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康有为诗词赏析

85 坐标: 3488 目录:/kang/

精选的康有为诗词赏析

念奴娇昆仑的赏析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赏析】昆仑山脉我国最大,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

“横空出世”,气势磅礴,不由人不想像天公造物,神话传说,可诗人笔锋一转:“阅尽人间春色”,有放有收,收放自如,让人拉回神思遐想而放眼人间。可谓笔力雄浑,扭转乾坤。可见诗人功力深厚,气吞山河。“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雪山昆仑,常年积雪不断,曾经形容雪山“山舞银蛇”,这次是“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更胜一筹。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不否认昆仑雪融给人民可以带来灾难,然而更多的是滋润中华万物,使得神州大地焕发勃勃生机,“千秋功罪”,只有“我”来“评说”。谁能有如此气魄?从古至今,敢以“昆仑”为题,是天下第一人!对“昆仑”言语:“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若非顶天立地,怎可俯首倾谈,且视苍莽昆仑如同萝卜可以挥舞倚天剑任意割裁,壮哉!伟人哉!裁成三截,“遗欧”,“赠美”,“还东国”吧,让红色中国把寰宇染成赤旗的世界,共产主义传遍全球,这种改变世界的抱负,也只有伟人才有。

酣畅淋漓,直抒胸臆。,堪称诗词登峰造极,

梁启超对联赏析

梁启超对联赏析梁启超自题联得剑乍如添健仆;闭门长似在深山。——自题梁启超撰题联春尽花魂犹恋石;雨余山气欲吞湖。——题广东省南海县西樵山天湖枕流亭 枕流亭在西樵山天湖畔。上联以一片深情描绘出暮春落红图,春天将尽,花瓣纷纷飘落在山间岩石上,迷人的景色中弥漫着一层伤春气氛,以“恋”字表现作者对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有秀丽、柔婉的阴柔美。

下联以一腔豪情吟诵出雨气吞潮诗,描绘出雨后山林中雾气氤氲,翻腾奔涌,好像要吞没山溪春潮,隐寓作者当时有志不得申的愤激之情,以“吞”字抒发作者对壮志难酬的愤愤不平,具有雄奇、劲健的阳刚美。联语一柔一刚,借景抒怀,柔婉中见雄奇,颇有意境,颇有深度。庠塾序式千古;智水仁山在此堂。——题宏文学社寿颂南山瑶池瑞;樽闻北海蓬莱春。

——题云南省宾川鸡足山石刻门前学种先生柳;日暮聊为梁父吟。——题北京袁崇焕祠细石平流,游鱼可数;小山芳树,珍禽时来。——题某园林 梁启超贺赠联四十九年穷不死;三百六日醉如泥。——1926年集句贺蹇季常50岁寿诞二十四考中书令;万八千户冠军侯。——集句贺段祺瑞寿诞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华章。——梁启超赠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原名玉堂。福建龙溪人。曾赴美、德留学,专攻语言学。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等校任英文教授,20年代后期寓居上海愚园路“有不为斋”。此联即为当时客厅墙壁上的悬联;当为梁氏后期作品。此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林氏的治学思想和成就。林语堂最精彩的文章是用中文写的《谈西洋文化》和用英文写的《谈中国文化》。一般来说,用异国文字来写本国事情,最容易失之肤浅,林却避免了这个缺点;这不能不说是他超人的地方。

此联正是写出了这一点,妙!梁氏善于集句联,也善于作联。此联对仗工稳,不用典故,明白如话,当为其作联中的上乘。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赠著名女作家冰心清诗不敢私囊箧;明月傥肯留庭隅。——赠友人 上联谓清丽的诗句当与友人共赏,而不压书囊箧底。下联言明月或当肯留于庭角,亦足可供观赏。“傥”,谓或者。

联语对仗虽不甚工稳,但在感情表达上飘逸自如,为其特点。风波旧忆横身过;世事今归袖手看。——赠友人以浅持博,以一持万;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集句题赠陈达上联集:《荀子》句;下联集:《老子》句。忽相思,更添了几声啼鴂;屡回顾,最可惜一片江山。——集句赠刘崧生 上联集:姜白石《江梅引》、《琵琶仙》句;下联集:姜白石《法曲献仙音》、《八归》、辛稼轩《新荷叶》句。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苍茫。——集宋词赠北京大学教授王力蝴蝶儿,晚报春,又是一般闲暇;梧桐院,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集句赠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胡适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集句赠著名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近代诗人,新月派代表。

诗作甚多,1931年11月由南京赴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此系集宋人词句为联。上联三句依次出自:首句陆壑《高阳台》、次句姜夔《点绛唇》、三句陈允平《秋霁·平湖秋月》,联语记述1924年4月12日,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应邀抵上海。14日诗人徐志摩陪同畅游杭州西湖。23日又陪他到北京名刹法源寺欣赏。下联三句分别引自:首句李祁《西江月·云观三山清露》、二句王之道《青玉案·送张文伯还朝》、末句陈简斋《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联语描述了徐志摩曾在“海棠花下”通霄达旦作诗的佳话。

