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论吴承恩《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你认...
1 季老对玄奘进行了总结式的评价:展开全部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
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
” “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
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
” “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 ‘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
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
’ 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
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 引用至此,隐约感到了评价的循环荒谬之处,历史的重复悖谬之意。
斯人皆逝,或杳如黄鹤,或绕树三匝,不胜唏嘘。
是非功过,谁人能遽下断语遂成定论? 其后,季先生“话又说了回来,玄奘毕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又引用了鲁迅的话,认为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2 玄奘法师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被誉为“民族的脊梁”。
2004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将孔子、老子、孙子、屈原和玄奘定为第一批对外宣传的我国历史圣贤,玄奘的贡献和价值,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
唐僧是《西游记》里的神话人物,是玄奘法师的代称。
一部古典名著《西游记》,使“唐僧”家喻户晓,而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虽然保留了玄奘法师端严若神、美丽如画的容貌和单匹马、只身一人跨越万水千山,行程五万余里西行取经,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奇迹的壮举,但作为文学形象的唐僧和作为历史人物的玄奘终究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的著作、讲话、谈话和诗词当中多次引用真实的玄奘和《西游记》里的神话人物唐僧作比喻,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佳话。
据文献资料记载,《西游记》是毛泽东很爱读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
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很爱读《西游记》。
晚年在中南海住地的会客厅里,也就是他晚年的书房里,一直放着5种不同版本的《西游记》。
他曾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
” 1961年郭沫若观看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七律·看》,说唐僧“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理所当然地要“千刀当剐唐僧肉”。
毛泽东也观看了这一剧目,但他不同意郭沫若的意见。
他认为“僧是愚氓犹可训”,不能“千刀当剐唐僧肉”,对中间派应采取统一战线政策,以团结教育为主。
其实,这里的“僧”是特指剧中的唐僧,并非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玄奘。
毛泽东博览群书,凭着他深厚的文史修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小说中的神话人物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及其历史贡献,他应该是相当清楚的,甚至是由衷地钦佩的。
在各类讲话里,他就曾经多次提起过玄奘的西行取经及其在佛经翻译方面的成就。
笔者据手头有限资料,将毛泽东对玄奘的评价汇集如下: 1937年11月,毛泽东在欢迎由苏联回国的陈云等人时风趣地说:“唐僧去的西天叫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他取的经是佛经。
咱们去的西天是苏联,取来的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 1938年4月,在对抗大第三期二大队毕业学员的讲话时,毛泽东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巧妙地用《西游记》中的人物来阐述他提倡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他说:唐僧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1942年中央编译部成立,他给何凯丰写信,称:“为全着想,与其做地方工作,不如做翻译工作,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
” 1945年在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
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
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
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
”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
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时,所举的中外7个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玄奘。
翌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到,从古以来创新思想、立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再次举了玄奘等人的例子。
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经那么多,谁能读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
”可见,毛泽东是相当推崇唐僧的译经水平的。
毛泽东的秘书林克记得毛泽东曾说过:唐代的玄...
清末 民国 近代时期的爱国诗词 不要白话文
展开全部我的祖国 文 / 漂浮的云 我的祖国, 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你从远古走来, 你经历了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你目睹了楚汗相争的壮烈与残酷。
你创造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你进行了文字从小篆到楷书的演变, 你统一了度量衡。
你哺育了无数英雄, 你滋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才子, 你有《论语》、《史记》、《四库全书》、《清明上河图》…… 你有秦兵马俑、布达拉宫、故宫、井岗山…… 我的祖国, 你幅员辽阔,山川壮美。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有绵延的万里长城,挺拔的喜马拉雅, 有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 有美丽富饶的海南,台湾, 有辽阔草原,茫茫林海, 你有一万八千多千米的海岸线 和两万多千米的漫长疆界。
…… 我的祖国, 你物产丰富,地灵人杰。
你有稀世珍宝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东北虎…… 你有罕见物种水杉、银杏、铁树、人参…… 你有用不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 你有六合归一的秦始皇, 你有光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孙中山, 你有中国革命的救星毛泽东, 你有改革开放的先导邓小平; 你有诲人不倦的孔子, 你有怀才受贬,寄情《离骚》的屈原, 你有精神世界的勇敢战士鲁迅, …… 我的祖国, 总之, 你有勤劳善良的人民, 你有爱好和平的天性, 你有自强不息的传统, 你有保家卫国的品格 …… 相信, 未来的你,一定会: 唱百天下,唱响世界! 台湾]黄雍廉《唐人街》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国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史的萧声 倾听如 一首梦般柔细的歌 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 饮霜雪的冰寒 绽东方的芬芳 鲜明矗立的旗 像 黄河的浪 东流 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 是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 烟云变幻 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的心中的丝路 孤帆远影 故乡的明月 是仰望北斗的磁场 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 曾经也穷困过典当过手头的软细 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 五千年 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拍卖的古董 而是一盏会带来幸福的神灯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此诗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
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
舒婷写的是“我”与祖国的关系,用这种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
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前四行平稳深长,富有音响和色彩,给人以...
