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长征手书我需要毛主席诗词长征手迹
展开全部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字,既充满基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书家毛泽东》,展开对毛泽东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毛泽东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毛泽东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
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毛泽东与书法艺术》 转自新华网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
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
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
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
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
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
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
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
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
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
”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
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
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
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
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
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
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
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
毛主席诗词有哪些
毛主席诗词有:·七绝·咏蛙(1906年秋)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五言排律·(残篇)(1910年秋) ·五古·挽易昌陶(1915年5月) ·五 律(1915年5月) ·杂言诗·游泳启事(1915年夏) ·七古·(残句)(1916年冬) ·四言诗·奋斗(1917年至1918年) ·七 绝(1917年) ·五言诗·(残句)(1917年夏) ·归国谣(1918年春)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4月) ·五言诗·(残句)(1919年) ·祭文·祭母文(1919年) ·虞美人·枕上(1921年) ·贺新郎·别友(1923年)(图) ·沁园春·长沙(1925年)(图)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5年)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图) ·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1928年秋)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图)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图)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图)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图)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1930年7月)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图)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图)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图)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图)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图)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图)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图)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 ·四言诗(1935年10月) ·沁园春·雪(1936年2月)(图)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1936年12月)(图) ·四言诗·祭黄帝陵(1936年12月)(图) ·四言诗·妇女解放(1939年6月1日)(图) ·四言诗(1939年6月1日) ·五律·海鸥将军千古(1939年7月) ·七律·忆重庆谈判(1942年秋)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 ·五言韵语(1945年10月) ·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 ·五律·张冠道中(1947年)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图)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图)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1月)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图) ·七绝·咏贾谊(1954年)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图)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图) ·五律·看山(1955年)??(图) ·七绝·莫干山(1955年)(图) ·七绝·五云山(1955年)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图)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图) ·七绝·观潮(1957年9月)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图) ·七 绝·有感(1958年2月21日) ·七绝·刘蕡(1958年)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图) ·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图) ·七言诗·赫鲁晓夫访美(1959年10月) ·七律·读报有感(1959年12月) ·七律·读报(1959年12月) ·七律·改鲁迅诗(1959年12月) ·七律·读报有感(1960年6月13日)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图)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图)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图)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七绝·屈原(1961年秋)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9月) ·卜算子·咏梅(1962年12月)(图) ·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图)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图) ·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 ·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图) ·七绝·贾谊(1964年) ·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图)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五律·西行(1965年7月) ·七律·洪都(1965年) ·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图) ·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1965年12月) ·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 ·七 绝(1971年9月以后) ·七 绝(1971年9月以后) ·四言诗·赠尼克松(1972年) ·五言韵语(1973年5月) ·五言韵语(1973年7月) ·七言诗·续李白咏“高阳酒徒”(1973年7月)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 ·诉衷情(1974年) ·贺新郎·改张元千词悼董必武(1975年4月) ·四言诗·春日游花园小吟(1976年春)
毛主席诗词我感觉毛主席有一首诗词,里面有一句是:32年过去弹指一...
这是毛主席在重上井冈山是所做的一首词, 词牌名是《水调歌头》。
全词是: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会书法吗?
展开全部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12/12/content_1228493.htm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C3%AB%D4%F3%B6%AB%CA%E9%B7%A8 看看就知道了:独领风骚----毛泽东书法欣赏 〔作者:何满宗 毛泽东:二十世纪杰出书家 公元1999年6月,《中国书法》、《书法导报》联合发起了关于举办“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的评选活动。
他们推荐了二十世纪已故的50名著名书法家,通过读者投票和专家评审,于当年12月份揭晓,评选出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家: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李叔同。
这十位卓有成就的书家,是二十世纪中国书坛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书坛的缩影。
在这十大杰出书家中,湖南人就有两位:毛泽东和齐白石。
毛泽东书法文化观----民族性 书法,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我国书法艺术始于文字初创的甲骨文,继而篆书、隶书,然后又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中兴于晋唐。
晋书,堪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列而光耀中华。
晋书代表人物是“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晋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在我国书法史上,历代都有层出不穷的大书家,唐代有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宋代有苏轼、米芾;元代有赵孟;明代有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张瑞图;清代有王铎、郑板桥、何绍基等等。
古往今来,书法最能体现中国文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风貌,在文化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会地位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所以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艺术门类。
