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玄秘塔碑集字帖《柳体对联》
这样的对联只能是集字联,为您解释如下:《柳体集字对联:柳公权玄秘塔碑》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精心编辑的一套实用集字帖。
它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四十多对脍炙人口的对联,按字数多少和难易程度为编写顺序,以《史晨碑》《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等经典碑帖作为集字的范本,这样可以使学书者由临摹较快地向创作过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柳体集字对联:柳公权玄秘塔碑》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提供了一些对联创作的基本图式,这样既丰富了对联创作的章法安排,又能让书写者体会到不同图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二是在每对对联中分别选出八个字放大位于各对联的右侧,使学书者能在正式创作前,对其中比较难写的字先进行重点临习,以提高创作的成功率。
学柳体,大家一般用什么字帖
柳体字帖无外乎《神策军碑》和《玄秘塔》,二者相近,玄秘塔清晰完好,但字形瘦硬,练习中容易造成过于骨感、剑拔弩张;神策军字形比玄秘塔略丰腴大气,本人认为更适合初学,但可惜残损较多,实在是不可兼得。
当今练柳体的不多,写得好的更少,网上有一段北京书协张书范的视频示范,可以参考。
辅导材料也没啥特别好推荐的,市面上的大致类似。
写柳体很难,柳体字已经是晚唐楷书的收官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收官之作(柳公权之后,不再有划时代的楷书大家),已经发展到极致,高度形式化,甚至是僵化了,所以柳体的点划结构章法难有丝毫改变,稍改就不是柳体,这增加了初学者的难度。
如果对柳体非常喜爱,也不是不可学,但要用最大的毅力“打进去”,还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学书过程中可能会有“越学越差”的阶段,不要气馁,这是自己眼力提高的表现,正所谓“眼高手低”与“手高眼低”交互进行的过程。
想要练好字,建议使用类似书法三宝这样的练字工具,进步会很快。
记住柳公权的一句话——“心正则笔正”,我想这就是练柳体时时应找到的感觉。
有柳体字帖吗?
这两个字是通用的,用其中那一个字都可以.(这两个字貌似在唐朝前就有了)所以可以根据你书法布局的需要,疏密对比的需要,美感的需要,自行灵活应用.如想用“岩”,恰巧没有“岩”的写法,可以模仿柳体结构特点,自行书写.(需要有最高境界,形神兼备哦)
柳体毛笔字怎么写
展开全部 我以前练柳体毛笔字的时候,用过一本孟鸿波先生的《柳公权楷书结构》,对字体间架结构分析很到位,我个人感觉收获颇丰,适合初学。
前人总结认为,颜肥柳瘦,颜筋柳骨,可以参考。
多拿几种字帖比较一下,你会更容易发现某种字体的特点,更容易写好它。
...
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开场白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气势磅礴的文字,卓越不凡的领导才能。
是他,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是他,让一度沉睡的东方巨龙苏醒,是他,让十亿人民从苦难之中解放出来。
从此,我们走向光明,走向复兴,走向更远的明天。
历史永远铭记这个光辉的名字——毛泽东。
昔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昔日也曾吟咏,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昔日也曾叹息,而后奋起,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一代革命家,血液里流淌的是不屈不挠的鲜血,骨子里面是不肯低头的精神。
中华民族因为有他而骄傲,而自豪。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听时光倒流,感受那峥嵘岁月中的意气风发,追忆那些,中华儿女不能忘记的过去。
...
有什么钢笔行楷字帖比较适合练柳体书法的人?
你看看吴玉生的行楷习字帖是否适合你。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
酷爱书法,多年临池不辍。
曾获全国首届文明杯书写大赛唯一特等奖、名列中国汉字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榜首,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
潜心书法普及教育研究和实践十几年,成绩颇丰。
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写人。
中央电视台以《铁笔兵》为题,对其作过报道。
2008年10月荣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授予的“全国书法教育突出贡献奖”称号。
】
初学柳体,用谁的字帖比较好啊??
你初学柳体,字帖当然是柳公权的字帖好。
他的楷书字帖有【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发两张图片给你。
祝你成功!
柳公权的《 》是历代学柳体楷书的最佳范本?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是历代学柳体楷书的最佳范本。
柳公权,其书风奇特,清新劲健,世有“颜筋柳骨”之誉,所书《玄秘塔碑》用笔果断,结体劲媚,苍劲浑穆,爽爽有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楷书的最佳范本。
《玄秘塔碑》帖是柳公权楷书中的代表作,用笔刚劲中含秀润,圆厚中见锋利,结体森严中见开阔,平稳中有生动,气象雍容,劲健清新。
笔画主动配合结体,字法空间分布严密,从而把楷书推向精整化的高峰。
...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字,既充满基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书家毛泽东》,展开对毛泽东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毛泽东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毛泽东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
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毛泽东与书法艺术》 转自新华网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
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
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
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
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
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
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
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
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
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
”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
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
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
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
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
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
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
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
毛泽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