康有为诗词赏析

康有为诗词赏析
为了纪念此事,梁启超便集词撰此联书赠徐志摩。此联用八尺宣纸写成,书作北魏体,笺用朱丝画格,谨严古朴,在梁氏书法中推为上选。任公[即梁启超]好集词为联。此联尤见剪裁之妙,语如己出,一副十五言联,集了宋代六位词人的六首词的词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慷慨长歌,更饶意境,缘事而述,一气呵成,真是谈何容易!徐志摩为梁启超弟子,联语刻画宛然,甚合徐志摩性格。

梁启超生前视此联为自己最得意的一副作品,在《饮冰室诗话附录》里曾这样写道:“我所集最得意的是赠徐志摩一联……此联极能看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霄。”这恐怕就出于梁启超“胸中有洪炉,皆归熔铸”的缘故吧。最有味,是无能,但醉来还醒,醒来还醉;本不住,怎生去,笑归处如客,客处如归。

——集句赠蹇季常 梁启超的别一副得意之作是赠其好友蹇季常的。蹇季常好酒,无日不醉,于是他集以这样一联相赠。上联出自朱希真《江城子》和张梅厓《水龙吟》,下联出自刘须溪《贺新郎》和柴仲山《齐天乐》。蹇季常的朋友见了此联,无不拍案叫绝,说是蹇季常的神态毕真描出。梁启超正是因为自幼苦读,胸有诗词无数,所以才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如神来之笔。

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入世以来年七十矣;奉觞豆于国叟,致欢欣于春酒,亲受业者盖三千焉。——贺康有为70岁寿诞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夏历二月初五日(3...

《狱中题壁》注释与诗句赏析

狱中题壁【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释】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营私,被迫逃亡避害。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投止,投宿。思,思慕。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

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古诗今译】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谭嗣同少年大志。甲午战争后。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

1898年秋,谭嗣同被捕,这首诗就是他就义前在狱中墙壁上题写下的绝笔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决心和拯救民族、拯救苍生的良好愿望。“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此两句关键在“思”及“待”两字上。望门投止之张俭和忍死须臾的杜根,是东汉的两位名士。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结果遭到当朝打击。

但是,二人都通过权变的方式,忍辱偷生,等候时机,东山复出!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先生在作《谭嗣同传》时,详细描写了谭嗣同被捕前的情节以及言语“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由此可以了解到“思”和“待”的意思。谭嗣同借用两位古人为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为变法牺牲的坚贞不屈的态度。同样的高风亮节,但是我不愿意和那两位古人一样,所谓人各有志。


3.
康有为诗词赏析

康有为诗词赏析
由此引出了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就义前的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见谭嗣同的豪迈。梁启超的《谭嗣同传》评论谭嗣同的人品时说道“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可见谭嗣同生平之性情。

如此之气度,临危之时,亦敢向长天一笑,在这笑声中留下了“肝胆昆仑”。诗人为变法,为新政,为拯救黎民苍生“不忧不惑不惧;即仁即智即勇;可以出生,可以入死。”正是因为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诗人面临死亡,无所畏惧。心知己死仅为国昌之始,故能坦然一笑。但寄希望于后人,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继续变法维新“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

只要浩然之气长存,定能解苍生倒悬之危!作品在写法上,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的诗意

展开全部1 作者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转为保皇派。早期诗歌能反映现实,风格雄浑,富有爱国基情。2 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进京应试落第,夏历八月单骑游居庸关万里长城,写下了这两首诗(《康有为年谱》)。这首诗所表达的诗意是3这首诗所表达的诗意是: 诗中着意描绘了莽莽群山、巍巍长城的壮阔景象。

前诗结句,称颂秦始皇筑长城乃惊人壮举,这在文人古诗中,实属少见。面对巍峨长城,自然使人忆及抵御外侮,而当时中国却正被列强四面蚕食。后诗尾句“百万控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正表现了作者当时这方面的复杂而悲凉心境。...

念奴娇昆仑的赏析

念奴娇·昆仑 展开全部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赏析】昆仑山脉我国最大,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

“横空出世”,气势磅礴,不由人不想像天公造物,神话传说,可诗人笔锋一转:“阅尽人间春色”,有放有收,收放自如,让人拉回神思遐想而放眼人间。可谓笔力雄浑,扭转乾坤。可见诗人功力深厚,气吞山河。“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雪山昆仑,常年积雪不断,曾经形容雪山“山舞银蛇”,这次是“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更胜一筹。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不否认昆仑雪融给人民可以带来灾难,然而更多的是滋润中华万物,使得神州大地焕发勃勃生机,“千秋功罪”,只有“我”来“评说”。谁能有如此气魄?从古至今,敢以“昆仑”为题,是天下第一人!对“昆仑”言语:“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若非顶天立地,怎可俯首倾谈,且视苍莽昆仑如同萝卜可以挥舞倚天剑任意割裁,壮哉!伟人哉!裁成三截,“遗欧”,“赠美”,“还东国”吧,让红色中国把寰宇染成赤旗的世界,共产主义传遍全球,这种改变世界的抱负,也只有伟人才有。

酣畅淋漓,直抒胸臆。,堪称诗词登峰造极,...

