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诗词有哪些?
康熙的诗词孝懿仁皇后逝世后,康熙为悼念亡妻,作诗如下: 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
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
交颐泪洒夕阳红,徒把愁眉向镜中。
露冷瑶阶曾寂寞,烟塞碧树恨西东。
旧诗咏尽难回首,新月生来枉照空。
弯影天涯无信息,断弦声在未央宫。
淅沥动秋声,中心郁不平。
离愁逢叶落,别恨怨蛩鸣。
寂寂瑶斋隔,沉沉碧海横。
玉琴哀响辍,宵殿痛惨更。
音容悲渐远,涕泪为谁流。
女德光千禩,坤贞应九州。
凉风销夜烛,人影散琼楼。
叹此平生苦,频经无限愁。
失题 雨过风来紧,山塞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基督死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康熙皇帝御选颂赞耶稣基督诗词三首 (一) 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是化工。
体一无终而无始,位三非寂亦非空。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
除去异端无忌惮,真儒若个不钦崇。
(二) 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鸣。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动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三) 妙道玄玄何处寻,在兹帝意森森。
群生蒙昧迷歧径,世教衰微启福音。
自古昭昭临下土,由来赫赫显人心。
而今基督恩光照,我也潸潸泪满襟。
无题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天宁寺 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磐有余清。
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
澄海楼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登澄海楼观海 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
海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
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汉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帷是羡安流。
无题 挽弓策马论英雄,漫卷黄沙破帝宫。
文治武功真大略,佩文新谱墨林崇 康熙28岁平定三藩时所作: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康熙闻收复台湾时所作: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所作: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瀚海,指蒙古境内沙漠地带.此诗写与康熙35年即1696年. 是他亲征葛尔丹时,自帅中路大军追敌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度尔汗一带, 给叛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命裕亲王福全、皇长子胤褆帅师征厄鲁特,锡之以诗 万国勤怀保,三阶愿治平。
寰中皆赤子,域外尽苍生。
小蠢忘帲冒,天心解斗争。
执迷思梗化,伐罪事专征。
武略期无敌,王师出有名。
亲藩分鈇钺,长子拥麾旌。
貙虎资郎将,貔貅壮禁营。
玉戈凝晓色,金甲耀秋晴。
获丑宁遗类,筹边重此行。
据鞍军令肃,横槊凯书成。
烟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
遐荒安一体,归奏慰予情。
2康熙诗词 赐皇子胤祉 玉弩金戈壮此行,期门环卫在连营。
深居莫忘勤劳意,须识间关出塞情。
赐皇子胤禛 逆我颜行讨必加,六军严肃静无哗。
分营此日如棋步,奋武群看卷塞沙。
赐皇子胤禩 戎行亲莅制机宜,沐浴风霜总不辞。
随侍晨昏依帐殿,焦劳情事尔应知。
这三首诗是康熙三十五年三月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途中所写。
这次亲征,康熙亲自统领中路主力,下辖把旗大营,其中有四旗 命皇子分统。
小三领镶红旗,小四领正红旗,小五领正黄旗,小七领镶黄旗。
长子领八旗前锋、汉军火器营、四旗察哈尔及绿旗军先行。
皇太子留京师代康熙处理朝政。
行殿示诸皇子 师行日已远,边马风萧萧。
眷言靖疆宇,宁惮道路遥。
彼寇邻北藩,谲谋声动摇。
除恶必拔本,稂莠隳良田。
外攘内斯安,务令金甲销。
吾民息转输,丁男无弊调。
一劳方永逸,所戒怠与骄。
天心鉴此诚,雨旸时以调。
班师拖陵,留皇长子胤褆殿后示之 伐经时铁马驰,自春徂夏历边陲。
炎风暑雨归来日,留待旋镳抚六师。
示诸皇子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
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
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用皇三子秋日郊行应制诗韵 风高凤阁秋,万物变清幽。
露冷凝仙掌,云寒聚岭头。
荷疏起一雁,蒲尽现群鸥。
郊外西成好,应知禾黍收。
康熙三十五年第二次亲征葛尔丹后,胜利回师时所作: 班师次拖陵 战马初闲甲士欢, 挥戈早已破楼兰。
弥天星斗销兵器, 照彻边山五月寒。
御赐施琅 岛屿全军入, 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 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 奇功本伐谋。
伏波名共美, 南纪尽安流。
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花叠锦绣谷明。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媲貅健甲皆锐精, 旌旄映水翻朱缨,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
康熙的诗词
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
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
交颐泪洒夕阳红,徒把愁眉向镜中。
露冷瑶阶曾寂寞,烟塞碧树恨西东。
旧诗咏尽难回首,新月生来枉照空。
弯影天涯无信息,断弦声在未央宫。
淅沥动秋声,中心郁不平。
离愁逢叶落,别恨怨蛩鸣。
寂寂瑶斋隔,沉沉碧海横。
玉琴哀响辍,宵殿痛惨更。
音容悲渐远,涕泪为谁流。
女德光千禩,坤贞应九州。
凉风销夜烛,人影散琼楼。
叹此平生苦,频经无限愁。
康熙时代的诗词有哪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69岁的老皇帝玄烨兴致勃勃地到南苑去打猎。
他偶感身体不适,即命驾返回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休憩,不料病情日渐加剧,延至十一月十三白晚上溘然长逝。
当夜,遗体送还紫禁城,安放在乾清官,十四日大碱。
二十日,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极,是为雍正。
追溢玄烨为仁皇帝,庙号圣祖。
康熙帝是清朝第二个皇帝,君临天下61年,正是清初的隆盛时期,封建的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顶点。
他的逝世和雍正继承皇位,不但是当时震撼全国的重大事件,而且由此产生了许多传说和怀疑。
诸如:康熙是怎么死的?是因病寿终正寝还是被人鸩毒而死?雍正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他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吗?的确,宫禁事秘,传闻多误,这历史的疑云织锦还没有揭开,理所当然地成为清史研究者探讨的课题。
康熙有子35人,女20人。
在诸皇子中,胤禛最长,但不是嫡出。
嫡出最长者胤礽,康熙十四年被立为皇太子,准备日后继承大统。
清代自太祖以来皆不预立储位。
太祖曾说:“有德者即登大位。
”清代之立太子自此开其端。
胤礽立为皇太子以后,康熙选派大学士张英、儒臣熊赐履等教之,南巡北狩,都随驾从行。
康熙三十五年,御驾亲征噶尔丹于漠北,皇太子在京留守,得了狂疾。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行围时,召集诸大臣宣布废立,将胤礽幽禁咸安宫。
这是第一次废太子。
这时,太子兄胤是为直郡王,弟胤祉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贝勒,各结引类,觊觎储为。
皇太子废立后,更加植暗争。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念储位不定,他日必定引起动乱,而废太子胤礽病情略有好转,便又立胤礽为皇太子。
没有很久,皇太子狂疾复发,至康熙五十一年不得已仍废黜禁钢,从此再也不提建储的事。
但诸皇太子夺嫡之争益加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死了。
他是怎么死的,不能不涉及诸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
王先谦的《东华录》说,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烨到南苑行围,十一月初七日身体不适,返回畅春园,十三日病情加剧,命速召皇四子胤镇前来;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嘱咐:“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联登基,即皇帝位。
”皇四子胤禛随即赶来,不久康熙宴驾,胤禛即位。
从记述的情况来看,康熙帝是因病逝世,胤禛是奉遗命即皇帝位。
雍正朝编纂的《大义觉迷录》,其中湖南人曾静的供词指出,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胤禛。
他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
”这是当时社会上俚俗流言的反映。
但同时成书于雍正年间的萧爽的《永宪录》则另有一说,称康熙病危时“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用这一含蓄的叙事说明胤禛的合法性。
可是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这一串念珠原不是昭示帝位谁居的信物,恰恰相反,它是康熙弥留之际用来泄愤的“武器”。
它述称:康熙垂危时,众多的皇子都不在身边,只有胤禛一人随侍在侧。