毛泽东一生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透彻了解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一生读了不少书。
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无书不读。
他在给好友肖子升的信中开列了古代经、史、子、集当中的77种著作,他说“苟有志于学,此实为必不可缺。
”毛泽东尤其爱读历史书籍,特别喜爱《资治通鉴》,到晚年还保持这个习惯。
一部二十四史,毛泽东断断续续地读了二十五六年,其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让人景仰。
毛泽东早在井冈山从事革命斗争时,就宣称: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的四大家族。
通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一代共产人,打败了国民,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的预言实现了,这是毛泽东的文化自信。
毛泽东与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平常人一样,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
然而他与平常人不一样的是,他以超凡的智慧反过来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乃至更久远的文化。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觉的反映。
这种自觉,又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选择基础之上的。
中国传统文化,门类繁多。
单就绘画与书法这两门视觉艺术来说,毛泽东选择了书法艺术。
而在书法诸多的字体中,又在草书上独领风骚。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之树,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
毛泽东书法艺术观----独创性 总体而论,毛泽东书法有两大明显的特点: 第一,师法传统,取法乎上。
晋唐是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行书、楷书、草书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分析毛泽东的书体,大致是由楷而行,由行到草的书法学习和创作历程。
历史上有三位书法家对毛泽东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位是楷书大家欧阳询。
欧阳询是长沙人,初唐时期的书家,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而闻名于世,其风格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强,险强中出奇制胜。
其楷书,被后人称为“欧体”。
毛泽东早年的墨迹,如《还书便条》、《讲堂录》、《离骚经》、《商鞅徙木立信论》等,有楷有行,行楷相间,与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和行书《张翰思鲈帖》的用笔结体都有一脉相承的痕迹。
第二位是书圣王羲之。
毛泽东在研读王羲之的行书上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有则小故事可以窥见毛泽东十分喜爱王羲之。
抗战时期,有位青年作家在战场的废墟中拾得《三希堂法帖》二卷,到延安后,赠给了毛泽东。
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能获得《三希堂》名帖,毛泽东的确如获至宝。
《三希堂法帖》,是清乾隆皇帝得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伯远帖》三种珍贵墨迹,将其收藏处称为“三希堂”。
于是乾隆皇帝将这三种法帖以及皇宫内收藏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汇编刻石,编印成《三希堂法帖》,有32卷之巨。
自此以后,毛泽东总是将《三希堂法帖》带在身边,连两次出国访问也不例外。
第三位是怀素和尚。
怀素是唐朝的草书大家,他穷毕生之精力钻研草书,使狂草在他的笔下放出艺术的光彩,在草书上卓有成就,留传于世的名作有《自叙帖》。
怀素是个富有基情的僧人,在书法创作中更是基情飞扬。
“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他赋予线条以生命,将创作作为生命的唯一,怀素的狂草后来融入了毛泽东的笔端。
自1955年开始,毛泽东指示工作人员广置碑帖。
二十年间,在毛泽东身边所存书法拓本和各种字帖,有600多种。
经毛泽东过目的就有近400种。
毛泽东一生饱览诗书,他深深地知道在任何...
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
展开全部诗词名: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体裁: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 对词语的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体裁:七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诗词
你喜欢那首就那首。
--[推荐]毛主席诗词(全集)毛泽东诗词全集七古 咏蛙一九一零年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五古 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六月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一九一八年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四言诗 祭母文一九一九年十月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虞美人 赠杨开慧一九二零年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贺新郎 赠杨开慧一九二三年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菩萨蛮 黄鹤楼一九二七年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西江月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 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作者: 221.196.209.* 2005-8-9 00:11 回复此发言--------------------------------------------------------------------------------4 毛主席诗词(全集)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七律 仿陆放翁诗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人类今闻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餮蚊日 公祭无忘告马翁七律 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 登庐山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五律 三上北高峰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七绝 莫干山一九五九年十一月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一九六一年二月飒爽英姿五尺 曙光初照练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七律 答友人一九六一年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
展开全部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fèn)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拓展内容: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①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兴之所至,吟诵成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
在重庆的43天中,毛泽东除主持谈判外,还同社会各界朋友进行广泛接触。
柳亚子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结识的老朋友。
8月30日,毛泽东在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沈钧儒等人。
席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9月2日,《新华日报》以《赠毛润之老友》为题,发表了这首诗。
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又看望柳亚子。
在柳的寓所,柳亚子请毛泽东校正他准备收入《民国诗选》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并向毛泽东索诗。
10月7日,毛泽东将《沁园春·雪》题赠柳亚子,并致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得到毛泽东题赠的《沁园春雪》后,柳亚子很快作出了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10月下旬,柳亚子将毛泽东的赠词和自己的和词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柳诗尹(瘦石)画联展”上展出,并将两词送交《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
大概是发表毛泽东的词作需经本人同意的缘故,《新华日报》于11月11日单独刊出了柳亚子的和词。
但由于此前《沁园春·雪》已在诗画展上出现,在一定范围内已开始流传,因此,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便根据传抄稿把《沁园春·雪》以《毛词·沁园春》为题刊出。
28日,重庆《大公报》又将毛泽东的赠词和柳亚子的和词一并发表。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的轰动。
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
柳亚子甚至将它称为“千古绝唱”,谓“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此前,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毛泽东不惜冒险亲赴重庆谈判,他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社会各界,为人们所广泛称道。
一阕《沁园春·雪》,又充分地展示了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盖世的才华,进一步地征服了人心,使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身上,更多地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毛泽东选集的内容也是用毛笔毛体正楷字竖式所写成的谁有?此书原在...
既然你要短的,那就来几首,你看着选(他的诗词名篇都有点长)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主席16岁时写的,霸气侧漏啊赠彭大将军(好像是这个名字)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写给彭德怀的,我个人很喜欢他,所以很喜欢这首诗蝶恋花 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主席写的最好的爱情词 悼亡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秋风扫落叶,绝不姑息反动派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出名的词,艺术成就很高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和沁园春 雪 是姐妹篇,也是霸气侧漏,豪放而又沧桑就这些吧,你只要两首,就写这么多,还想要就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