高中古诗文如何鉴赏?

鉴赏古文诗首先要结合当时年代和社会的背景 并了解作者的经历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来阐述古诗的主要内容诗歌的发展史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隋唐诗歌,宋词,元曲,明清诗歌中国古诗词来源于春秋战国的《诗经》、《楚辞》,发展于汉魏时期的《乐府》和四、六骈文;兼收而并蓄,久锤而始成;波澜壮阔于唐、宋,余波激荡于明清;是中国汉语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早在远古时代,文字还不发生以前,在民间已经传播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诗歌也在其中酝酿而生.据说,中国最早的一首诗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而《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载了中国原始歌颂中第一首情歌.据文字记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涌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年龄中叶,约500多年间的305篇诗.它按音乐尺度分为“风”、“雅”、“颂”三局部.“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处所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奠时的乐舞曲.当时社会生涯的各个方面,特步运动鞋,以及劳动听民的思维情感,都在《诗经》中得到了逼真的反应.具备赫然的时代感和国民性.在艺术上,《诗经》声调流利,语言朴实,常用赋、比、兴的伎俩来表情达意.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拥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楚辞体诗打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是非错落,机动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把偶字句变为奇字句,岂但能更好地表白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而且,其中充斥着神奇绮丽的设想,弥漫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诗人屈原,应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楚辞》..赋是两汉最流行的体裁,是一代文学的标记.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式;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尚大盛,产生了一大量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野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以抒情为主,汉乐府擅长叙事铺陈,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整成熟.《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到东汉,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写得质木无文,极少诗味,然而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汉末魏初,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中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创造了“建安文学”的光辉.其作品 “大方任气”,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凄凉,反映了骚乱的社会事实,暴露了诗人盼望建功破业,同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胜利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辨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构成大固定的规律,只是由作者依照个人的内容须要和声韵感到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因为受到了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法则,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天然的声律发展到讲求寻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留神平仄和韵律的性质,造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唐帝国空前富强,国度从长期决裂走向大一统,封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充足发展,使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 .唐代诗歌应运而生,其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淘宝网韩都衣舍,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唐都名家辈出,佳作一直,仅仅《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多位,诗作近五万首.初唐时期,靡丽软艳的“上官体”诗流行一时.“初唐四杰”及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使唐诗开端由宫廷走向社会,由艳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时,宋之问和沈?期在诗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勇敢的摸索,他们共同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到了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五言绝句,如《鹿柴》、《辛夷坞》等,擅长将绘景状物与阐发禅趣相联合,意境优美,艺术精妙.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歌行体诗,刻画雄奇的边塞景色和艰难的军旅生活,或悲壮浑朴,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边塞诗的佳篇.另外,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无不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感情人协调艺术个性....

古代诗词中投缮一词有何典故?

诗词原文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我自横刀向天笑③,去留肝胆两昆仑④。注释⒈张俭(jiǎn):东汉末年,张俭因弹 劾宦官,反被诬为结营私,在困迫中逃亡,看到有人家就进去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⒉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⒊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⒋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⒌选自《谭嗣同全集》。谭嗣同,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狱中题壁直译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诗词鉴赏《狱中题壁》别解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四、
康有为诗词赏析

康有为诗词赏析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

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

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作者简介 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中日甲...

毛的诗词《念奴桥.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赏析】 《念奴娇昆仑》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严格地说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那么我们在此再追问一句,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读者在读到“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一定要问毛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他读过世界上众多英雄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他在长沙还是一英俊书生时就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及稍后的《湘江评论》。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毛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因为我们知道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仑)出来帮忙了,诗人“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 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

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

“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

而诗人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这首词里,毛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读者立即知道这是“大同”理想;联系到他的事业,这大同理想还不是《礼记》里幻想的那种,而是马克思设计的那种。当然,马克思得以在中国传播、托根,很可能与《礼记》那个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灵有关,康有为曾依傍那个理想,直到近来讲“小康”,名字还从《礼记》那段里摘出来的。

叫人惊异这个以流变不居著名的世界上,会有那样顽固的继承性;我也隐隐由此想到,一个学说在民众间的传播,往往不在于它论证得使人信服,而别有更深微幽隐的因素,任何时代,群...


一、
康有为诗词赏析
康有为诗词赏析
康有为诗词赏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