦苗,联想到国家的兴亡,发自内心深深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后来也就成了家国忧思的代名词。《击鼓》中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都作为男女誓言来理解,而实际上,最初表达的是战友之情,袍泽之谊,表达了战友相约在战场上并肩携手、同赴生死的慷慨之情。可见家国之情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融入文人的血液。 唐诗与宋词在灿若星河的古典文学中可以说是双峰并立,光耀古今,是中华文化长廊中两颗璀璨的明珠、绚烂的画卷。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自然少不了表现家国情怀。唐诗中尤以边塞诗更是将这种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有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有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沉痛悲愤;有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惆怅;有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坡残贼"的气吞山河……唐诗中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免也有消极沉郁的部分,但总体来说,更多的表现出的是慷慨豪迈的男儿豪情,是战士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表现出的是大气磅礴的大唐气象。 词本来被称为"诗余",被正统文人称为"小道"。创立之初,多表现风花雪月,闺阁情怀,男女情爱,很难表达大主题,大气象。然而就是这样以"婉约"著称的"小道"里也可以寄托故国之思,家国之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煜。无论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的凄凉,还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的思念:无论是"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的缠绵,还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愁绪,都表达了作者亡国之后的愁闷凄苦,始终没有离开思念故国这个主题。家国之情自哀婉凄迷的一首首词中自然流淌。 到了豁达豪迈的苏轼手里,这种本来柔情蜜意的行文风气为之一变,可以风流婉转,亦可以豪情天纵,可以"十年生死两茫茫",亦可"酒酣胸胆尚开张";既能描摹"花退残红青杏小"的娇媚,亦能寄托"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于是"豪放词"应运而生,并与原来的婉约风格并行,另成一派。那么,本来以承载男女私情、闺阁情趣为主的词也就有了更加宏阔的主题:家国情怀。苏东坡、辛稼轩、陆放翁、张孝祥等一批豪放词人以"小道"承"大义",将豪迈之情寄于长短句中。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咏史论事,追古思今;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沉郁顿挫,愤慨悲怆;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慷慨豪迈、酣畅淋漓……然而纵然是豪放词,在仅拥有半壁江山的宋王朝也多的是沉痛之情,抑郁之气,多的是词人的壮志难酬,豪情难舒,完全不同于唐诗的气象万千、恢弘壮阔、波澜壮阔,纵横捭阖。 有了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在前,元明清三代诗歌逐渐式微。虽然总体成就难以与唐宋相比,但依然佳作频出,其中表达家国情怀的更不乏名篇。元曲作家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用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将对国家动荡、人民离乱的忧思,将作者胸怀天下的壮志表达的淋漓尽致;于谦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时至今日,风骨铮铮,碧血忠心,一望可知;戚继光说:"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将一腔热血,尽化繁霜,愿染河山灿烂,保国泰民安;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为民,死生无惧,一身肝胆,光照古今…… 古典诗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几乎所有主题、各种意向都能在古典诗词中找到。而家国情怀却始终一以贯之: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从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秋瑾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家国情怀;一篇篇,一章章,萦绕在眉间心上的是挥不去的家国心绪。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无论是王侯将相,抑或英雄才子,俱都化作烟尘,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氤氲在中华大地每一寸山河间,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最新家国情怀的诗: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俞敏洪: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家国情怀的诗: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俞敏洪: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文/俞敏洪 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不是我们给幼年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
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 我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但我觉得这是不可比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棵独立的树,全世界每棵树长成一样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光辉就没有了。 家庭教育既难,又不难。前两天我读到一篇文章,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父母如果随着自己的情绪好坏来教育孩子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无所依从,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也搞不清自己怎样去迎合父母的脾气。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理性地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话,那么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氛围当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等。
