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丽江木氏土司的诗词造诣
一、有关丽江木氏家族的历史
在云南土司的历史上,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最早。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丽江纳西族首领木氏自元代世袭丽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于世。而作为王权象征的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时期,其建筑格局华丽考究,曾引得旅行家徐霞客惊叹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丽江木氏家族的生存智慧和诗词造诣,至今仍为后人念念不忘。 木府见证木氏辉煌 丽江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11块,见证了木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战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1996年大地震后,政府向世界银行贷巨款重建木府,经3年重建,木府得以重新面世。
建筑专家认为,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木府又是纳西古王国名木名树,奇花异草汇聚而成的园林,将天地山川的清雅之气与王宫的典雅富丽融为一体。木姓由来 木氏一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按照传说,木氏的先祖是个能耐极大和聪慧的人。木氏先祖本不姓木,木姓实乃官府所赐。
有史为据,《木氏宦谱》记载:“宋理宗宝右元年,蒙古宪宗命御弟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良迎兵于剌巴江口,锡赍甚厚,宠渥优礼,将授职茶罕章管民官······遂破巨津半空和砦,生擒叛贼阿塔剌,功升茶罕章宣慰司。”当时呈现了两种局面,一边是巨津州阿塔剌等在石鼓顽强抵抗元军,一边是通安州的麦良在等候迎降于石鼓江口,而且主动配合元军,攻下石鼓镇。
公元1260年,麦良迎降的忽必烈当了皇帝,在其执掌皇权的第四年封麦良为“茶罕章宣慰司(从二品)”。又因协助平定大理等功,授“副元帅”、“还镇摩娑诏”、“提调诸路统军司”。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酋长,获得如此高的官衔,实属少见。其子孙任宣抚司,也屡次受到朝廷的封赏。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麦良的生存智慧给其后代以思想上的启迪,到了明朝,云南丽江的木氏先祖如法炮制,更加主动地向中央王室靠近。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远征云南。
明军攻克大理之后,当时丽江的纳西族首领阿德率众首先归附明军,“钦赐木姓”。木氏辑刻的《皇明恩纶录》载明洪武十五年朝廷颁的“圣旨”云:“大军既临,渠魁以获。尔丽江土官阿德率众先归,为夷智识,足见摅诚,今命尔木姓,从听总兵官傅,拟授职建功。”明洪武十六年又颁旨“授尔子孙世袭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门、镇御蕃鞑”、“封中顺大夫”。
从此,这个家族在延续父子联名制的同时,拥有了汉族的姓氏“木”姓,并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而木氏土司为了保持统治集团姓氏的高贵,推行“官姓木,民姓禾”的制度。木氏土司代代承袭,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甚至是解放以后。木氏统治丽江470年 木氏世袭土官知府的统治势力一直伴随着明王朝,直到清王朝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为止,共传了18代。
如果加上元朝四代,共22代。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至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木氏担任丽江知府341年,若从公元1253年木氏先祖麦良降元时算起,至改土归流,其家族统治丽江地区共470年。 “传世最远”,木氏土司实行长子继承制,中间虽有波折,如木泰七弟木吉“以庶谋嫡,问以极刑”(《木氏世系表》),仍按秩序承袭。木氏谨慎为官,虽有越郡买地等小疵被人参奏,中央王朝有关部门仍予保护。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中,任职最长的是木嵚(43年)、任职较长的是木初(28年)、木公(28年)、木增(26年)、木懿(25年),任职最短的是木青(2年)。受封荣衔最高的是木增(左、右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其次是木嵚(太中大夫、资源治少尹,三品)。其余木公等(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认为,木氏土司“以夷制夷”的管理方式成效十分显著。实际证明,此项政策的实施对顺应历史发展,兼顾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巩固中央王朝在边疆的统治地位,对当地各方面发展和保持该地区的稳定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木氏家族之翘楚 木氏家族中成就最为显赫的土司,首推明朝初期的木公和木增父子。木氏父子热衷学习汉文化。从木府内的“万卷楼”到楼内珍藏的大量汉文经典书籍便能说明这一点。木氏父子酷爱诗文,据说他们和中原地区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有唱和之作,而徐霞客、杨升庭、董其昌等名家,都先后成了木氏父子的座上宾,交往甚密。为了使纳西子弟能像汉人一样 “知诗书,守礼义”,木家还竭力宴请内地文人来丽江为其子弟教授汉族文化。因此,徐霞客曾称赞木氏土司“世著风雅,交满天下”,是西南地区颇有卓识和远见的人。
但木氏对汉文化的喜爱仅仅局限在家族内部,并未普及民间。这也是儒家学。
二、丽江木氏土司府有何历史价值
云南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 而木府堪称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
一、

丽江木氏土司的诗词造诣
