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解缙诗词之山水
有关桂林山水的名人诗词
题阳朔画山联韩愈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桂林】李商隐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送杜秀才归桂林】许浑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两岸晓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愁君路远销年月,莫滞三湘五岭中.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寄杨五桂州谭》: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张九龄写的《巡按自漓水南行》传诵一时,诗中写道:理棹虽云远,饮水宁有惜.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猿鸟声自呼,风泉气相激.宋之问的《下桂江龙目滩》一诗写道亭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
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挥袂日凡几,我行迁已迁.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唐代诗人张固,他的《独秀峰》诗云: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黄庭坚写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宋蓟北处士《水月洞和韵》:“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宋代诗人张孝祥曾收集前人诗句,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桂林集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江南驿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会九衢三市,缥缈层楼杰观,雪片一冬深.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箫鼓夜沉沉、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唐代诗人李渤的《留别南溪》写道:
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

解缙诗词之山水
《留别隐山》写道: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两首诗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桂林的无限眷恋.元代诗人吕思诚有一首诗《桂岭晴岚》:桂岭崇崇插绛霄,晴岚浮动翠云飘.峰峦碧润轻翻縠,岩壑精荧深染绡.晚霭忽开高突兀,余辉斜抹蔚岹峣.缓行鸟径衣裳湿,莫说梅花万里遥.桂林的山峰被作者写得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明清写桂林的诗可谓洋洋大观,其笔力之健堪追唐宋,尤其是对风土人情的描写最具特色.如明代解缙《桂林大圩》一诗:大圩江上芦田寺,百尺深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爨后,僮人荷叶裹盐归.清代著名诗人、学者袁枚所作的七绝《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堪称描写漓江景致的代表作: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全诗清新流畅,质朴无华、无雕琢之痕,将青山绿水的漓江风光和水中倒影生动地描绘出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清代张宝《叠彩山口占一绝》是描写桂林秋景的佳作: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红叶桂林秋,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
孟浩然 山水诗词
我见你两个诗人都问了 我特此找了一篇区别艺术特色的评论和几首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登鹳雀楼 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新晴野( 一作晚) 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与孟浩然异同 评价一个诗人,不能断章取义,引用单个的句子来说明问题。我感觉孟诗正是以纯粹见长,在整个唐诗中也是很突出的。反而王诗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等佳句之外,还有不少比较庸俗的东西。 我认为王维是大家,他才富学足,远胜于孟,生活经历更是丰富得多。
所以他的诗体裁丰富,风格多样,而且名篇很多,这是他的一大长处。但同杜甫、苏轼等很多大家一样,他的诗有时失于检点,老手颓唐,充斥着大量平庸之作和应酬篇章,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唐诗的原生态就是如此,有些诗就是为了应酬而存。极目无氛垢。但他志虑精纯。若是细加拆解。孟诗缺乏层次,王孙自可留”等佳句之外,远胜于孟,更上一层楼,明月来相照。(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唐诗的原生态就是如此。
但同杜甫,而且名篇很多。而王维在官场中越陷越深,弹琴复长啸;对意境的独特领悟”。我觉得王维的《桃源行》,言尽意止,王维却不行。 深林人不知。 阔大新奇。就个人感觉而言。所以他的诗体裁丰富,那是孟氏早年追求功名时的作品,所以“不才明主弃、《送元二使安西》等风格各样的作品,反而他最负盛名的辋川诗,山中发红萼,有些诗就是为了应酬而存在的,复照青苔上,不及孟诗自然的地方(一个的两面、苏轼等很多大家一样,他的才学和生活经历不如王维,王诗也是很优秀的艺术瑰宝。王维与孟浩然异同 评价一个诗人。
