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给女性的诗只有六首,没有关于贺子珍的诗。
毛泽东写给女性的六首诗词
天纵诗才的毛泽东一生当中写过大量的浪漫主义诗篇,其中有六首诗词是写给女性的。
第一首是《虞美人·枕上》,是1921年写给夫人杨开慧的。杨开慧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在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30年11月被国民反动派杀害。1921年夏,毛泽东告别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与何叔衡悄然登船,东下上海,去参加中国共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途中,夜间无法入睡,思念远方的爱人,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二首是《贺新郎·别友》,写于1923年,也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1923年冬,在三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受委派,离长沙赴沪转穗,去参加国民一大。辞别夫人兼战友杨开慧时,他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三首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是1936年12月写给女作家丁玲的。曾与杨开慧在岳云中学是同学的丁玲,1936年11月辗转到达陕西保安(当时中心所在地)。那时,红军经过长征,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缺乏人才,尤其缺乏知识分子。国统区著名女作家丁玲此时到来,便成为一件重要事情。中央宣传部在一孔窑洞里召开了欢迎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都出席了。丁玲感到意外,更感到温暖,后来她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毛泽东说,你是从国统区来到苏区的第一个作家,现在这里的条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来了好,可以把苏区的文化工作开展起来。你在上海领导过左联工作,多想些办法,多发挥一点作用。丁玲建议:先要成立组织,比如文艺俱乐部之类,把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开展活动。
11月22日,在保安,我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开始叫“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毛泽东建议改为“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问丁玲,还想做什么?丁玲说:“我想当红军,上前线去,看看打仗。”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还来得及,还赶得上最后一个仗。明天有队伍上前线去,你就跟着杨尚昆主任他们走吧!”就这样,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了前线。
这一年的年底,丁玲收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就是毛泽东的《临江仙》词,用军队电报拍发给前方的丁玲。词中表达了对于丁玲的高度赞许。词曰: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刘继兴考证,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现代作家的只此一首。1937年初,丁玲来到延安,又当面请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写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抗日战争开始后,丁玲为防丢失,于1939年初夏把毛主席的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胡风虽然历尽沧桑,几度风雨飘摇,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1982年,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后,终于将它归还给了丁玲。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新观察》1980年第七期。
第四首是《蝶恋花·答李淑一》,是1957年5月11日写给李淑一的。李淑一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丈夫柳直荀(曾任鄂西特委书记)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惊梦》。毛泽东五月十一日回信,并赋此词。词曰: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的“杨柳”指的是杨开慧和柳直荀。毛泽东在此词中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为国赴死的先烈,与李淑一共同缅怀了自己的革命伴侣。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第五首是《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1961年2月写给已参加民兵的女机要员小李的。
1960年的一天,毛泽东的女机要员小李送文件到菊香书屋。这时,正站在窗前沉思的毛泽东忽然问她:“小李,你参加民兵了吗?”“参加啦。”小李回答。“你为什么要参加民兵?”毛泽东又问。“这……”小李想了想答:“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
六十年代初,我与国际上一些政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怎样对待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在怎样对待民兵组织的建设上,我与苏共就存在着不同看法。苏共领导人认为,在现代化武器面前,“常规部队无足轻重,民兵只不过是一堆肉”。与此相反,毛泽东则以为,在帝国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在现代化武器面前,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
女机要员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参加过民兵,从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训练余暇时拍的照片给毛泽东看。照片上,小李剪着短发,白衬衣束进蓝色长裤里,右手扶着步,昂首站在一棵树旁,背景是明净的蓝天和远山。“好英武的模样哟!”毛泽东称赞道。
一会儿,毛泽东把手里的烟灰弹了一弹,对小李说:“给我拿支笔来。”他接过铅笔,顺手拿过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便在书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放下笔,笑着对小李说:“小鬼,我把这首诗送给你,好不好?”小李又惊又喜:“主席,您太夸奖我了,我哪配得上……”“哎,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说完,爽朗地笑起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第六首是《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写给夫人江青的。毛泽东所写的“李进”,是江青1951年底去湖北武汉附近深入土改时用的化名。那张照片则是江青1959年上庐山时拍摄的。诗曰: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0世纪60年代初是中国复杂而严峻的年代。国际上,中苏两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苏联单方面撤走全部专家,撕毁了几百个协议和合同,并挑起中苏边境纠纷。而在国内,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东南沿海一带面对着所谓“新月形包围圈”,西部北部边境也存在安全威胁。在严峻形势下,作为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镇定自若、信心百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诗句,与其说毛泽东是触景生情,倒不如说他是借景抒情,把自己在特定历史年代的情怀,寄寓在题照诗中。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参考资料:http://lafzwb.blog.sohu.com/95231784.html
小学三年级宋代诗词日记
《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陆游词作鉴赏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
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
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
(《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
”)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
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
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
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
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
“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
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
”“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
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孤梦”点明。
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
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
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
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
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
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
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
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
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