鲁迅的文章应该怎么去阅读
我的“鲁迅话题” 我知道鲁迅是在中学.课本上经常有鲁迅的文章,文 章别具一格,是从内心生发出的,不像其他人的文章有太强 时代政治的气息,因此便对鲁迅的名字极为注意,加之当时 对鲁迅的宣传超出了文学的界限,因此对鲁迅的名字是谁也 不会陌生的,自然我也不例外.当时文革刚结束,课本中仍 不免有相当的文革印记,政治化(政治是一种应该属于中性 的名词,但长年的不正常的政治风格和内容使政治这个名词 在人的印象上变得极为恶劣而极为人所厌恶.政治化的文章 自然就很少有多少文学上的价值了)的文章居大半,真正从 审美的角度编选的课文极为有限,学生学习一般也较为消极 ,因此对有真情的鲁迅的文章,虽然并不大懂,但立刻能直 觉出他的极度不凡,甚至可以如当时政治宣传的那样,无可 置疑地认同鲁迅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于是便在我年轻幼小 的心灵里种下极深的崇敬与狂热爱好的种子了. 鲁迅的文章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文风中有别 具一格的人情与态度,其行文如枯石上的苍松,枝干虬劲, 傲迎风霜,给正需要合适营养的我以巨大的激励与鼓舞.从 鲁迅的文章中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文章,能 够留之久远而不磨刊的.我于是仿照鲁迅的笔调进行文章的 练习,自然成绩并不理想.但我下了一个最笨也是最基本的 功夫,那就是从读鲁迅的单篇文章,到后来收集鲁迅的文章 别集(如《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而已集》、《呐喊》、《彷徨》、《坟》、《三闲集》、 《二心集》等)进行阅读,从中去认识鲁迅,以及鲁迅的伟 大.这一过程倾注了我极度的热情和关爱,它的进行从高中 起一直延续到大学才得以完成. 至于对鲁迅全集的购得则在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 后.我的阅读鲁迅的文章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阅读 鲁迅单篇的文章到读鲁迅的众多集子;第二个阶段是从整体 全面的角度阅读鲁迅的文章,这包括阅读鲁迅的三个全集; 第三个阶段是大量阅读有关回忆和研究鲁迅的文章和著作, 并进行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我记得我读鲁迅的第一篇文章是《一件小事》,《一件 小事》在现在看来是一篇很幼稚的记叙文,但在当时却给我 以莫大的对文章的认识,因为这篇文章虽然难免有造作的痕 迹,但情感是朴素的,真实的,从人性的角度给予了下层劳 动人民以同情和尊敬,在普天一色的批判文章的气氛中,这 种风格的作品确实是凤毛麟角.行文劲健、情调苍老的鲁迅 的文章给人的是深刻的思想与深沉的意境,他的对世界和人 类情感的认识会促使任何一个有正常感情的人积极地去面对 世界,有如“直面惨淡的人生”,甚至于“敢于正视淋漓的 鲜血”,这对社会的前进和进步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时甚 至是一种动力.我因此知道文章应该这样写,而不应该那样 写(有如政治化十分严重的课文),因此在后来的读书以及 工作期间,我写文章便循着自己的感情向前走,从不因为了 发表而改变自己作文的勇气和风格,即使没有人愿意发表我 的作品,我也不会去迎合任何一个我不认同的时势或某一位 编辑.这是得益于鲁迅作品的启蒙的.后来读到更多鲁迅的 文章,对鲁迅的作品及人格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清楚,从而进 入了一个更深沉的境界.鲁迅的文章充塞着骨鲠之气,洋溢 着沸腾的热情,他从灵魂深处唤醒人年轻的基情,使人们义 无反顾地去正面面对这个世界,从而发出即使濒临绝境也不 会阻绝的嚎叫,使这个世界充满一种生猛的声音,给缺乏活 力的懦夫以警醒,从而生长出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气的世界. 我因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鲁迅的作品及他的本人,并从而热 烈地敬爱着他的文风和他的人格.这直接影响着我进入大学 后的第一个自学的课程即阅读鲁迅的全集. 我阅读鲁迅的第一个全集花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那 是三八年版的二十卷本蔡元培先生等人编辑出版的《鲁迅全 集》,包括鲁迅的译文.第二个全集我在毕业前后继续读完 ,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七十年代的版本,包括鲁迅所有的著 作及书信和日记,但不包括他的译文,有十六卷,花的时间 大约也在一年左右.第三个全集,是陆陆续续地读完的,这 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十年代的版本,十卷本,在大学时期差 不多全部看完了,这是在我的一位同乡家利用周末的时间阅 读的,后来我结婚了,我的丈人家正好也有一套十卷本的全 集,于是我便重新将他捡起来读了一遍;这个本子虽然不全 ,但显得精干,适宜普通的阅读,我较为喜欢它.读了鲁迅 的译文,对鲁迅的认识便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鲁迅思想发 展的线索从译文的阅读中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线索和概念, 不去读鲁迅的译文是无法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的.鲁迅 的思想闪光,在《华盖集》及《续编》中许多短小的格言可 以约略得出概貌,但远远不够,这要从鲁迅的译文中才能看 出源头,看出真正接受和改造、转变的痕迹.如鲁迅对力的 理解,明显的有继承西方思想家的痕迹.至于继承的发展只 有得到比较后才能真正得出有益的结论.这是读过译文之后 ,使我对鲁迅的认识不至于变得那么狭隘.阅读鲁迅研究小 说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后,我知道了鲁迅的古典文学的 功底之深厚远非一般泛泛的...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赏析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附:郭沫若原诗 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药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注释]一从:自从。