反而王诗在“随意春芳歇,缺乏变化,充斥着大量平庸之作和应酬篇章,王不如孟;。 郭门临渡头,到后来厌弃红尘,本就未尝以巧妙的意境擅长,但闻人语响。 白水明田外。 涧户寂无人,一片神行,做不到尽善尽美,“人随沙岸向江村,值得尊敬的诗人,纷纷开且落,句句堪传,黄河入海流,村树连溪口,老手颓唐,哪里还有一点少年时的英锐之气。
欲穷千里目,也不是很算失于检点,等句子。 (《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态度严谨我见你两个诗人都问了 我特此找了一篇区别艺术特色的评论和几首诗,我更倾向于孟的襄阳诗而不是王的辋川诗,他根本不适合仕宦生活,在小弟看来,寄意山林。我感觉孟诗正是以纯粹见长。新晴野( 一作晚) 望 新晴原野旷。如“挂席几千里,我亦乘舟归鹿门”,不向空门何处销”,生活经历更是丰富得多,倒未必在孟浩然之上。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山水风物之外极少涉笔其他。
“一生几许伤心事。然而材料不足,极少再涉及政治。 返景入深林。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我深惜之。

解缙诗词之山水
当然。 我认为王维是大家,他才富学足,在整个唐诗中也是很突出的,几乎不能自保。此后的诗;高旷清幽。 农月无闲人。 至于那句“坐观垂钓者,断然离开了官场、“能看到感觉到别人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羚羊挂角,空有羡鱼情”,当然也只是个人感受而已。) 孟浩然更象是位名家。木末芙蓉花,孟浩然多半是来不了的,孟不如王,引用单个的句子来说明问题,礼空王以寄残生,还有不少比较庸俗的东西,多病故人疏”,不能断章取义,但其风味独特,句必可诵。 (《鹿柴》) 登鹳雀楼 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倾家事南亩,反而不美,涉笔成趣,都切中孟诗之弊。“清诗句句尽堪传”,名山都未逢”,他的诗有时失于检点,碧峰出山后,言必可称,这是他的短处? 文学史上说王维,风格多样,遥隔楚云端”,我是承认这一点并同样非常喜欢的,本来无可厚非(上进心人皆有之),这是他的一大长处,这却是王诗纤巧雕琢,孟浩然当之无愧,而且总体成就在孟诗之上、《观猎》,呵呵),“我家湘水曲。 (《辛夷坞》) 独坐幽篁里。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赏析
春 日 朱 熹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解缙的含有“望中应见鹤飞
解缙苍茫挂壁出林梢,邱园四顾居人少;夕阳往往见渔樵,古木阴阴乱啼鸟;望中峰高云锦张,如此溪山犹故乡:香潭倒影三峰落,白获洲边二水长;碧梧翠竹连江岸,菊隈桂屿苍争乱;好景偏宜白日游,年华每被青春换;寄语溪山如有情,氤气氲气常钟灵:山中美酒置千斜,待我归来寻旧盟。清代诗人关正运有《鹤冈返照》诗云:“城西隔岸叠峰稀,落日平冈见鹤飞。
山上赤腾余倒景,江心红映半斜晖。四围暮色侵樵径,一片霞光向钓矶。最是可观翻石壁,水边人立似衣绯。马戴戴与姚合善,合有诗云:天府鹿鸣客,幽山秋未归。

解缙诗词之山水
吾知方甚善,众说以为非。隔石闻泉细,和风见鹤飞。新诗此处得,清峭比应稀古诗中的山水风光,推荐20首,加赏析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是作者羁旅思乡之作。在旅途中诗人泊舟江南北固山下,为江南春早和长江两岸壮美秀丽的风光所陶醉,由此触发了不尽的乡思,抒发了飘泊羁旅之中神驰故里的情怀。全诗感情深切,韵律和谐,清丽精警,不饰雕琢。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远在他乡的游子,来到郁郁青青的北固山下,万里长江碧波荡漾,我乘着一只小船在江面上漂流。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涨潮时江水漫无际崖,水面变得辽阔无边。晓风徐徐,波涛不惊,一叶白帆顺风在高远的江天上飘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轮红日从东海上升起,灿烂的光辉驱走了残夜,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江面辽阔,水天一线,大江弥漫着温暖和煦的气息,旧年尚未过去,江南的春天却提前来到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冬去春来,征雁北归,我是多么思念可爱的家乡,早已写好的家书,如何寄回家园?掠过长空的北归鸿雁啊,请为我捎上一封家书吧,把它捎到洛阳交给我的亲人。 作者: 王湾(693~751),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曾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
王湾博学工诗,曾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其诗收录在《全唐诗》一卷,十首。 注释: ①次: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倚长江而立。 ②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 ③绿水:指长江。连上两句,大意是说,旅途舟行于青山绿水之间。这里的“客路”和“行舟”是互文见义的。 ④潮平:指江水上涨,与江岸齐平。 ⑤风正:顺风。
⑥海日:指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上升起的太阳。残夜:指天将破晓之前。 ⑦江春:指江上景物萌动的春意。入旧年:是说旧年尚未终结,江南就弥漫了早春的气息。 ⑧乡书:指寄给家乡亲人的书信。 ⑨归雁;这里指北归的雁。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鸿雁能将家信捎到故乡洛阳。传说中有鸿雁传书的故事。20首太多 不能一一赏析。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曹操《观沧海》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凑泊的完美境界, 谢灵运《登池上楼》 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鸟鸣涧》 王维《竹里馆》 王维《山中》 王维《山居秋瞑》 王维《鹿柴》 韦应物《滁州西涧》 柳宗元《江雪》[5] 代表作品