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
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
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
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
《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
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
”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进究些。
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
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小学三年级赞美老师的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目录 1 江南——汉乐府 2咏鹅——唐-骆宾王 3敕勒歌——北朝民歌(斛律金) 4风——唐-李峤 5咏柳——唐-贺知章 6凉州词——唐-王之涣 7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8春晓——唐-孟浩然 9凉州词——唐-王翰 10出塞——唐-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2鹿柴——唐-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15静夜思——唐-李白 16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18赠汪伦——唐-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0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21望天门山——唐-李白 22别董大——唐-高适 23绝句——唐-杜甫 24春夜喜雨——唐-杜甫 25绝句——唐-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27游子吟——唐-孟郊 28江雪——唐-柳宗元 29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30枫桥夜泊——唐-张继 31渔歌子——唐-张志和 32塞下曲——唐-卢纶 33望洞庭——唐-刘禹锡 34浪淘沙(其六)——唐-刘禹锡 35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36池上——唐-白居易 37忆江南——唐-白居易 38悯农(其一)——唐-李绅 39悯农(其二)——唐-李绅 40山行——唐-杜牧 41清明——唐-杜牧 42江南春——唐-杜牧 43乐游原——唐-李商隐 44蜂——唐-罗隐 4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46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47元日——宋-王安石 48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53题西林壁——宋-苏轼 54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55示儿——南宋-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南宋-范成大 58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南宋-范成大 59小池——南宋-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61春日——宋-朱熹 62题临安邸——宋-林升 63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64乡村四月——宋-翁卷 65墨梅——元-王冕 66石灰吟——明-于谦 67村居——清-高鼎 68竹石——清-郑燮 69所见——清-袁枚 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第二百二十首——清-龚自珍 内容 1【年代】:汉 【作品】:江南 【作者】:汉乐府 【内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年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民歌 【作品】:敕勒歌 【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年代】:唐 【作者】:骆宾王 【作品】:咏鹅 【内容】: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4【年代】:唐 【作者】:李峤 【作品】:风 【内容】: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5【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作品】:咏柳 【内容】: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6【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作品】:凉州词 【内容】: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年代】:唐 【作者】:王之涣 【作品】:登鹳雀楼 【内容】: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作品】:春晓 【内容】: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9【年代】:唐 【作者】:王翰 【作品】:凉州词 【内容】: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作品】:出塞 【内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1【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作品】:芙蓉楼送辛渐 【内容】: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鹿柴 【内容】: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3【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4【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内容】: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5【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静夜思 【内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6【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古朗月行 【内容】: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17【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望庐山瀑布 【内容】: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8【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赠汪伦 【内容】: 李白乘舟将欲行...
小学三年级暑假走作业诗词雅苑王昌龄得诗
1.著名作品:【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
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3.补充:王昌龄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小学三年级背诵古诗 没能送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创作背景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
时任秘书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
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
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
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诗词注释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白话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文学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
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
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
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二是刚柔相济。
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
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
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名家评价恒仁:“‘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杨诚斋《晚(按:应为‘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诗。
亦犹东坡《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之意。
坊刻《千家诗》误以为东坡作。
二如亭《群芳谱》亦沿其谬。
《广群芳谱》亦未改正。
又按《月令辑要》亦载此首,题曰:‘苏轼湖上诗。
’”(《月山诗话》)倪其心、许逸民:“写西湖盛夏景色,一意只写莲荷。
……浓笔重抹,碧荷满纸,红蕖生辉……觉尺幅之间,气象万千,有吞吐万里之势。
”(《宋人绝句选》)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吉水(今属江西)人。
政治上杨万里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一生作诗二万余首。
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
有《诚斋集》。
小学三年级爱国诗词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配乐——妙音鸟 神思者)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笑眯眯?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大海睡了》 (配乐——星星小夜曲)风儿不闹了, 浪儿不笑了, 深夜里 大海睡觉了。
她抱着明月, 她背着星星, 那轻轻的潮声啊, 是她睡熟的鼾声。
海上的风 海上的风是花神, 她一来, 就绽开万朵浪花…… 海上的风是琴师, 她一来, 就奏出万种歌声……
求一篇三年级小学生诗歌朗诵的诗歌,适合三年级小学生的,有的...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