一从……便有……:关联语,表明前后两个意思的必然联系。
精生白骨:从白骨堆里孳生出来的妖精。
白骨精故事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遇白骨精。
愚氓:氓:就是民,指人,[愚氓]是蠢人的意思,这里指受迷惑的糊涂人。
训:教育,争取。
鬼蜮:蜮:传说是一种害人的妖虫,能含沙射人,射着人的影子都能使人生病,[含沙射影]成语便出于此,[鬼]即[为鬼为蜮],出自《诗经》,指鬼怪的阴险善变,作恶多端。
有时不作正面攻击而侧面伤人。
金猴:孙悟空的美称。
千钧: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公斤,[千钧]不是实指,言其极重。
玉宇:宇宙。
埃:尘埃。
妖雾:妖精散发的迷惑人的烟雾。
[题解]苏联赫鲁晓夫统治集团上台后,他们首先在苏共二十大上反对斯大林的思想主张,这是形成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全裂的开端。
一九五九年九月苏美戴维营会谈以后,赫鲁晓夫便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恶化同中国共产的关系。
在一九六0年七月,苏联突然撤走援华专家,撕毁中苏合同,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任意践踏国家间的关系准则,推行世界霸权主义。
一九六一年十月,赫鲁晓夫召开苏共二十二大。
一个月后的十一月十七日,毛泽东便写下了这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艺术的形式概括和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给共产主义战士指明了斗争的策略。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年)原名郭开桢,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曾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务。
是的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并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委、副主席等职。
出版过很多著述。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因病逝世。
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看了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一首题为《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七律。
郭诗大概意思是:唐僧把人当妖精,把妖精当人,混淆是非,不分敌友,对敌人发慈悲,对朋友却不断刁难。
还给孙悟空一遍又一遍念起紧箍咒,使他头痛,却让白骨精连续几次脱逃,应当千刀万剐唐僧的肉。
毛泽东看了这首诗,认为诗中把唐僧看作敌人:要[千刀万剐,]这样是不恰当的。
于是他便给郭沫若写了这首[和诗],告诫人们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大多数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
一九六二年一月六日,郭沫若同志读了毛泽东这首诗之后深受启发,便步其原韵,又和了一首诗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郭的和诗说:[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
八十一香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几度来。
]这首诗道呈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和诗好,不要[千刀万剐唐僧肉]了。
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
这就好了。
][艺术赏析]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首联这两句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
用这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科学地概括了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
[一从]和[便有]两个词相呼应,强调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自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雷霆之后,就产生出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势力,这些就像从一堆腐朽的白骨中化生出妖精来兴风作浪一样。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这两句诗是针对郭沫若诗中[千刀当剐唐僧肉]说的。