老皇帝从昏迷中苏醒,他想宣召朝廷重臣入宫托付后事,可是没有一人前来,心知有变,气恼之下,取下手腕上的一串玉念珠朝胤禛掷去,没有击中,胤禛假意跪下谢罪。
不久深宫传出消息,康熙“龙驭上宾”。
这些记载,或此或彼,使人感到扑朔迷离。
清史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也是聚讼纷坛,莫衷一是。
30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开拓者孟森认为,康熙当时的病势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无疑”,“参汤一碗之说,至少不能无同等之嫌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掌握警比中的武装力量,和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以封疆大吏支持厩旗,都是这一事件的“机括所在”。
(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 王钟翰在解放前写成的《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并且引用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 近年来,随着清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被毒死无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许曾重撰文说,西征之役即将结束时,胤禛返京即位已成定局,胤禛因此采取断然手段。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的情况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药,致使康熙死去。
(见《清史论丛》第4辑) 另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久病缠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状导致死亡。
南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边警卫森严,时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
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
(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看来还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全面综合与比较,通盘考察,加强分析,去伪存真,才能揭开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康熙皇帝是怎么样的皇帝
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他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历史上康熙是怎么死的
近三个世纪以来,关于康熙帝之死及其传位情况,众说纷纭。
由于能够揭示事实真相的原始材料未存于世,彻底解开这一历史之谜的必要条件,尚不具备。
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记述了康熙帝生病前后的情况。
其一,《清圣祖实录》载,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帝前往热河避暑,八月初三日开始行围,九月初二日返回热河行宫。
半个月后,踏上归途,二十七日抵京,驻跸畅春园。
十月二十一日(1722年11月29日),又赴南苑行围。
十一月初七日(1722年12月14日),“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
”十三日戌刻,“上崩于寝宫”。
(参见《清圣祖实录》卷297,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丁卯;卷298,康熙六十一年八月丙辰;卷299,康熙六十一年九月甲申、戊戌、庚戌,十月癸酉;卷300,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甲午。
) 其二,《永宪录》载:“己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上不豫。
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
甲午(十三日)戌刻,上崩于畅春苑。
”萧?]:《永宪录》卷1,第48—49页。
其三,《皇清通志纲要》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辛卯,上幸南苑。
不豫,回畅春园。
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
上寿六十九龄。
亥刻回都。
隆科多受遗诏,内云……”弘旺:《皇清通志纲要》,卷4下。
按,此处“上幸南苑”日期有误,应为(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癸酉。
如何评价康熙的功与过呢?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于戏,何其盛欤!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
终年69岁。
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
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
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
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
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
并大蠲赋税。
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
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的学习。
康熙也有保守的一面。
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
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
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康熙儿子都是怎么死的
大阿哥胤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
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
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
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
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
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
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
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
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五弟胤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
胤祺没有结,也没有争储。
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
但是,“皇太子之废也,胤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
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羽为眼中钉、肉中刺。
胤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
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胤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
不久,借故命胤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
后命削胤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
“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
胤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胤禟,因同胤禩结,也为雍正所不容。
胤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胤禟出家!他借故命将胤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
改胤禟名为“塞思黑”。
“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
不久给胤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
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胤誐,因附胤禩,为雍正所恨。
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
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
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
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谋位。
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
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
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
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
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
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
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