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楷书字帖毛泽东诗词

746 坐标: 162459 目录:/kai/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字,既充满基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书家毛泽东》,展开对毛泽东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毛泽东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毛泽东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

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毛泽东与书法艺术》 转自新华网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

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

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

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

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

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

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

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

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

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

”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

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

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

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

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

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

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

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

毛泽东对...

楷书字帖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那首写成书法作品挂到家中为好呢?

在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可归纳为四点: 其一,大量批注,言如珠玉。

毛泽东读书有爱写批注的习惯。

有的批注已经失散,目前出版的有三大批注集。

一是早年读《伦理学原理》的批注,收录在1990年出版的《毛泽东文稿》中,约2万字。

二是在延安时期读苏联哲学教科书等10本哲学书籍的批注,全部收录在1988年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约2.7万字。

这本“哲学批注集”是我负责主编的,我接触到原件,看见毛泽东的批注文字密密麻麻,有的书页上下两端、边白中缝都是,有的书页圈点密集,杠道不断,圈内有圈,杠外划杠。

这反映了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读文学、历史古籍的批注,大多收录在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约3000字。

他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或思想的评论,有的是联想相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的喷发。

批注有短有长,不拘一格,短的只有一个字,长的多达2000字。

有的批注内容极为丰富,似串串思想“珍珠”,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

其二,领悟真谛,掌握方法。

毛泽东读书虽很刻苦,但不死板。

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领悟能力极高,没有丝毫的学理主义、书呆子习气。

毛泽东善于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一优点,为他后来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观点、方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这个“领悟真谛,掌握方法”的读书要领,在延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特有的比较完整的强调学马列主义主要是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方法论”;在指导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三,广收博览,发展创新。

这是毛泽东读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

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

毛泽东所以比他同时代的许多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

还要指出的是,仅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他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来说,只是一个基础条件,而不是完全充分的条件。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

他不仅能广泛汲纳书本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实践经验,因而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这在他读哲学书籍的批注以及以这些批注为基础而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展现得非常清楚。

比如,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讲矛盾问题,只使用了“矛盾的特殊性”概念,没有提出“矛盾的普遍性”概念;在讲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导方面时只论述了它们的决定作用,没有讲矛盾地位的转化问题。

毛泽东在该书上写了1200字的长批,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对此作了阐发,提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重要思想。

他写道:矛盾之中,“究竟哪一方是主导的呢?主要看过程发展之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来规定。

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但到革命前夜时期及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就转化为主导方面了”,“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矛盾的主导方面,“凭过程发展至一定阶段中,斗争双方的力量如何而定。

主导与非主导是互相转变的”。

根据批注的这些思想可以看出,《矛盾论》先是抽象出了“矛盾的普遍性”概念,作出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两重含义的概括,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对矛盾特殊性的诸多情况作了精辟分析;并且明确提出关于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转化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矛盾特殊性的内涵。

这些论述,既将苏联哲学教科书向前大大地推进,在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原理,又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其四,考察社会,读无字书。

毛泽东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作实际考察。

他说过:“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

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

”读无字书,考察社会,这是他一生都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

早年求学时,他就表示:“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他邀同学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作过社会考察。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读“无字天书”,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产生了要对自己国家的状况作研究的浓厚兴趣,致使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学会的学友旅欧勤工俭学,而他本人却坚持先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这个决策...

毛泽东是如何读书的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毛主席诗词我感觉毛主席有一首诗词,里面有一句是:32年过去弹指一...

这是毛主席在重上井冈山是所做的一首词, 词牌名是《水调歌头》。

全词是: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书法的特点?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字,既充满基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

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

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

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

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

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

”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

”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

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

”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

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

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

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

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

在建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

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

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

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

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

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

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

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

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

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

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

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

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

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

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

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客观的讲,毛泽东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水平?近代的评论有没有吹捧的嫌...

毛体书法有如下特点: 一是内容大气有时代物质,如“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及毛的诗词。

二是书法前无古人。

不是毛不会写字,毛早期的书法很规范,楷书功底也不错,毛体草书是有根基的,并自成一体,大气磅礴。

三是很个性。

就如毛的成就一样,登峰造极。

个性张扬、豪放不羁,毛是真情,很多人不懂毛的浪漫情怀,其实毛身上散发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他是领袖,他更是诗人、学者,现在有很多“国学大师”。

但有几人能与毛一论国学? 四是神大于形。

老一辈中郭沐若自认为能书,而康生不服,称用脚写都比郭写得好,确实在书法方法都有才气,但与毛不是一个层次。

近代将军书法家很多,都是汉子不能称为书家。

古代文人论书法常常按人品论,秦桧的字应该是一流的,但没人敢称赞,岳飞的字怎样?但流芳百世。

称毛为英雄应该当之无愧,称毛的人品有人说是三七开,但数百年后肯定不会有人再敢说什么!因为毛不光是英雄,毛还是领袖,他的责任是引领国人走出沼泽、走向世界,他的战略思想不是一人一事能论,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瞻仰。

至于毛的书法,只是毛伟大成就的一角,就如达尔文,许多人只记住了一幅名画,而达尔文对于世界的贡献又岂止一幅画?所以,完全可以说毛体书法代表了一个时代,毛体书法的历史地位没人可以否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