说到规矩,好像孩子都遵守规矩,一个规矩只要放在那儿不变,孩子就会一直遵循下去。我从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母亲对我有一个要求:每天早上起来必须把被子叠好,扫完地才能去上学,一直到18岁上大学都没有改变。我到大学也一直扫地,这带来一个好处——大家认为我比较喜欢为同学服务,都认为我是一个不错的人,最后都愿意与我一起做新东方。
说到家庭教育有几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孩子生长的环境要素。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讲座问过一个问题:请问多少家庭家里是有书架的?第二个问题:书架上面放满五百本书的有多少?第三个问题:有多少有晚上睡觉以前看半小时到一小时书的习惯?我做过很多家庭调查,喜欢读书的孩子,将来克服挫折的能力强很多,他会把从书中得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内心的思想,当然,书呆子型的读书除外。
有人问读故事和看电影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反复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说给孩子讲故事、包括孩子自己读故事,对孩子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强化会比只看动画片的孩子好很多。我想告诉,这个过程其实是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通过锻炼孩子的读书习惯,让孩子一辈子喜欢读书。第二,锻炼孩子的某种能力,而这个能力对他的一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我在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只给我买书,不买别的东西。母亲要营造一个读书氛围,于是我喜欢上读书。父母种下的种子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孩子在什么样的氛围当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非常关键的。 给的时间多少,决定孩子对家的感觉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电脑和小狗放在船上,船承载不起,要扔掉三件东西。调查结果是:妈妈百分之百被留下来——可见妈妈跟孩子接触的时间非常多,再接下来有爷爷、奶奶,或许还有电脑和狗,唯独爸爸最少。
事实上,孩子是父母两个人教育的结果,靠母亲一个人是完不成这件事情的。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有意无意中已经通过自己的行为传输我们的人生价值,孩子对父母一定是有样学样。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我们总说为孩子花有质量的时间。有质量的时间概念是什么?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他们健康快乐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态度、宽阔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怎么样让孩子在这种教育中长大?我一直认为比知识教育要重要很多。如果把孩子的人格、个性、态度、精神、习惯、心理、能力、处世、技能培养好,即使在班里是最后一名我也不认为这个孩子会没出息。我们大学毕业不就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吗?但是找到好工作并不是完大人生的全部,有了终身可以依赖的技能才是比较完善的人。
我曾经到日本考察过他们的教育。一年级的小孩自己背着书包,在后面跟着,绝对不给孩子拿任何东西,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更加有意思的是,我跟幼儿园的老师聊天,他们幼儿园给孩子洗冷水澡,锻炼孩子的身体健康能力。我问:洗凉水澡孩子感冒了怎么办?不会骂你们吗?不会,把洗澡感冒的孩子领走,说一句:“对不起是我没有把孩子培养好,回去继续培养直到洗冷水澡不感冒再来。”对于怎么培养孩子,我们还需要去思考。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调查: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不是我们给幼年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这些将影响其一生。拥有坚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坚毅怎么培养?我想到挫折教育。对于挫折教育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父母想的是,打骂得越多孩子越皮实。很多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被打骂出来的,我小时候被打骂现在一点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因为农村孩子家家户户都打孩子,扯平了。语言也好,行动也好是不是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没事。
定规矩有时候也是一样,规矩的严厉性跟规矩的合理性是必须要考虑进去。我儿子3岁左右的时候用餐巾纸擦完鼻子往地上扔,我回家看完让他捡起来,他还故意再扔一张纸。我也没打他,冬天给他棉袄一披关到门外去,孩子在门外害怕,过了五分钟敲门了。我说你干什么?回来捡纸。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面去,从此以后不再往地上扔任何东西,这种严厉对他没造成伤害。
我们很多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团队合作,他怕在团队当中被人比下去。需要告诉孩子:你自己不要跟别人比,只要在这个活动中感到快乐就可以了,孩子从小养成凡事都要比较的心态,比到最后心里就会失衡。 我时常带儿子去爬山,1700米、1800米一天爬上去,徒步30公里,走不动也得走,培养他的毅力,这跟学习没关系。我也培养他的创新能力,他对3D打印机感兴趣我就给他买。诚信、诚实、负责、友好、善良……这些是我教育孩子的核心词。把握这些东西以后,其它东西都是生出来的树叶,树根在树枝在,成绩怎么样、上什么大学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这是我的教育观。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正确努力,中国有50%的在竭尽全力爱孩子的同时,也在把孩子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