[僧],指剧中的唐僧。
他错误码率地惩罚了斩妖除魔的孙大圣,三度放过了白骨精。
但他只是属于辨不清敌友,误把变化成人样的白骨精当做朋友,受了欺骗和蒙蔽,而不是与白骨精同谋陷害孙大圣的。
同时,唐僧自己也是受害者。
诗人一个[愚]字,便简练地点出了这一点。
僧与妖一作[犹可],一作[必成],十分准确地点明他们应持的本质,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戏中的白骨精尽管是那样诡计多端,但终究逃脱不了[齐天大圣]的[火眼眼金睛],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被[金箍棒]打得粉身碎骨,其所制造的千里妖雾尘埃被扫灭,而使太空得到了澄清。
很显然,是借此比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气焰嚣张,制造什么千里尘、万里埃,但到头来只能像白骨精那样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
[今日呼孙大圣,只缘妖雾...
从古到今的与淮安有关的文学作品(诗词,美文,传说,故事等)
汉赋大家开先河 不过,按正规的说法,淮安文学史当从枚乘算起。
枚乘(?~前140)是西汉辞赋家。
他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人。
曾做过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
吴王是刘邦的侄子,当时才20岁,野心很大。
汉景帝时,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
50天便兵败被杀。
在七国之乱前,枚乘曾上书谏阻吴王不要起兵,这篇题为《谏吴王》的上书,成为江苏现存最早的一篇散文。
七国叛乱中,他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
此时枚乘便投向梁孝王刘武,做了他的文学侍从。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汉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辞官。
汉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他死于途中。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属于诗歌的一种。
汉赋包括骚体赋、散体赋和国言赋。
枚乘的《七发》是散体赋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史上“七体”的首创。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
首段为序,大意是,出入车辇为瘫痪之兆,深宫幽室是寒热的媒体,妖姬美妾是伤害性命的刀斧,美酒珍肴是丧生的毒药。
序言结束,吴客提醒楚太子注意七件事,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要言妙道。
前六段重点写曲江观涛,形容曲江的江涛“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写得意气分发。
第七段“要言妙道”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吴客劝楚太子要从前人的学说中悟出真理,这才能根治疾病。
《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
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
《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这种艺术手法定型为一种模式,称“七体”,后世模仿者很多,如曹植的《七启》,张协的《七命》。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盖文章领袖”。
由此可见,淮安文学史,从开始起步时,就有领袖般水准。
枚乘去世后,汉武帝得知他还有一个儿子枚皋,便召他进京为郎官。
枚皋写作速度很快,写赋有百余篇,当时亦大有名气。
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一篇也没有留下来。
“建安七子”真风流 “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盗鼎司,倾覆重器……”曹操读着这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文章,一方面为文章的铺张扬历纵横驰骋而折服,一方面又为文章如此辱骂自己的父而愤怒,以至最后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俘虏了文章的作者后,怒斥道:你起草文告骂我也就罢了,我父亲关你何事要受你辱骂?不过最后曹操重人才,还是放过了各为其主的文章作者,将他收在自己门下作了司空军师祭酒,主管记室。
这文章的作者,便是东汉末年出生在广陵射阳(今淮安境内楚州东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字孔璋。
他的这篇檄文,共1471字,排比对偶,显示着散文骈体化趋势,是骈文的趋形。
以他这篇文章开始,文学史上出现了“书檄”这种文体,如之后的骆宾王《讨武曌檄》等。
陈琳还作诗,留下的共有4首,其中乐府诗《钦马长城窟行》,共28句,写了人民徭役之苦。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全诗民歌的色彩很浓,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溢于言表,读来让人泪流不止。
由是,淮安人陈琳位列“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