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写给他们的老婆的诗词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
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
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
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 ◆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
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
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
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
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
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
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
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
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
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
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
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苏轼和陆游都有写妻子的诗词,是什么?
陆游: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10),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于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钗头凤其一: 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其二: 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
...
求几首悼念妻子的古诗词
展开全部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此诗是苏轼纪念妻子王弗所作。
全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
杜甫祷亡诗怀念妻子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
悼念亡妻亡夫的诗词
展开全部比较著名的除了楼主所举例的外,还有……(就我所知) 悼亡诗 ——潘岳·魏晋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作者】: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称潘安,我国晋代著名文学家,中牟县大潘庄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 他少年时即以才颖见称乡里,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被乡里称为奇童。
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背景】: 据说,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
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自 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
潘岳十二岁时与杨氏订婚,结婚之后,夫妻两人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杨氏于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当时不到五十岁。
潘岳 夫妇感情很好,杨氏去世后,潘岳除过《悼亡诗》三首外,还有《杨氏七哀诗》等。
潘岳所做《悼亡诗》一共三首,分别作于杨氏去世的下一年的春天、秋天和冬天。
其二首分别为:其二皎皎窗中月。
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
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
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
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
朗月何胧胧。
展转盻枕席。
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
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
髣髴覩尔容。
抚衿长叹息。
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
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
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
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
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
长戚自令鄙。
其三曜灵运天机。
四节代迁逝。
凄凄朝露凝。
烈烈夕风厉。
奈何悼淑俪。
仪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
谁知已卒岁。
改服从朝政。
哀心寄私制。
茵帱张故房。
朔望临尔祭。
尔祭讵几时。
朔望忽复尽。
衾裳一毁撤。
千载不复引。
亹亹朞月周。
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
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
望坟思纡轸。
徘徊墟墓间。
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
徙倚步踟蹰。
落叶委埏侧。
枯荄带坟隅。
孤魂独茕茕。
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
挥涕强就车。
谁谓帝宫远。
路极悲有余。
悼亡诗——沈约·南朝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作者】: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
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
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仕至尚 书令,卒谥隐。
政治上主张严格区分士族与庶族,维护封建门阀制度。
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 永明体”。
所创“ 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
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
所著有 《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
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背景】: 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
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
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 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
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 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沈腰’之说。
《梁书·沉约传》载:沉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均典指沈约。
离思·其四——元稹·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
八岁丧父,少年贫贱.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
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
元和初,应制策第一。
除左拾 遗,历察御史。
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
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
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
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
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
古人追悼亡妻的诗词!
展开全部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葛 生—— 诗经·唐风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 衣 ——诗经·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陨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译文】: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潘岳所做《悼亡诗》一共三首一荏苒冬春谢。
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
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
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
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
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
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
遗挂犹在壁。
怅怳如或存。
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
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
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隟来。
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
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
庄缶犹可击。
二皎皎窗中月。
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
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
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
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
朗月何胧胧。
展转盻枕席。
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
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
髣髴覩尔容。
抚衿长叹息。
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
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
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
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
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
长戚自令鄙。
三曜灵运天机。
四节代迁逝。
凄凄朝露凝。
烈烈夕风厉。
奈何悼淑俪。
仪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
谁知已卒岁。
改服从朝政。
哀心寄私制。
茵帱张故房。
朔望临尔祭。
尔祭讵几时。
朔望忽复尽。
衾裳一毁撤。
千载不复引。
亹亹朞月周。
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
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
望坟思纡轸。
徘徊墟墓间。
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
徙倚步踟蹰。
落叶委埏侧。
枯荄带坟隅。
孤魂独茕茕。
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
挥涕强就车。
谁谓帝宫远。
路极悲有余。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悼亡诗——沈约·南朝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背景】: 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
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
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 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
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
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 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沈腰’之说。
《梁书·沉约传》载:沉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均典指沈约。
第五首——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其四——元稹·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背景】: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
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 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
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 到其他的水,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他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 治学,一半是...
陆游诗作《沈园二首》两首诗同为悼念亡妻,但却又有所不同,请分析...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展开全部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人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
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
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
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
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
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
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
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
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
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
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
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第二首诗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
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销”即指唐氏之死。
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
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
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
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
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
“泫然”二字,饱含多少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这两首诗与陆游慷慨激昂的诗篇风格迥异。
感情性质既别,艺术表现自然不同。
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表达思念女子的诗句
展开全部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
求一首怀念故人的词~
展开全部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有什么丧妻的诗句吗?
展开全部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悼亡之作为数众多,颇具特色,引人注目。
起初,悼亡是个宽泛的概念,既可用于悼念作者的亡妻,又可用于悼念其已故的朋友熟人。
自从西晋诗人潘岳写了三首悼念亡妻的《悼亡诗》之后,悼亡便成了悼念作者亡妻的专用词、狭义的概念。
这里漫谈的正是那些悼念亡妻的诗作。
? http://www.artx.cn/诗是感情的产物,“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①;诗以真情实感打动人的心灵,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
纵观历代悼亡诗词,可以说,每一首都是作者“感于事”(其妻与世长辞)、“动于情”(哀悼之情生)而情注笔端写就的,因而,每一首都是从作者肺腑里流出来的悲歌,一字一泪,真切感人。
无论是潘岳的三首《悼亡诗》,还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一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李商隐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抑或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悼亡》(三首),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组诗《悼亡》,清代诗人王夫之的《悼亡四首》等,莫不如此。
当然,不同的悼亡诗词抒写哀悼之情是同中有异、异曲同工的。
在历代悼亡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是作者以追忆亡妻昔日的言谈举止或者再现亡妻过去的生活环境、所用物具等来抒写其物是人非之悲。
潘岳的三首《悼亡诗》系诗人为悼念亡妻杨氏所作。
诗人在第一首诗中写到他为亡妻杨氏送葬返家之后的感触:“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怳如或存,周遑仲惊惕。
”亡妻生前的生活环境依旧,那庐舍,那室内的帷幕、屏风、翰墨的余迹,以及室外檐头冰柱的水滴,历历在目,只是物是人非。
这怎能不使诗人悲上心头?诗人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将思念亡妻之情抒写得真切感人。
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也是以追忆亡妻死前生活抒写悼念之情的佳作。
这组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摄取了妻子生前的一组特写镜头:“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因家贫,妻子翻箱倒柜为诗人寻找衣裳,拔下头上所戴的金钗让诗人拿去沽酒解瘾,以野蔬、豆叶充当粮食,以槐树叶作生火之柴。
寥寥数语,便使诗人那贤惠、耐苦、能干的妻子的形象立于纸上,栩栩如生,而诗人失去受妻的悲痛之情也渗透其中,令人叹惋不已。
http://218.94.6.203/courses/%D7%A8%C9%FD%B1%BE/%B9%AB%B9%B2%BB%F9%B4%A1%BF%CE%B3%CC/%B4%F3%D1%A7%D3%EF%CE%C4/webcourse/dzjc/tang_wudai/tangsongsanwen/diaowangshizhongshu(1).htm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