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毛主席在第5次反围剿中作过什么诗

magongzi 坐标: 162774 目录:/mao/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第五次反“围剿”是怎样的情况?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博古,李德。

1933年9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

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50万人。

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

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

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

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

1934年1月,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

这次会议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

“左”倾冒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

4月中旬,国民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

“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

经过18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

7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

10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

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0月中旬,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

这便是长征的开始。

毛主席在第5次反围剿中作过什么诗?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是怎么一回事

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蒋介石在对中央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失败后,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内战政策,经过半年多的准备,调集100万大军和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向我各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根据地的兵力达50万人。

蒋介石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政治上进一步加强法西斯统治,经济上实行封锁,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保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中央根据地的目的。

在此期间,由于中心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红1方面军实行分离作战,一部分组成中央军,在抚河流域积极活动,牵制敌人,一部分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实行所谓“两个拳头打人”,丧失了进行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

1933年9月25日,敌人以北路军的3个师,由南城、硝石向黎川发动进攻,开始了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博古和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等推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

他们震惊于黎川一城之失,立即命令东方军撤围将乐、顺昌,北上就敌,恢复黎川,在洵口打了一个胜仗后,接着去进攻有敌重兵扼守的硝石、资溪桥,潭头市、浒湾、八角等据点,使红军连遭失利。

在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遭受挫折后,他们又畏敌如虎,实行处处设防、节节抵御的军事保守主义方针,大量构筑防御工事,规定红军的基本任务是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迟滞敌人的进攻。

“福建事变”时,不是乘机将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把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迫使敌军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敌人的“围剿”,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而是将红军主力西调永丰地区,去进攻敌人的堡垒线。

蒋介石在武力解决“福建事变”之后,将进入福建的部队组成东路军,以蒋鼎文为总司令,进一步完成了对中央根据地的进攻,红军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建宁等地被敌占领。

1934年7月上旬,敌人从6个方向,依托堡垒向中央根据地中心区发动进攻。

他们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给敌人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结果不仅未能制敌,反而为敌所制。

10月初,敌人相继进抵兴国、古龙冈、宁都、石城、长汀、会昌一线,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在内线打破敌人的“围剿”已无可能。

这时,红军经过适当休整,转到外线无堡垒地区寻求战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争取粉碎敌人的“围剿”,是必要的。

他们在军事保守主义遭到破产后,已被敌人所吓倒,没有向广大无堡垒地区改取战略进攻,以打破敌人“围剿”的勇气。

他们虽然对红军的战略转移作了一定的准备,但考虑的只是如何摆脱敌人的“围剿”,于10月21日发起突围战役,在逃跑主义的指导下,开始了搬家式的转移,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

第一,“左”倾是反“围剿”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在革命形势和的任务问题上,他们在全国革命形势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的时候,却过分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

第三,在革命发展道路问题上,他们轻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把红军说成是“农民出身的泥腿子”。

第四,在组织上,王明等实行宗派主义、惩办主义和内斗争中的过火政策。

第五,在军事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开始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动进攻敌人的巩固阵地,结果吃了败仗。

扩展资料 战争评价 此战,持续1年之久,是我军战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其根本原因是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军大量杀伤。

但由于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不过李德回忆说在国民采取逐步结营稳扎稳打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游击战,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五次反围剿...

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就长征?

张海祥的《中国纪事》中认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并没有战败,只是被蒋介石的堡垒挤出了根据地而已!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著名的长征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

”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了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拮据、抗日反蒋运动日益兴起、国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华利益不同与蒋的冲突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然而,“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这样的有利局面。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的进攻”,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

徐占权认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反对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博古、李德等人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照搬外国经验,反对人民战争,主张纯粹依靠主力兵团的所谓“正规”战争。

黎川战斗中,红军防守兵力薄弱,毛泽东认为应放弃黎川、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但“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要部队死守黎川、不能丧失苏区的一寸土地,命令红军主力在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连续寻战近两个月,结果不但未能收复黎川,反而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 第二,反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主张实行“左”倾关门主义。

正当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之时,国民第19路军将领联合李济深等国民内反蒋力量,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与国民政府决裂。

“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拒绝了毛泽东向敌人后方进攻的建议,并坚持“福建人民政府”不是革命的而拒绝支援19路军。

他们命令红一方面军主力继续攻打国民军的堡垒阵地,使红军再次陷于困境。

第三,反对运动战,主张实行阵地战。

运动战是红军的特长,但博古、李德等人主张打阵地战,在战斗连连失利时,又由进攻中的军事冒险主义陷入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李德提出的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理论,限制了红军的机动性,使得红军不能积极、主动地调动敌人,而只能守株待兔式地等敌人出碉堡而实行“短促突击”。

在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中,红军毙伤俘敌2000余人,自身却伤亡5000余人,约占参战人数的五分之一。

彭德怀曾批评说:“这种主观主义,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

” 第四,没有适时举行战略转移,而是继续主张同强敌拼消耗。

广昌保卫战失败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虽然讨论过战略转移问题,但由于意见不一致,特别是共产国际模棱两可的表态,致使军委未能果断作出决策,而是继续坚持在内线寻求粉碎敌人的“围剿”。

红军奉命展开分兵作战、全线抵御,结果为敌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第五,仓促举行战略转移,致使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

在中央苏区难以继续支撑红军抗敌的情况下,“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才被迫放弃在苏区内抵御敌人的原计划,决定于1934年10月底或11月初,沿红6军团前进的路线实行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北与红3军和红6军团会合,尔后从外部实行反攻、恢复中央苏区。

然而,在敌人于9月底向苏区中心区发起总攻时,他们既没有胆略利用敌人暂时不敢长驱直入的间隙让红军进行休整和补充,也没有采纳毛泽东让红军主力牵制敌军至湖南的建议,而是被敌人的气势吓倒,仓促决定放弃中央苏区,提前一个月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两个军委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战略转移。

至此,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央红军长征开始。

之后,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2、红6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

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争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反抗国民军队大规模围攻的革命战争。

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的5次反围剿

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采桑子 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菩萨蛮 大柏地一九三三年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沁园春 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卜算子 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人觉得以上几首比较脍炙人口更详细的可以去这个网址再看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674625.html

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前三次反围剿的领导人都是朱毛,主要是毛泽东领导,朱德,周恩来等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毛泽东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主要是周恩来、朱德顶住来自共产国际的压力,与从苏联归来的刘伯承等人一起指挥的;第五次则是以王明、博古领导,李德作为军事顾问指挥的;最终结果是:前四次粉碎了国民的重兵围剿。

第五次输掉了战争,赔上了首都——瑞金,被迫长征...

第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区别

第四次反网剿红军采用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取得了胜利。

而第伍次反围剿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了我我军,实际负责指挥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采用两个拳头出击的方法,阵地战为主,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跟敌军死拼,结果在步步为营、缩小包围圈的的围剿下根据地越打越小,战略消耗越来越大,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开始长征,放弃了中央根据地。

谁有红军五次反围剿的示意图啊?????

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http://www.unitedcn.com/01ZGZZ/images/02JINDAI/eywsqd1cfwj.jpg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http://www.unitedcn.com/01ZGZZ/images/02JINDAI/eywsqd2cfwj.jpg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http://www.unitedcn.com/01ZGZZ/images/02JINDAI/d3cfwj.jpg第四次反围剿:http://www.xinjunshi.com/ziliao/UploadFiles/200412/20041212025245109.jpg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http://www.unitedcn.com/01ZGZZ/images/02JINDAI/d5cfwj.jpg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