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介绍诗词韵律平仄的书

74 坐标: 162921 目录:/jie/

介绍诗词韵律平仄的书

介绍古诗词韵律的有什么书

展开全部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

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

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想读一些关于古诗词平仄韵律方面的书?有谁能推荐一下,谢谢!

《唐宋词格律》由龙榆生教授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

定价,好象5,6块钱吧。

我家有一本。

都是繁体字。

附带(《唐宋词格律》之所以是格律,就是永久性的,固定性的,不会变来变去,你去省会大的新华书店,是很容易买到的。

它不只是一版,甚至三版,四版,一年一版地出。

或者登陆淘宝网,也可以淘出来。

)另外(建议喜欢歌词的朋友,或者初学者,可以订阅如下杂志期刊——《词刊》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10026这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歌词期刊,里面不乏古诗词的一些文章。

本人受益非浅!

诗词歌赋的平仄、韵律有什么严格要求?这方面有什么好的书籍可以阅...

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顺口易记。

为什么顺口易记?道理很简单: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

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

那么什么是韵呢?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

那什么又是韵部呢?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

比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同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

关于押韵,现在有很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

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

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

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来的。

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

个人看法,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还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

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

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也不至于闹出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押韵”的笑话来。

最早的《平水韵》韵书,现在已经难见到了。

清代以后人们写诗时所用的韵书主要是依据《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这些韵书都是在《平水韵》基础上重新编纂颁布的,都属于“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

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

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

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真”,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

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

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一而已。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字多,写诗挑选韵字就比较容易些;窄韵字少,选字就比较困难,窄韵的律诗也就比宽韵的律诗少见。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 1)除首句有时需要押韵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数句子的末尾字押韵,奇数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韵。

2)一般只押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允许通韵,当然也就不允许出韵了。

3)韵不能重出,即不许“重韵”。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韵部的不同韵字,不能重复用同一个韵字。

此外,每首诗的首句尾字作平声时,首句也须押韵。

但由于首句本可不入韵(仄声字收尾时),所以首句的押韵比其它位置的押韵,其要求相对宽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至于什么是平声字、什么是仄声字,放在下一日再谈。

这里先说说邻韵。

所谓邻韵,不是说韵书上邻近的韵部就是邻韵,而是指读音上比较相近的那些韵部的字。

“相近”不以上平声、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邻韵,若按中古音划分,大致情况是: a)东冬两韵为一类; b)江阳两韵为一类(注意在古音中江阳不邻近,江更接近于东冬,是为特例); c)支微齐三韵为一类; d)鱼虞两韵为一类; e)佳灰两韵为一类; f)佳麻两韵为一类(特例); g)真文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h)寒删先三韵为一类; i)删先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j)萧肴豪三韵部为一类; k)庚青蒸三韵为一类; l)蒸侵两韵为一类(特例);

介绍古诗词韵律的有什么书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

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

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谁知道古代诗词的韵律,韵脚,之类做诗的规律,要详细的!

你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

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

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

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

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 ,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

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

律诗的格律,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

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

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

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

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

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

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

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

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

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

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

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声的话,那就是大拗,问题便很严重了,其实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的简介

展开全部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

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求 古典诗歌(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目录 一、概述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一、概述 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一、概述 1、简介 词目:诗词 拼音:shī cí 释义:古体诗、近体诗以及格律词的总称。

2、“诗词”出处 宋 梅尧臣 《张淳叟献诗永叔同永叔和之》:“ 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

” 明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

” 3、诗和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 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

”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

” 4、基本概念 所谓诗词,即诗歌与词的合称。

诗歌是一种主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或者叙事、说理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人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5、诗词简介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人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在近代新月诗社力求较好地继承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但新月派的理论及作品,未曾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

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可分为新诗(西洋诗)与古典诗词(中国诗)。

诗词在当今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它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

因此,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学上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山水情人语) 6、词的起源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010年5月,作家网络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国学大师》系列丛书,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中国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中国姓名学研究》、《郭瑞琳诗文讲座》、《十大元帅诗词研究》等5部郭瑞琳著作105万字。

编辑本段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暗香97字 二郎神105字 八声甘州97字 长相思36字 采桑子44字 翠楼吟101字 捣练子27字 点绛唇41字 蝶恋花60字 定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 甘草子47字 桂枝香101字 过秦楼111字 豆叶黄31字 浣溪沙42字 画堂春47字 贺圣朝49字 河 传61字 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 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 临江仙60字 离亭燕72字 六州歌头143字 蓦山溪82字 满江红93字 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 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 青玉案67字 沁园春114字 青门引42字 如梦令33字 人月圆48字 十六字令16字 生查子40字 诉衷情45字 苏幕遮62字 水调歌头95字 双双燕98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霜天晓角43字 调笑令32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 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 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 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 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 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谒金门45字 忆秦娥46字 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 一斛珠57字 玉楼春56字 一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醉花阴52字 鹧鸪天55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2、绝句律诗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大型诗词书籍 1、...

古典诗歌有平仄规律,经典现代诗歌读起来很上口,除了押韵、对仗...

李商隐《蝉》这首古诗的平仄分布:本以高难饱(仄仄平平仄),徒劳恨费声(平平仄仄平)。

五更疏欲断(仄平平仄仄),一树碧无情(仄仄仄平平)。

薄宦梗犹泛(仄仄平平仄),故园芜已平(仄平平仄平)。

烦君最相警(平平仄平仄),我亦举家清(仄仄仄平平)。

其中,“一”和“薄”字为古入声字,为仄。

其他字可以参照一二两声为平,三四两声为仄来认。

第七句是常见的一种拗救。

1、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2、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3、诗句的译文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4、作者简介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