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132首
目 录
1 儿歌·应舞狮
2 五古·吟天井
3 五古·咏指甲花
4 杂言诗·耕田乐
5 七绝·咏蛙
6 七绝·赠父诗
7 五言诗·登高泛海
8 五言诗·江畔
9 四言诗·《明耻篇》题志
10 五古·挽易昌陶
11 杂言诗·游泳启事
12 五律·朱张渡
13 七古·自信人生
14 七绝·赠刘翰林
15 杂言诗·意志之锻炼
16 五言诗·云封桥锁
17 七律·骤雨东风
18 杂言诗·河出潼关
19 四言韵语·奋斗
20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21 归国谣
22 七绝·过魏都
23 五言诗·苍山辞祖国
24 祭文·祭母文
25 新体诗·颂赵女士的人格
26 虞美人·枕上
27 贺新郎·别友
28 沁园春·长沙
29 菩萨蛮·黄鹤楼
30 西江月·秋收起义
31 西江月·井冈山
32 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
33 清平乐·蒋桂战争
34 采桑子·重阳
35 如梦令·元旦
36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37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38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39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40 六言诗·苏维埃政府布告
41 菩萨蛮·大柏地
42 清平乐·会昌
43 十六字令·三首
44 歌谣诗·洛甫摔跤
45 忆秦娥·娄山关
46 七律·长征
47 念奴娇·昆仑
48 清平乐·六盘山
49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50 四言诗·懦夫奋臂
51 沁园春·雪
52 临江仙·赠丁玲
53 祭黄帝陵
54 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55 四言诗·改江淹
56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57 五言韵语·军队向前进
58 五律·张冠军道中
59 五律·喜闻捷报
60 七律·忆重庆谈判
61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2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3 赞“密使1号”
64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65 浣溪沙·和柳先生
66 浪淘沙·北戴河
67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68 七绝·五云山
69 水调歌头·游泳
70 蝶恋花·答李淑一
71 七绝·观潮
72 五言韵语·两个泥菩萨
73 七绝·刘蕡
74 七绝·改梅白《夜登重庆枇杷山》
75 七律二首·送瘟神
76 四言韵语·养生十六字诀
77 七绝·有感 仿陆放翁《示儿》诗
78 七律·到韶山
79 七律·登庐山
80 五律·看山
81 七绝·到钱塘
82 七言诗·赫鲁晓夫访美
83 七律·读报
84 七律·读报有感
85 七律·读报有感
86 七律·改鲁迅诗
87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88 七律·答友人
89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90 七绝·屈原
91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92 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93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94 卜算子·咏梅
95 七律·冬云
96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97 杂言诗·八连颂
98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99 贺新郎·读史
100 七绝·贾谊
101 七绝·咏贾谊
102 十六字令·八首
103 减字木兰花·经长沙忆往
104 满江红·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
105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06 念奴娇·井冈山
107 五律·西行
108 念奴娇·鸟儿问答
109 七律·洪都
110 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
111 七律·有所思
112 杂言诗·盛名之下
113 七绝·炮打司令部
114 七律·将革命进行到底
115 如梦令·韶山冲
116 清平乐·警觉苏修
117 念奴娇·长征
118 清平乐·视察
119 念奴娇·有感观菊
120 七绝·读《红楼梦》
121 七绝·改杜甫《咏怀古迹》
122 四言诗·赠尼克松
123 七绝·林彪事件
124 七言诗·续乔冠华诗
125 五言韵语·郭老从韩退
126 五言韵语·大事不讨论
127 七言诗·续李白《梁甫吟》
128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129 诉衷情
130 贺新郎·改张元千词悼董必武
131 忆秦娥·悼念周恩来同志
132 四言诗·春日游花园小吟
=============
一共132首
毛主席诗词我感觉毛主席有一首诗词,里面有一句是:32年过去弹指一...
这是毛主席在重上井冈山是所做的一首词, 词牌名是《水调歌头》。
全词是: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有一套毛泽东诗词艺术鉴赏共六张画尺寸大概为780*530,
【小题1】夕阳 落花 归燕【小题2】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小题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词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时的情形来分析即可。
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惜春伤感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文融的表现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内容浅显易懂,易于概括。
做答时既要理解诗句的大意,又要回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本题找出“夕阳 、落花、 归燕”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是触发情感的直接原因,“小园香径独徘徊”是内心情感在行动上的表现,“独”是“孤独”的意思,从这个词不难看出作者因伤春而产生的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
【小题3】试题分析:从修辞上,此句主要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从内容上看,此句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伤春之情,更借此抒写了青春易逝的感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赏析的能力。
点评:诗句的赏析角度和现代文语句的赏析角度一致,有修辞的首选修辞的角度,还可以从内容、手法、情感、哲理等角度加以赏析。
毛泽东的诗词,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粉碎国民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9月,红军北上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最后他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
”接着便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此诗最早发表于北平东方快报印厂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由青年学生王福时担任总编辑,是根据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有关报道翻译汇编的。
斯诺为此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的《长征》诗。
后经作者亲自审定,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一月号。
这首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诗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
这首诗的手书现在所见有7件之多。
1936年,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第一次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赠送给外国人,后来又曾书赠给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赠给江西农垦文工团演员邢韵声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所有这些书作,最值得称道的是书赠给李银桥的一件手迹,书写于1964年4月20日,即李银桥即将离开毛泽东调往天津工作之时。
后来,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曾借去看,1966年“文革”爆发,林铁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所见是当时林铁推荐发表在一张省报上的照片。
“这件手书为竖写横幅,行草字体,取大草气势。
有标点、作者署名、书写时间,形式比较完整。
通篇加标点符号,与文字浑然一体,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结字欹侧程度比从前减少,仍带有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
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体’书风成熟后的杰出的代表作。
”(季世昌、费枝美《书法家毛泽东》)。
“你看这幅《长征》诗,信笔书来,大小由之,错错落落,字距既小,行距又密,整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打成一片,但密中见疏,能留出不少‘活眼’似的空白,因此并不密得透不过气来,却给人们神完气足的感觉。
作品用笔有方有圆,中锋又兼用侧锋,有时点画峻拔刚断,有时线条流畅俊逸。
这些,都是心手交应的结果,所谓意兴所致,记录了他当时书写时的心态,也表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的造诣。
就门道来说,这幅作品坚挺处似欧阳询而不生硬,豪迈处似张旭而不枯涩,开张处似怀素而不疲细,遒劲处似二王而不妩媚。
这说明毛泽东的书法,既转益多师又不拘古法,继承中有所创新。
”(沈鸿根《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值得一提的,李银桥获得毛泽东赠送的这件手书后,回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了一个“索”字,第二天又请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
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得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还即兴写过一首诗。
而沈鸿根在《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却认为:“在传统的书法中,书法作品是不写标点符号的,而这幅作品却用了标点,这也是一种创举吧……那个‘索’是漏书,而后补上去的,所以写得特别小,这也是一种临时救急之法。
因此,我想,这幅作品如果不用标点符号,如果不漏‘索’字,也许气派更大,章法也更完美。
” 还有一点,我们平时所见的《长征》诗手迹,是被改动了的,包括文7邮票。
原作是“金沙浪拍”,而后改为了“金沙水拍”。
细心的读者兴许会发现,这个“水”字系同一幅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的。
毛主席的诗词怎么样?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