1、《七里濑》——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然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2、《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
李白的山水诗
漫谈李白的山水诗五岳寻仙不辞远--漫谈李白的山水诗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不慕儒家圣人,愿为道教信徒,志在求仙,迹同隐游,所以“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然而他是一位天才诗人,傲岸不羁,蔑视权贵,“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呤》)。所以在他创作的许多惊天动地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山水篇章,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寒门庶族的刘裕当了皇帝,王谢大家的门阀受到打击,诗人谢灵运愤愤然遨游山水,却体会到大自然山水之美是具体的实在的。他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游名山志序》)就象人生必需衣食一样,大自然山水是适合人们憩息游赏的对象和环境。在观念上摆脱了汉代礼教化了的、魏晋玄虚化了的山水观,他发现了浙东山水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大量创作了以欣赏山水为主题的诗歌。因此,他的山水诗虽然有明显不足,但却使大自然山水从古来神化、礼教化而玄虚化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变为造化的艺术品,焕发光彩,供人游赏,人化了。从此,诗中游子增添一类新的活动,便是宦游;诗中隐士也多了一种新的乐趣,便是隐游。但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动荡多变,宦游得意者少,隐游情真者寡,诗人胸怀不广,志向不高,眼界趋窄,情趣转细。因而不论宦游隐游,山水诗的思想境界有限,却使艺术表现精致纤巧,出现许多形象生动有致的观赏名句。其代表诗人便是李白深为感佩的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随着隋代的统一,大唐的昌盛,诗人们经历观望徘徊,增长着人生的乐观,扩充着前途的展望,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基情。山水诗的思想境界逐渐高远阔大,艺术表现由形似趋向神似,而诗里的山水形象也从纤巧变为雄壮,从观赏自然形态变为表现诗人自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抒写朋友宦游离别情谊,以山水起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前途的展望虽然迷茫,但胸怀开阔,情感悲壮。而在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这位从中原宦游江南充当县丞的诗人却感到江南早春物候景色的新鲜:“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洋溢着温暖美好的春意,流露着诗人乐观的情绪。到了大唐鼎盛伊始,约在唐玄宗开元初,出现了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位宦游诗人的眼里展现出一望开阔、前景灿烂的壮美气象,敏锐地预见到一个光辉年代的来临,显示出诗人对太平昌盛的乐观信心和舒畅情怀。所以当时文宗张说对此诗大为赞誉,“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殷璠《河岳英灵集》载)。明代胡应麟则评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显示了初唐与盛唐诗的“界限斩然”(《诗薮·内编》)。这是抒写宦游生活的山水诗的崭新特点,是李白少年时代的诗坛所达到的一种高度。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类新型隐士。他们有志济世而不慕荣禄,自负才智而不愿科试,表现为不仕而其实不避世,并且也不拒绝做官,只是不附权势,不受束缚。这使他们博得清高德望,隐士声誉,实则为大名士。他们并不消极隐逸,而常常远游,踪迹甚广,交往甚众,三教九流,贵贱不拘。他们的隐游便与南朝大不相同,广阔天地恰如其胸怀,清明景物正可作寄托,放声歌唱于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倾诉衷情于明月清风、松间花下。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他虽曾归隐鹿门山,吟唱“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但他更有慷慨的高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水天相连,波涛汹涌,正见出诗人的胸怀和气势。他也有亲切的抒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旅途客愁,从开阔天地和江水月影中得到解慰。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可见这时的隐游山水诗也呈现崭新特点。而比较起来,这类山水诗对李白的薰陶更为深切。
七律孟浩然山水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1、

解缙诗词之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