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历史上品徳不好而诗词歌赋好的诗人有谁

Melina 坐标: 162973 目录:/li/

一、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李林甫被拜为宰相以后,贺知章见李林甫把持朝政,辞官求还乡里,诏许之 .......

李林甫还做了一首《送贺归四明应制》: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结局:

李林甫最后在与杨国忠的争权夺利中落败身死家灭。

二、能文能武的完颜亮

金主完颜亮弑君篡位,在位十二年,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但是自幼聪敏好学,汉文化功底甚深,他雅歌儒服,能诗善文。

《南征至维扬望江左》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据传说是柳屯田的一首望海潮引得金主完颜亮萌生了侵吞南宋的野心,正隆六年(1161年)领兵南下。

结局:

宋将虞允文大败金朝水师于采石矶,金军兵变完颜亮被叛将们缢杀。

三、中国古代十大相 之一 严嵩

天呐,严嵩写了一首赞颂岳飞的满江红,想起了大汉汪精卫的满江红:《可惜了,大汉的诗词里的英雄之气》。

满江红、右题-宋思陵与岳武穆手敕墨本 严嵩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官,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立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 南渡错,当时身怕中原没。关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结局:后被削籍为民,家产被抄,与家人一一治罪。87岁时严嵩在唾骂声中死去。临死之际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四、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蔡京

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军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蔡京举家南下,逃避战乱下,士人认为蔡京是六贼之首,在流放途中作此词:

《西江月·八十一年》年代: 宋 作者: 蔡京

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结局:

写完就死掉了,没活到八十。

@老街味道

2018-3-12

关于李林甫成语

含有“甫”字的成语:杀青甫就、章甫荐履。

杀青甫就 [shā qīng fǔ jiù ] [释义] 指著作刚完成。

[出处] 《后汉书·吴佑传》:“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唐·李善《上文选注注表》:“弋钓书部,愿言注辑,合成六十卷,杀青甫就,轻用上闻。

”章甫荐履 [zhān fǔ jiàn lǚ] [释义] 冠被垫在鞋子下。

比喻上下颠倒。

[出处] 《文选·贾谊》:“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历史上品徳不好而诗词歌赋好的诗人有谁?

有关古诗的小故事

一、游子吟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 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 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 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 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

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 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 儿,才结实、耐穿。

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 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

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基情在胸中回荡。

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二、游山西村 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 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

走着走着,山路渐 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

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 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 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 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

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 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题都城南庄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 闷。

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

适逢 口渴,他便叩门求饮。

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

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

第 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

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 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以后, 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四、凉州词 相传,慈禧命人写了一幅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料,写的人一时疏忽,把“黄 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丢了。

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气。

认为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诗文,于是命人把写字的人抓来,让他当场念来,念不出就杀头。

想不到那位写扇面的人看了 自己写的诗之后先是一惊,既而灵机一动,对慈禧说:“老佛爷,非是臣写错了诗,而是臣 根据王之涣的诗改写的词。

” 慈禧觉得新奇,连忙叫他念来听听。

那人随口念到:“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于是,《凉州词》真的成了 “词”。

五、一树梨花压海棠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

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急求关于杨贵妃吃荔枝的两首古诗!重赏!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和苏轼《荔枝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文学赏析 诗分三段,每段八句。

第一段写古时进贡荔枝事。

历史上把荔枝作为贡品,最著名的是汉和帝永元年间及唐玄宗天宝年间。

“十里”四句,写汉和帝时,朝廷令交州进献荔枝,在短途内置驿站以便飞快地运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计其数。

“飞车”四句,写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来,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朝廷为了博杨贵妃开口一笑,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

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点,在运输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

这一点,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已作了描写,苏诗中“知是荔支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句就是从杜牧诗中化出。

但杜牧诗精警,苏诗用赋体,坐实了说,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转入议论感慨。

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诛伐李林甫之类,媚上取宠,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感叹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样敢于直谏的名臣。

于是,他想到,宁愿上天不要生出这类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负担,只要风调雨顺,人们能吃饱穿暖就行了。

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总结第一段前四句汉贡荔枝事,“天宝”句总结后四句唐贡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发议论,“无人”句就汉事发议论,互为交叉,错合参差,然后用“我愿”四句作总束,承前启后。

“君不见”起八句是第三段,写近时事。

由古时的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臣;由古时戕害百姓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

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

这段对统治者的鞭挞与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说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

诗指责臣而不指责皇帝,是诗家为尊者讳的传统。

就像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写安史之乱而为玄宗开释;李白《巴陵送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写才士被贬,反说皇帝大度。

苏轼在这里用的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很显然,他不仅反对佞臣媚上,对皇帝接受佞臣的进贡,开上行下效之风,使百姓蒙受苦难,他也是十分不满的。

这一段,如奇军突起,忽然完全撇开诗所吟咏的荔枝,杂取眼前事,随手挥洒,开拓广泛,且写得波折分明,令人应接不暇。

而诗人胸中郁勃之气,一泻而出,出没开阖,极似杜诗。

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清方东树等的赞誉。

苏轼《荔枝叹》 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白话译文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

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有关于剑的句子,越多越好。

口有蜜腹有剑。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

这两句是唐人对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

《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

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

”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诈的嘴脸。

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倚天万里须长剑。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剑名言剑是正义的仆人。

