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简述诗歌英译的特点

442 坐标: 154986 目录:/jian/

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绝句英译的特点

盛 艳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级研 广州 510275)

摘要: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凝练的表现形式。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拟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①绝句中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②绝句的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③绝句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

关键词:照应,指向性,概念功能

abstract: Seven-word poetry is the most compact for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se poetry into English,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 will get lost o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word poetry and makes analysis through three aspects ①reference ②text orientation ③experience metafunction and draws following conclusions①In seven–word poetry, unlike English text, ellipsis is usually used and meaning of the poetry is understood by the readers through their imagination. ②The text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ext is vague than English.③The complex metafunctions are expressed by concise text in seven-word poetry.

Key words: reference , text orientation, experience metafunction

诗歌是语言高度浓缩,神形兼备的艺术。中国的绝句堪称是诗歌艺术中最具有凝聚性的表现形式。绝句的词汇量大,内涵丰富,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文章已经从诗歌翻译的标准对中诗英译进行了评论,本文则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将中文原诗和其不同的译本看作是不同的语篇,从而找出原诗和译作的异同点,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并对绝句的语篇特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下面以一首著名的唐诗的两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盛唐七绝,也是中国绝句的顶峰之作。其译作版本繁多,笔者挑选了许渊冲的译作与王守义,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进行分析。

《望庐山瀑布》全诗28个字,用简炼的笔头表现了庐山香炉峰的顶天立地,云海弥漫以及瀑布的动态与气势。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在原诗中,李白是通过意想的联想将全诗融会贯通。绝句中所用到的词语词性单纯,分为四类:

名词:日,香炉,紫烟,瀑布,川,飞流,三千尺,银河,九天

动词:照,生,看,挂,下,疑,是,落

副词:遥,直

形容词:前

从co-referential的角度来分析。词汇的衔接指通过词义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hyponymy),互补,整体与部分(metonymy)等关系,来使语篇连贯。(黄国文 1988)词汇的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与同现关系(collocation)。原绝句中用来指称瀑布的词语为:瀑布——飞流——银河,是由实到虚,步步推进的。从诗歌的意境上说,“瀑布”为实写,“飞流”则是对瀑布进行动态的描绘,“飞”突出了瀑布下落的速度。“银河”则是虚写,“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实际中的瀑布喻为天上繁星交织,气势宏大的银河。通过相似的词汇层层推进,瀑布的形态被生动的描绘出来。

描述瀑布飞流的动词也可以构成一个相互对照的词汇链:挂——下——落。这三个词语中,“挂”是静态的,而“下”与“落”都是动态的。这三个词语均是同一词汇平面上的, 虽然在绝句中没有明显的表示语篇衔接的词语,但这两条词汇起到了内在的连接作用,使得读者有一个内在的,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的涵义。这首诗歌的两个译本如下:

译1: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silver river (许渊冲)

译2: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from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ens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

在叙述瀑布的名词链中, 译文1用了代词it来表示瀑布,并且用其局部词torrent 来进行词汇复现。在汉诗中,“瀑布”,“飞流”“银河” 均在同一词汇层面上,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们具有相同的语义内涵,即是:迅捷,宏大。许译采取了两种语篇衔接手段①it的运用 ②“飞流”被译为torrent 。它虽然与waterfall 和cataract均不在同一语义层面上,但是torrent 是waterfall和cataract 的局部词。局部词的使用使得全诗连贯,给人一种具体而又逼真的感觉。愿诗通过“生紫烟”,“遥看”以及“落九天”来突出庐山的高与险。而在译诗中的词汇衔接则为censer peak----high----azure sky, 由虚写变为实写。在绝句中,最后一句是“疑是”,“疑”表现了作者对瀑布宏大景象的赞美,as if则丢弃了了其中的韵味,只有一个表面的“像”,没有内心的“叹”。

但是总的来说,从语篇衔接的角度而言,许译与原诗的出入并不算大,原诗通过词汇在语义深层的共性达成联系,而译诗除了增加语链的长度,在信息量的给出上与原文基本一致。通过对描写瀑布的词汇链的列举,可以看出在英语中,诗的对应关系更多的是由实写的词汇来完成。

由于语篇的交际功能,使用范围,语体等多方面的不同,语篇的组织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语篇的结构可以用时间(temporal)或者空间(spatial)等词语为线索。(黄国文 1988)在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的合译本中,译者用了大量的表示时间与空间转换关系的介词词组。