纳西族首领木氏 自元代世袭丽江土司以来,历经元、明、清三朝22世470 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而著称于世。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象万千,徐霞客曾叹 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明朝设置丽江军民府,在古城设置衙署,即木氏土司,并 建造规模庞大的殿宇式建筑群,有以石和木制作的三座大 型牌坊、议事厅、万卷书楼、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 庙、玉音楼等。木府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府前木牌坊上书“天雨流芳”四字,是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体现了纳西 人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匾额镌刻明神宗钦赐“忠义”二字。 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最为醒 目的是,在议事厅正面悬有三块大匾,均是“诚心报国”字 样。正中匾为明太祖钦赐,右匾为明永乐皇帝赐,左匾为明 嘉靖皇帝赐,分别赐予不同时期的木府当政者。
正中匾是明 太祖朱元璋于1383年在当时木府的执政官木得赴南京贡马 时,赐予并恩赐其姓“木”。 木府便由此而得名。木府是一部纳西民族辉煌的发展史,是纳西民族多元文 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三、为什么说明代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兴盛时期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30万进军云南。次年,时任丽江元朝通安州知州、宣抚司 副使的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明朝,因而得以钦赐“木”姓,并且世袭 丽江军民府知府。在此后明王朝统治的260多年时间里,木氏土司 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造就了经济文化空 前繁荣的局面。
明朝统治者将木氏土司势力视为“守石门以绝西 域、守铁桥以断吐蕃、滇南藉为屏藩”的重要力量,因而多次封官赏 赐,见于记录的就达28次之多。譬如御笔题赠的“诚心报国”金盾 与金带,以及“西北藩篱”、“辑宁边境”和“忠义”等匾额,还有大夫、参政、布政使司等多项官衔。 凡此种种,足见明王朝对木氏土司政 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的重视。 木氏土府以其“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和“富冠诸土郡”,与蒙 化(今巍山)土府、元江土府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
由于热衷于学习 和吸纳中原汉文化及周边各民族文化,《明史土司传》赞曰:“云 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在明代世袭丽 江土知府之职达14代。 其中,木增先后受封为中宪大夫、云南布政 使司右参政、通奉大夫广西布政使右布政、四川布政司左布政等职, 可见其实际地位高于一般的知府或土知府。因此可以说,明代是丽 江木氏土司的兴盛时期,是纳西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迅速 发展的时期,也是纳西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 在国内 外享有盛名的丽江古城建筑、白沙壁画和纳西古乐,就是那时候吸收 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尤其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土知府木增奉圣旨主持修建的高大石牌坊“忠义坊”,更是丽江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 术珍品。
四、朱元璋赐给丽江木氏土司哪三样东西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海拔2400余米。地处玉龙雪山之阳,横断山脉南麓。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有名。丽江古城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大研镇始建于元初,古风俨然,昔日的繁华仍旧依稀可见,并以“家家临溪,户户垂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 这里是古纳西王国的心脏,东巴文化在此发源并保留至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被称为唐宋韵律“活化石”的“纳西洞经音乐”以及被誉为世界唯一活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著名景点推荐: 大研古城 丽江古城距大理200公里,昆明544公里,海拔2416米。始建于南宋,距今已800多年历史,居住着4千多户人家。城内街道密如蛛网,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玉泉河水分三岔入城,在城内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入墙过屋,形成“家家临溪,户户垂柳”的高原水乡风貌,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
大研古城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镇。 交通:在古城内,任何交通工具都不能行使,所以只能步行。 费用:在古城内游玩,当然是免费的。 虎跳峡 虎跳峡位于中甸东南部,距中甸县城105公里,距长江第一湾35公里,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3段,共18处险滩。尽管虎跳峡隶属中甸,但一般游客都选择从丽江前往虎跳峡,峡谷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江水被玉龙、哈巴两大雪山所挟峙,海拔高差3900多米,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 虎跳峡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著称于世。
