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路梅花三弄诗词

panchengfeng 坐标: 164901 目录:/lu/

路梅花三弄 诗词

梅花三弄的《梅花三弄》的诗词

1、《远兴》宋·陆游莫言人世足悲伤,只为诗情合断肠。

窗槛雨晴湖灩灩,郊墟烟重月茫茫。

梅花调苦愁三弄,竹叶香清泥一觞。

闭户终年嗟局促,不如新雁到衡湘。

2、《闻角》宋·黄庚谯角咿鸣到枕边,边情似向曲中传。

梅花三弄月将晚,榆塞一声霜满天。

织锦佳人应有恨,枕戈老将想无眠。

争如二月春风市,卖酒楼头听管弦。

3、《梅花三弄》佚名花一弄愁,映月忧,朝霞秀。

啜玉露香幽,欲藏还露,脉脉含羞。

梅花二弄泪秋,祥云游、青鸟探看留。

月来弄影香满楼,粉霞白雪润眸。

梅花三弄惜芳流。

落红碧水悠悠。

淡烟暮霭残收,谁又能够,挽夕阳醉休?梅落忽现芽透,盼冬走、迎春芬芳奏。

梅花三弄知否,红尘幸与君厮守。

梅花三弄的诗句

《闻角》年代: 宋 作者: 黄庚谯角咿鸣到枕边,边情似向曲中传。

梅花三弄月将晚,榆塞一声霜满天。

织锦佳人应有恨,枕戈老将想无眠。

争如二月春风市,卖酒楼头听管弦。

《远兴》年代: 宋 作者: 陆游莫言人世足悲伤,只为诗情合断肠。

窗槛雨晴湖灩灩,郊墟烟重月茫茫。

梅花调苦愁三弄,竹叶香清泥一觞。

闭户终年嗟局促,不如新雁到衡湘。

《早春示陈元达一首》年代: 宋 作者: 王阮北陆藏冰后,东风入律和。

梅因三弄少,麦赖六花多。

簪盍思喧马,灯游羡闹蛾。

躬耕吾不倦,其奈没田何。

《和汉老弟雪诗》年代: 宋 作者: 虞俦大皞行春未有闻,六花连夜舞缤纷。

落梅未晓惊三弄,宿麦先秋定十分。

飞上彩幡怜我老,映来书幌慰儿勤。

四时代谢从来事,造物何心更策勋。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年代: 明 作者: 徐渭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

却从梅月横三弄,细搅松风炧一灯。

合向吴侬彤管说,好将书上玉壶冰。

关于梅花三弄的诗歌

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

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

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

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

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

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

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

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

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梅花三弄 歌词

歌词: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梅花一弄 断人肠梅花二弄 费思量梅花三弄 风波起云烟深处 水茫茫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扩展资料《梅花三弄》是电视剧《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的主题曲,由姜育恒演唱,琼瑶作词,陈志远谱曲编曲,歌曲被收录在专辑《梅花三弄之梅花烙》中。

姜育恒的歌是非要在深夜独听不可的,喧嚣中不可能体会到他的精髓,但一旦在他的歌声里悟出了什么,听懂了独特的诉说,便不免有一丝来自心底的颤粟。

他用整个心灵去演绎内心深藏已久的情感。

触拨听众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心弦,让人不觉被他牵引、被他感染,寂寞着他的寂寞,忧伤着他的忧伤,而那些尘封已久的心事也在他的歌声里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姜育恒(Johnny),1958年11月15日出生于韩国首尔,原籍山东荣成,中国籍职业歌手。

梅花三弄 歌词

展开全部 梅花三弄演唱:姜育恒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梅花一弄 断人肠梅花二弄 费思量梅花三弄 风波起云烟深处 水茫茫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http://music.baidu.com/song/1698930...

请问"梅花三弄"是什么意思?

梅花三弄:中国古曲。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

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

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此说源于《晋书。

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

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

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

《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

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着梅花花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

一度开花稀少,欲露还藏;二度开花大片绽放,满树飘白;三度开花稀落,有绿芽相伴,象征着冬去春来。

而在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

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

后来有琼瑶的小说“梅花三弄”代表三个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云间。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梅花三弄是讲的什么?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

《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

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

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

”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

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

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

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

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

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

《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坚摔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

后来晋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

晋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

桓伊为此很是不平。

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

”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

这使晋孝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

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

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

”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

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

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

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

“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

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

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

《梅花三弄》几乎成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

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

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梅花三弄是哪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

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公元1425年)。

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全曲共有10个段落,因为主题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

背景信息:梅花三弄:中国古曲。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

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

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此说源于《晋书。

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

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

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

《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

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着梅花花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

一度开花稀少,欲露还藏;二度开花大片绽放,满树飘白;三度开花稀落,有绿芽相伴,象征着冬去春来。

而在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

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

后来有琼瑶的小说“梅花三弄”代表三个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云间。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音乐赏析《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不过,晋代的笛应该是指羌笛,是竖吹的,和现在的箫相若。

)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

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其乐曲内容,历代曲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

」(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

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并因此而称为「三弄」,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

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也为今天人们所喜爱。

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琵琶独奏、琴与编钟合奏等广为流传。

这些演奏形式,也甚为悦耳动听和具有古情古意。

十面埋伏 乐曲描写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

项羽自刎於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独奏曲)这是两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

均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据卫仲乐的传谱,前者共有十三段。

后者共有十四段。

这两首乐曲都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表现了大战 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

《十面埋伏》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

由于作者的立意不同, 因此两曲的重点段落也不一样。

《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

” 而《霸王卸甲》对于战斗的描写并没有花更多的笔墨,着重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以表现项羽与楚军的心绪。

这两首同一题材的琵琶曲,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灿烂的艺术明珠。

《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在《霸王卸甲》中用一个简单的音乐素材,经过多种手法变奏处理等等,都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

(片段1:这里只选录了《十面埋伏》的开始一段音乐) 良宵 良宵中的愁思 47r2QLC 良宵一曲绵软婉转,虽然写的除夕之夜的欢乐,但听惯了欢快的除夕歌曲,觉得此曲过于绵软,是总感觉有少许愁思,淡淡若有若无,似乎万家灯火,团圆之时,虽然学生围坐身旁,其乐融融,作者心中仍有些许遗憾,些许惆怅,国家不安定?抑或是某人不在身旁,勾起心中愁绪? 也许带着悲伤的心情听歌,听到的就是悲伤的吧 相关资料:这首曲子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刘天华1927年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原名"除夜小唱"。

它原是当年除夕之夜,几位学生到老师家过年,屋里喜气融融,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声,使作曲家心情十分畅快,对学生说:我好久没做谱了,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曲,作为今天的纪念。

说着就边拉边记,一气写成了这首即兴之作,也成了音乐结构短小,形象鲜明,听来过耳不忘的名作。

刘天华学过小提琴, 是中国"五四"以后既了解国乐,又知道西乐的那代知识分子。

在这首作品中,他用中...

梅花三弄 资料

故称为《三弄》,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玉妃引》。

此说源于《晋书、游弄”的技法。

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说明南朝至唐间。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

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中国古曲,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

列传第五十一》。

《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

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

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

又名《梅花引》。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

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