From the mountain top----in the sunlight---to the valley floor---to the earth---from the heen,而这些介词短语的含义已经隐藏在汉语词汇“升”,“挂”,“落”中了。这个译本充分体现了英语语篇的衔接特点。在此译本中,隐藏着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跳出来与读者直接进行交流。在汉语中省略则是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省略是指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使语篇上下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在望庐山瀑布这首绝句中,作者省略了第一人称“我”,直接惊叹道:“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与上下文并无多大联系,所以位于句首的“我”虽然被省略,但是并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在许译中I没有出现,但是在王与约翰的译诗中,I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句子便不完整。I在此译本中是衔接语篇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并且译文的句式长短发生了变化,其冗繁度远远大于原作,原因是它将原诗中虚化的隐喻全部以explanation的方式注释了一遍。

诗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它的语言程度是文学性最高的。一般来说,在文学作品中,小说的指向性比诗歌的更为明确,但是这并不是说诗歌就没有指向性,因为只要是语篇就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诗歌也不例外,诗歌是诗人给读者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手段,也具有指向性。语篇的指向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time(时间)②place(地点)③factuality(事件)④participant relationship(事件参与者)。指向性的基本目的就是将语篇的基本信息传递给读者。在原诗中语篇的指向性如下:日(太阳当午);地点(香炉→庐山);事件(遥望瀑布);参与者(省略了的I),在英诗当中指向性更明确:

许译: time: sunlit(no time)

place: sunlit censure

faculty: cataract of Mountain Lu

participant:(ellipsis)

王与约翰的译文:time: no time(in the sunlight)

place:(mountain peak)

faculty:(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

participant:(I)

许译是由许渊冲所译,由于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古诗文功底,许译在语篇上与汉诗中的绝句一样保持了语篇的模糊性。王与约翰的译作在语篇的指向性则强于许诗更远远强于原来的中文诗作。许多英文诗本身就具有指向性不明确的特点,例如Williams的The Red Wheel Barrow, Ezra Pound的The Metro。但是中诗的英译本的指向性却要远远大于这些英文原诗。诗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凝聚力,因此读者需要依靠联想来猜测其指向性。指向性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变的明确起来,而诗意随着指向性的增强而逐步削弱。由于译者对事物的指受能力存在差异,想象力强弱不一,学养高低有别,译诗与原诗在语篇上的一致性保持也有大有小。

最后从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对原诗和译作进行分析:

王与约翰的合译:

⒈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material process)

⒉ The peak looks like an incence burner in the sunlight (relational process)

⒊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behiorial relationship and material process)

⒋ The whole water fall hangs there (material process)

⒌ The torrent dropping there thousand feet (material process)

⒍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no process)

⒎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mental process and relational process)

⒏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en (material process)

许译:

⒈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 material process)

⒉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aloud (material process)

⒊ Its torrent cl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material process)

⒋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 material)

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所发生和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到因素。(胡壮麟、朱永生 1989)

原诗有8个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占5个(照,生,挂,下,落),关系过程1个(是),感觉过程1个(疑),行为过程1个(看)。许译只有4个物质过程,而合译本则有9个过程,物质过程5个,关系过程2个,感觉过程1个,行为过程1个。从物质过程的数目可以看出,《望庐山瀑布》原诗28个字侧重于描绘庐山的奇景险峰和瀑布的高峻秀丽,力图描绘出动态的瀑布之美,同时也将作者的赞叹之情通过两个感觉过程表达的淋漓尽致,使人有置身于庐山之中的真实感觉。许译在译文的篇幅上与原文保持了绝句的原有特点,但是由于英语本身的特点,并不能同等程度的表现原诗的丰富内涵。四个物质过程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景物。由于少了感觉过程,就少了身临其境的韵致。而王与约翰的合译则在较大的程度上保持了原文的各种过程,在数目上与比例上都与原文大致相同。

通过从语篇照应,指向性和概念功能三个层面对望庐山瀑布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英译本在语篇的篇幅上更为繁冗,但是明确了语篇的指向性,变虚为实,力图完整语篇中的照应关系,再现绝句的意境,但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内在特点,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诗意有着不同程度的失落,通过对比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⒈绝句常用省略,通过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⒉绝句的语篇指向性很明确。⒊绝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了解绝句语篇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翻译时候,结合中文诗歌的语篇特点,更准确的表现原诗的诗意,再现原诗的意境。

参考书目:

⒈Brown, Gillian. &Yale, George.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⒉ Thompson, Geoff. Introduction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ch Press, 2000.