从虎跳峡镇过冲江河洞哈巴雪山山麓顺江而下,即可进入峡谷。上虎跳距虎跳峡镇9公里,是整个峡谷中最窄的一段,江心有一个13米高的大石—一虎跳石,巨石犹如孤峰突起,屹然独尊。 步行选择:一是从桥头顺金沙江而下,过下虎跳乘船渡金沙江到丽江大县。二是从大具步行到江边,乘船到江北中甸县境溯金沙江,上行至桥头。从观赏景观及摄影角度来看,溯江上行的视觉更佳。从大具到江边老渡口5公里,到滑石板新渡口9公里,两条路都通行汽车。
门票:
20.00元 住宿:步行一般安排2日游,中途宿核桃园。核桃园有2家私人旅馆,靠桥头方向的是山泉客栈汕泉旅社。有38个床位,靠大县方向的是山白脸旅馆,有48个床位。两家旅馆收费15元/床。桥头、大县都有旅馆、饭店,桥头大小旅馆、饭店有近20家,普通床位10-20元,带卫生间客房120-180元/间。大具有简易旅馆5家,均为普通客房,价格8-20元。

丽江木氏土司的诗词造诣
在桥头餐馆还可以品尝到金沙江捕捞的江鱼,每市斤55元。 注意:步行要量力而行,峡谷内白天气温较高可带上短裤,短衫。因步行体力消耗较大,可带一些高热量的食品,如巧克力、奶油精、牛肉干等。 从桥头乘车到核桃园,可包租长安微型客车,120-150元乘6人;包租客货车70-100元;如乘山白脸旅馆客货车,每人10-15元;如果人少可在冲江河桥头搭便车,每人10元;桥头至上虎跳每人3-5元。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在丽江西北,距离丽江县城约20公里,主峰在丽江县城抬头就可看到,玉龙雪山矗立在横断山脉之南的滇西北高原上,主峰海拨5596米,雪山终年积雪,在碧蓝的天幕映衬下,象一条银色的蛟龙在永恒地飞舞,故名“玉龙山”。 玉龙雪山以它绝妙的风姿和奇异的景观,吸引着古今中外大量的考察和旅游观光者。雪山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还是一座处女峰。在这里,不仅能观赏到雪山奇景,还可以领略高原森林的风姿,珍稀动植物的情趣,被称为“现代冰川博物馆”和“植物王国”。
但是,玉龙雪山不轻易被人看到她白雪皑皑的顶峰,因为她很容易被云雾遮住,只有当太阳出来时,才会打开让您一睹芳容,但很快又没有了。 交通:可以乘坐索道公司的巴士上山,每天上午在古路湾宾馆发车,参加旅游公司的一日游。典型的游览路线是:丽江县城——甘海子——白水河——云杉坪。从白水河开始,可以乘坐云杉坪索道上山,索道单程22元,往返40元,也可以骑马前往,往返30元,但骑马来回需要1个多小时。
门票:玉龙雪山大门票40元,云杉坪门票10元。 注意:玉龙雪山终年可以滑雪,乘玉龙雪山封闭式缆车直上海拔4506米的四季滑雪场(往返缆车165元)。此外,玉龙雪山顶的医务室内,有一种叫“红景天”的,专门治疗高原反应,50元一瓶。 玉泉公园 玉泉公园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脚下,俗称黑龙潭,潭中的池水便是从玉龙雪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清澈。
五、云南土司木增历史确有此人吗
确有此人。木增(1587-1646)明代纳西族作家,字长卿,一字生白,号华岳,是木得的八世孙。1599年,其父木青去世,11岁时袭土 司之位。1600年8月18日,正式被明廷册 封为土 司。1606年,明廷册 封木增为中宪大夫兼丽江知府。其妻阿室于受 封太恭人。木增积极对外 扩 张。他不断 侵 占四川甘孜州康南地区以及木里一带藏 族各土 司地 盘,将边 界推进到雅砻江畔的今雅江县一带。嘉绒十八土 司不堪 骚 扰。
明正土 司(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一面据江险抵抗,一面飞报明 廷告 急。因受雅砻江天 险的阻 碍和明正土 司大军的竭 力抵 抗,木增的扩 张才被阻止。1623年,受封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翌年隐退到芝山,以其子木懿继承土司之位。木增虽然退隐,但在重大事件上仍然握有决策权。木懿每天早晨都要到木增的隐居地请示重大事件的解决方法。
1625年,加 封太中大夫,其妻阿室于加 封淑人。1631年,封广西布政使司助理布政使,授通奉大夫。1640年,转封四川布政使。1643年,镇 压 剑川州百户李永镇的叛 乱。1644年,受封太仆寺正卿。1646年,升太常寺正卿。木增在位期间是丽江土司的全盛时期。木增信奉藏 传 佛教,并取藏族名“松弄热登”(又作四郎罗登、萨当杰布)。
第十世噶玛巴·秋英多杰在与格鲁派的斗 争中失 势后,曾逃到丽江避 难。此外,他推崇中原的儒学,徐霞客来到丽江时,曾是木增的座上客;木增让徐霞客担任儿子木懿的老师。木增与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靖都以工于诗文而知名,六人并称“木氏六公”。著有《啸月函》、《山中逸集》、《空翠居录》、《云淡墨》、《芝山云集》、《光碧楼诗抄》等多部诗集。
希望能够帮到您!。
六、丽江有没有土司府
丽江木府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纳西民族首领木氏自元朝(1253)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三朝22代470年,史称其“土地广大,富冠诸土郡,知诗书,好礼守仪”,民间尊为萨当木天王。明洪武15年(1382年),中央王朝设置的丽江军民府在古城建衙署,木氏土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较开明,不闭关自守,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医、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衙署”,丽江古城很快成为了丽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位于丽江古城东南角的木府占地46亩,“迎旭日而得木气”。由西向东巍巍然,殿枕师山,以聚元气,坊迎玉水,生太极之脉,北列玉龙,南啸神虎,布秀成奇, 一派祥和之像。中轴线长369米,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仪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总计162间,建筑恢宏大气,雕梁画栋,光彩照人,被誉为“丽江紫禁城”。
五、

丽江木氏土司的诗词造诣