——英国作家 埃·斯宾塞提三尺剑以定四海。

——唐代史学家 吴兢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武侠小说作家 金庸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南朝·梁书画家 袁昂 《古今书评》 剑的名言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比喻三国时代书法家韦诞的刚健有力与饱满峭拔的书法艺术。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

这两句大意是:剑陈旧了就没有锋芒,人老了就失去了刚强。

两句以“剑老无芒”作喻.说明人老了就会失去年青时锋芒毕露的刚强,变得柔弱怯懦起来。

可用于表现老年人自谦,自嗟或叹老的感情。

伤人之语,剑戟之痛。

——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剑就是我们的雄辩家。

—— 马格征人拔剑起,儿女牵衣泣。

——南朝梁诗人 何逊 《见征人分别诗》南朝·梁·何逊《见征人分别诗》。

这两句大意是:应征者拨出宝剑,起身出发,儿女们牵衣哭泣,依依不舍。

《见征人分别诗》表现军队开赴前线时的送别场面,应征者拔剑出发,表现出一种毅然的果决。

亲人的牵衣哭泣与前句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出英雄的气魄。

~两句与下四句“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

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一起,塑造出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热忱的征人形象,呈现出一种壮烈的气氛与伟岸崇高的美感。

诗歌化用汉乐府民歌《东门行》中“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的诗句,可以看出汉乐府对文入诗作的深远影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代诗人 李白 《塞下曲六首》 剑名言见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楼兰: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注。

这里泛指入侵敌军的首领。

这两句大意是:愿用腰中所挂的宝剑,径直去斩杀入侵的敌军首领。

这两句借用了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基情。

可化用以表现边防战士立志抗击入侵之敌,为国立功的豪迈气魄。

读书与磨剑,旦夕但忘疲。

——五代南唐诗人 李中 《勉同志》五代·南唐·李中《勉同志》。

磨:磨练。

但:只。

这两句大意是:读书学习与习武练剑,从早到晚只是乐此不疲。

学文练武是封建士大夫为求取功名而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此种追求以唐代为最,故此语出自唐人之口非常自然。

“旦夕但忘疲”一句,洋溢着一种自信、满足的欣喜,反映出唐代尚文习武以求取功名的时代风尚。

读书、习武本是十分紧张的事,而诗句写得轻松、通脱,反映出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充满着热情的精神力量。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唐代诗人 王维 《送张判官赴河西》唐·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这两句大意是:你身靠长剑,情绪激昂,我为你高歌一曲.以壮行色。

这是作者送友人出征之作。

上句写友人赴边时的英姿,下句写自己送行时的豪情。

这里没有叮咛周至之语,也不见留恋顾盼之态,字里行间充满着慷慨报国的意气和祝友成功的深情,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 《还陕述怀》唐·李世民《还陕述怀》慷然:意气激昂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不图个人功名.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唐代诗人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剑的名言唐·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倚天剑: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

长鲸:大鲸鱼.此喻惹事作乱的元凶。

这两句大意是:哪里能得到倚天的长剑,拿着它跨过海洋去斩杀那作乱的巨鲸。

原诗前两句为“壮士愤,雄风生”,写正直的壮士看到坏人兴风作浪、祸国殃民时,义愤填膺,决心铲除作乱的贼,平定天下。

可引用以表现正直之士立志消灭入侵之敌或祸国殃民的贼,清除外患内乱的英雄气概。

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

——唐代诗人 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 《赠苏味道》唐·杜审言《赠苏味道》。

苏味道:初唐时人,曾居相位,后贬为刺史。

据鞍:骑在马上。

雄剑:利剑。

插笔:搁笔。

羽书:军事文书,插鸟羽以表示紧急。

这两句大意是:在马上挥舞着利剑杀敌立功,在案旁写成的羽书飞传军中。

诗句赞扬苏味道武能疆场杀敌,文能运筹帷幄,可化用以表现古时文武全才的人。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

感时:有感于时事动乱。

蒿(hao)莱:指草野,比喻民间。

这两句大意是:感念时事动乱,立志报效国家,从民间拔剑而起。

常青说:“国家...

诗句带有"师"字的古诗有哪些古诗中带有"师"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晏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酬张少府》王维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其一》斜睛若不眄,当转复迟疑。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西汉罗敷《陌上桑》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先秦屈原的《离骚》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荀子·礼论》《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来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

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

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

碧树:绿树。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注释:⑴酬:以诗词酬答。

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

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⑵晚年:年老之时。

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

”唯:亦写作“惟”,只。

好(hào):爱好。

⑶自顾:自念;自视。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

’”长策:犹良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于古诗有关的故事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崔护 人面桃花: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

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关于古诗的故事有哪些?

风起云飞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

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

(出自《汉书o高帝纪》) 不拘一格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

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

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

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

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出自《己亥杂诗》) 擒贼先擒王 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和一大批良臣贤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30年之久的开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乐业,八方来朝。

但是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开始安于享乐,不理朝政,重用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同时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热衷于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唐朝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

后来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

至天宝元年,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力增至49万,庞大的兵力消耗着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社会上隐伏着不安。

杜甫见到"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新兵开赴前线,父母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深深的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他写道: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然而因为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

"擒贼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

(出自《前出塞》之六) 折戟沉沙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

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销二乔。

"折戟沉沙"形容失败惨重。

(出自杜牧《赤壁》) 柳暗花明 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

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

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

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

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 前度刘郎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

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

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

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

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隔岸观火 乾康和齐己都是唐朝的僧人。

齐己在湘西道林寺时,乾康前去拜会。

门人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