⒊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⒋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⒌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⒍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唐宋诗词英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⒎ 许渊冲,《唐诗宋词三百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⒏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文言文的优点 和 古诗词的优点

古诗文诵读的十大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留下一句教育学上的名言:“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

孩子们不懂事,做点坏事是难免的。

但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不去做好事,说明他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而读诵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们组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的滋养重要的是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但从近期看,孩子们从小背诵占诗文也有十大优点:1、增强记忆力。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

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

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3、扩大知识面。

《中华古诗文读本》所选诗文301篇,上自先秦,下至晚清,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库)均有涉猎。

从文体角度来看,除楹联和汉代大赋外,几乎包容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

能熟背这些经典,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4、培养学习兴趣。

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北京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参加全市的活动时,一位以前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诵—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他主动要求老师给他换一首较难的。

老师认为这位同学的变化,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

北京有个教现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原来她不太赞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诗文。

她认为这些内容很难,而且要求很高的审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

她主张先多读—些现代文学作品,在有—定的基础后再读古诗文。

有一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

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

这使地认识到,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6、增强自信心。

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

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河南濮阳子路小学—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他的家长给他定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打破倒数第十名。

造成厂孩子的自卑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参加“古文诵读”,活动以后,他现在已经能背300多篇,成为学校的诵读尖子。

学习成绩成为全年级前10名,而且性格变得非常开朗,他的家长觉得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

在最近一次河南省举行的古文诵读表演活动中,一个专家现场点篇目,连续点了十多篇古诗文,他非常准确而流利地全部背诵出来,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孩子的自信心更强了。

7、培养耐性和长性。

孩子背诵的古诗文,难易结合,长短相交。

一篇篇诗文的成功背诵,孩子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8、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我们在全国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家长的认同有两个原因:—个原因是家长认为这些都是真正的精华,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多读;一是家长自己也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位学生家长,开始认为孩子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纯属无用之功,于是找到老师,希望老师不要再让他的孩子背诵。

孩子自己本身也不想背。

直到期中考试,这个孩子数学、英语两门功课不及格,家长被请到学校。

家长很生气,当面责骂这个学生。

无意中,她看见了教研室中的3块警示牌,第一块上写着:“今日事,今日毕;老师不着急,爸妈不生气;做人这叫有出息,做人这叫有志气。

”第二块牌子上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粮食来之不易,人人珍惜粮食。

”第三块牌子写着:“无侧隐之心非人也,关心同学我的义务;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正当活动我的权利;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团结友爱我的风格;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明辨是非我的作风。

”这些牌子是他们班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写的。

前半句是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后半句是大家共同编写的话。

这位家长看后批评孩子说,你如果按照这些话去做,我就不用操这么大的心了。

老师告诉这位家长说,这些话是从我们现在读的这些古诗文中选出来的。

从此后,这位家长与孩厂共同来诵读古诗文。

在不长的时间里,孩子已经能背诵儿十篇古诗文,而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种活动形式在港台地区被叫做“亲子活动”。

9、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

简述诗歌英译的特点

找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英译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妩媚求之.求之不得,妩媚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Cooing And WooingBy riverside are cooingA pair of turtledoves;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A fair maiden he loves.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Of cress long here, short there;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For the good maiden fair.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He can not fall asleep,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So deep in love, so deep!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O lute, play music bright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On cress cooked till tender!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驹不逝。

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耐若何!XIANG YU"S LAST SONGcould pull mountains down, oh! With main and might,But my good fortune wanes, oh! My steed won"t fight.Whether my steed will fight, oh! I do not care.What can I do with you, oh! My lady fair! SONG OF THE GREAT WIND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A great wind rises, oh! The clouds are driven away.I come to my native land, oh! Now the world is under my sway.Where can I bre men, oh! To guard my four frontiers today!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INDOMITABLE SOULAlthough long lives the tortoise wise,In the end he can not but die.The serpent in the mist may rise,But in the dust he too shall die.Although the stabled steed is old,He dreams to run for mile and mile.In life"s December heroes boldWon"t change indomitable style.It"s not up to Heen aloneTo lengthen or shorten our day.To a great age we can live on,If we keep it fit, cheerful and gay.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thought!I croon this poem as I ought. 回乡偶书贺之章(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IHOME-COMINGTranslated Old, I return to the homeland while young,Thinner has grown my hair, though I speak the same tongue.My children, whom I meet, do not know am i.“Where are you from, dear sir?” they ask with beaming eye.(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IISince I left my homeland, so many years has passed,So such has faded away and so little can last.Only in Mirror Lake before my very doorThe vernal wind still ripples the water as before. 七步诗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WRITTEN WHILE TAKING SEVEN PACESPods burned to cook peas,Peas weep in the pot:“Grown from same root, please,Why boil us so hot?”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RETURN TO NATUREI sow beans" neath southern hill;Bean shoots are lost where weeds o" erthepath grow.I weed at dawn though early still;I plod home with my moonlit hoe.The path is narrow, grasses tall,With evening dew my clothes wet,To which I pay no heed at all,If my desire can but be met.