因其“多僭制”,故而徐霞客也被拒之门外,只得遥望木府叹息:“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木府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11块匾额。门前木牌坊上书“天雨流芳”,乃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的灵心惠性。石牌坊采用金沙江边的汉白玉建成,宽9米,高18米,4根石柱撑着牌坊上的碑、椽、檐、坊盖,匾额上镌刻明神宗钦赐的“忠义”二字。门前对联让人凝神驻足:“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 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丽江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七、宋末元初时丽江和丽江古城的叫法是什么
江七八月份为旅游旺季,十一春节也是旺季,丽江古城客栈众多。有个叫悦榕庄的最为有名,纳西净地客栈则最具纳西本土人文气息,纳西净地客栈的房东就是纳西著名歌手肖煜光,客栈极具纳西文化,客栈名字正是源自风靡古城的纳西语歌曲《纳西净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1镇14区。县城大研镇古城,海拔2400米,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有纳西、汉、白、傈僳、普米、彝、藏、苗等民族。
其中纳西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7.7%。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
《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古城北依象眠山,西枕狮子山,南临文笔山,翠峰如屏。以不筑城墙而驰名,因为古代丽东世袭的土司姓木,若筑城墙,木字加上框便成为“困”字,因而古城没有城墙。
玉泉水自城东北黑龙潭涌出,沿街分流,走巷穿户,常年清流,有“户户朝阳,家家流水”的高原水城风貌。民居、街道依山傍水,顺山就势,古朴自然,选址建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街道、庭院遍植花木,素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古城无户不养花”赞语。路面都以丽江特产彩石板铺成,溪流之上为石拱桥,小桥临波,曲经通幽,雨季不泥,旱季无尘。
丽江当时的街场是个土圩场,雨季泥泞过膝,干季风沙遍地。明代土司开挖西河,利用西高于东的地势,人工控制活动石板,定时引西河水入中河,并冲洗五花石铺成的街面,保持城市的清洁干净。到了清代,又开挖东河,把中河水东引入城。这样,三水入城,穿街过巷,又分为无数小渠,与潭泉相连,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布满金城。才有“家家门前流活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的景观。有水就有桥,及单孔、双孔、三孔及多孔桥共七十余座。
许多石拱大桥都是明代纳西族木氏大土司从内地聘来能工巧匠,精心设计营造的,具观赏价值,也有很高的实用性。丽江城中心为四方街,自古商旅云集,贸易兴盛,也是节日聚会处。城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均保存完好,有皈依堂、黑龙潭、五凤楼、得月楼、锁翠桥、解脱林、木氏土司府和成片的古民居,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瑰宝。木氏土司府仿北京明紫禁城,有三大殿、家庙、万卷藏书楼等数十个院落和狮子山“御苑”,规模宏大、殿宇壮丽,占地达40万平方米。
寻常百姓民居,格局式样均三方一照壁,门多东门,厅廊宽敞,天井大方,门窗雕饰花鸟等图案,极富文化气息,体现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有“高原姑苏”高原“威尼斯”之称。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丽江境内多山,主要有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两大山脉。
有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海拔最高是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是七河区江边坡脚金沙江出境处,海拔1219米,形成了寒、温、热兼有的立体气候这里大多数的城镇均坐落与云南人称之坝的一种小山间盆地中,丽江古城则位于丽江坝中部的狮子山南麓. ←俘获De爱→ 回答时间2008-02-04 02:59 检举 历史 丽江古城经由历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设。
追溯“丽江人”的建筑史,从古代的 洞穴居、树巢居、井干式的木楞房发展到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 马转阁楼”的古城民居模式。古城民居的平面特点是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 组合,厦子(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254年丽江木氏先祖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在古城设三赕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封为 世袭知府。丽江古城、丽江军民府(木家院),其建设别具一格,气势恢弘,亦是 当时木氏家族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
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 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就是对当年丽江 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纳西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丽江处在南丝绸之路 的口岸及茶马古道上。是滇藏贸易的集散地。从公元1253年,忽必烈驻军丽江带 进了外来文化,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如藏传佛教、道教,直到20世纪初,又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加上纳西民族。
七、

丽江木氏土司的诗词造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