读古诗词的好处作文

一直觉得现代人的生活早已沦为速度的牺牲品,丢失了古人的精致,也缺少了那份对生活的细腻感触和诗情画意。

古人吟诗作对、水岸修禊、竹林集会、曲水流觞,或饮酒兴之所至击节高歌,或长亭折柳送友、叮咚一曲琵琶,种种之事,今人想来,无一不是令人作羡的真性情。

读书,或者读诗,都是调剂单调生活的绝好途径。

如能幸与一类相近之人同行,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关于读书,我对杨绛的两句话一直铭感于内,一句是“人烦恼过多,是因为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一句是“读书类似串门儿,而且是‘隐身’地串门儿”。

我天生属于想得太多的那类人,所以烦恼和困惑也就比较多,于是经常鞭策自己,“多读书”,然后“多思考、多总结”,笃信勤能补拙,既然天性爱想得多,不如就多总结、多改进,这是读书的动力所在。

而读书的乐趣自己一直没能精准地表达出来,只是觉得看书可以了解更多自己无法亲历的人生。

直到看过杨绛这句“读书如串门儿”的精妙譬喻才心胸大开:我自己喜欢看书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在于这种“了解未知世界、未知人生”的自由,看到喜欢的,可以隔着时空的距离,隔着纸面儿自己在旁边儿嘿嘿直乐。

只要你愿意,可以聆听任意一位智者、前人的教诲,随意索取自己想得到的人生经验,甚至连鸡鸭酒米之类的束修之礼都不必奉上,当然,如果你愿意交份作业,可以写篇“读某某有感”之类的文字分享与人,即使没有这样的文字,潜移默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也是一种意味。

关于诗歌,红楼梦里有“香菱苦吟诗”的动人故事。

诗歌,让人心生宁静和冷静,在浮躁的世界里,正视自己的灵魂和世界的真相,并获得一种积极的力量。

这是诗歌的美好之处。

诗歌的作用,我有时候莫名觉得类似摇滚,都是对内心体会世界的外向型表达方式。

但是,我不喜摇滚的呐喊,更喜欢诗歌般的娓娓道来。

或许是因为天生对音乐不敏感、而对文字更敏感吧。

无论如何,能够读到一本好书或一首落入内心的诗,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我们不是大观园里衣食无忧的小姐、奶奶,我们都是尘世中背负着养家糊口责任的普通人,只是希望,在这硬邦邦的大大世界里,拥有一块柔软诗意的小小自留地。

读古诗词的好处作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

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董必武、陈毅等无数英雄伟人、仁人志士都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无论是对少年儿童、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都是大有好处的。

叶嘉莹教授说:“其实诗的好处,你是终生受用的。

你想我们中国这么千百年来,能够流传到现在的诗词,像李白、杜甫的,一定是在万千人中最好的。

那些不够好的早就淘汰了。

所以我们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是说诗有什么作用?你就是在贫困卑贱的地位之中,你还能够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不想贪赃枉法。

你内心有一种平静,你不追求物欲,不为了追求而心惊胆战。

“幽居靡闷”是说,当你一个人幽静地独处,你就是没有朋友,也没有烦闷,你有诗作为伴侣。

中国古人说“尚有古人”,就是说当你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古人都变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你的眼前,你就不会烦闷。

当你的生活出现不幸,当你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当你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你的悲哀忧愁可以借着作诗消解了。

所以学诗有莫大的好处。

”退休后,我选择了学习古诗词用来作为我的养生之道,诗言志、歌咏言,正是因为在诗词中的学习、漫游与体验中,我对诗词才有了自己的感受。

我感受到了唐·王勃:“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之精神,感受到了唐·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也领悟了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体会到了清·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的境界。

诗词的诗力、诗理、诗情、诗趣改变了我的性格,我本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是诗词降服了我,使我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我能够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才开始重新认识生活,感悟人生。

我从诗词中,学会了一份冷静,一份忍让,一份宽容,一份坚强。

...

可以翻译古诗词的翻译器有哪些?

可以翻译古诗词的翻译器APP有: 1、”诗词大全—古诗词“。

2、”最全古诗词“。

3、”古诗词范“ 4、“古诗词大全”。

5、“古诗词学习”。

扩展资料 古诗词做题技巧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 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

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 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

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

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

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

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 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 B.象征; C.烘托; D.白描; E.虚实结合; F.动静结合; 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

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优美古诗词及翻译

四时田园杂兴①(二)(宋)范成大梅子②金黄杏子肥,麦花③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④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①《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②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③麦花:荞麦花。

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可供食用。

④篱落:篱笆。

⑤蛱(jiá)蝶:蝴蝶。

梅子快要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杏子骨肉肥厚;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变长了,人们都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描绘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四种植物的特点,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的特色。

诗的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唯有蜻蜓蛱蝶飞”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整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乡村的恬静、优美及自然之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