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描写芭蕉的诗词

Eileen 坐标: 159643 目录:/miao/

写芭蕉的诗就更多了。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写道:“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煜词曰:“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蒋捷写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李益也说:“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

诗人们往往还将芭蕉和雨联系在一起,如白居易:“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杜牧:“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杨万里更得雨打芭蕉之三昧:“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铿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簌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更休。”

为什么这么多诗人总将芭蕉和雨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因为芭蕉的叶子宽大厚实,听雨打芭蕉,其声清脆浑厚,有一种大气雄阔的感觉。再者,听着声音大小,分辨雨量疏密,有着充分的想象空间。作为主人我每每站在芭蕉叶下只是静静地看、静静地想,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而诗人们只要芭蕉叶子够大,雨点够响,托得住三五十个字的就行了。

"芭蕉"在古诗中代表的意象?(在线等,急)

梧桐、芭蕉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

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动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以上所举自然之物,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人彩。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怀。

“两个黄鹂鸣翠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怀远之意。

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描写芭蕉的诗词

芭蕉在古诗词中象征什么

一、在古诗词中,芭蕉的寓意:常与忧愁、凄苦的心境相连。

芭蕉经常被用以喻指自己的愁思。

二、举例说明:1、【芭蕉不展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不展:不开。

结:结而不开的花蕾。

此写女子不得与情人相会的愁思。

2、【深恩纵似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这里应是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与幽怨之情。

女子以自比,心中对男子的思念有如结子,心有千结,可是却怎么也读不懂男子(芭蕉)的心思。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岁月无情,眼见得时光已催红了樱桃,染绿了芭蕉,更是把韶华人生抛在后头,使人怅惘不已,心头泛起更浓的忧愁。

4、【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可能是雨点打在芭蕉叶上那种凌乱的声音容易惹人幽思、令人烦恼吧。

5、【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 】这两句诗,反其意而用之。

意思是,雨打芭蕉本身没什么忧愁可言,是听的人自己有断肠事,听到雨打芭蕉才会被惹起愁绪啊!也就是“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的意思。

古诗中蝉、草木、长亭、芳草、芭蕉的寓意是什么?

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 悲凉 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草木 以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 陆上的送别之所 。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喻离恨 。

《楚辞 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芭蕉 常常与 孤独忧愁 特别是 离情别绪 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芭蕉为什么表示离愁别绪古诗中芭蕉的意象,多表示离愁

这是一种具体意象. 古典意象往往由于长年累月的积累沉淀,具有一定情境和语码性,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包含在其中,其本身往往是优美的景致。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是因芭蕉一般常与秋雨配对,秋雨绵绵,万物枯萎凋零,寂静无声,只听得雨打芭蕉几点断魂之音,令人凄惨冷寂不已.。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芭蕉"在古诗中代表的意象?(在线等,急)

梧桐、芭蕉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

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动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以上所举自然之物,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人彩。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怀。

“两个黄鹂鸣翠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怀远之意。

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

诗歌鉴赏中芭蕉雨声有怎样的情思

1.作者从自然景物入手,通过视觉,如西风、红叶、黄花、芭蕉和听觉,如雁啼、雨声的描写,细腻而形象地渲染出作者思乡情切.“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因无法回乡而心生焦虑,但焦急之情却无从排遣.此时的芭蕉雨声就越发显得恼人心绪.2.“问我归期未”是词的中心句,悲伤、惆怅的氛围由此展开.词尾以梦结束,

描写芭蕉的诗词有哪些?

李清照[宋]《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李煜[唐]《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蒋捷[南宋]《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李益《逢归信偶寄》[唐]:“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 白居易[唐]《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杜牧[唐]《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 一、芭蕉 [读音]bā jiāo [释义]芭蕉(学名:Musa basjoo Siebold),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琉球群岛,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植株高2.5-4米。

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 厘米。

花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约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厘米,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

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厘米,肉质,内具多数种子。

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毫米。

二、芭蕉的意象意象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像呈现出来,在古代文学中的意象可以分为植物、器物、花草等.其中芭蕉就是我国古代文人最喜欢的植物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芭蕉是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含义,所以就有了芭蕉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将思想情感投射于芭蕉之上,芭蕉意象可以体现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1)“雨打芭蕉处处愁”:这是最常见的,尤其是客居他乡,代表着乡愁 (2)“蕉影处处,凉愁几许”:分为两种,一代表着夏日觅阴凉,二代表着秋日添寒愁 (3)“病身如芭蕉”:指身体孱弱像是秋日的芭蕉 (4)“丹心一片如芭蕉”:多表达对挚友、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何故怨芭蕉》的阅读答案?

《何故怨芭蕉》的阅读答案:有两个典故清代蒋坦《秋灯琐忆》节选: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阴,荫蔽帘□.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然余于此,悟入正复不浅. 相传为宋朝蒋捷夫人所写.蒋捷写了《一剪梅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夫人就在后面写了个《一剪梅.芭蕉》 “何故闲来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竟悔当初未种桃,叶也青葱,花也妖娆.如今对镜理云髫,诉也无言,看也心焦.” 应该是一句劝人不要为往事消沉停滞不前,而要积极面对未来的意思。

一芭蕉在诗词中的寓意:诗词中,芭蕉叶的意象常与忧愁、凄苦的心境相连。

芭蕉叶经常被用以喻指自己的愁思。

在中国画中,许多画家都喜欢画芭蕉叶,这不单单是因为成片的芭蕉叶给人以“绿天如幕”的感觉,同时,芭蕉叶的寓意也是极为深刻的。

二:芭蕉介绍: 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匍匐茎。

假茎绿或黄绿,略被白粉。

植株高2.5—4米。

叶片长圆形,不对称,长2—3 米,宽25—30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 厘米。

花序顶生, 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苞片内约10—16 朵,排成2 列;合生花被片长4—4.5 厘米,具5 (3+2) 齿裂,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

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 厘米,具3—5 棱,近无柄,黄色肉质果实,内具多数种子。

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 毫米。

诗中各种物体的比喻意

明月、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流水、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於死亡的焦虑、懮伤。

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杜鹃、鸿雁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相思。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芭蕉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

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动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以上所举自然之物,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人彩。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怀。

『两个黄鹂鸣翠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怀远之意。

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http://edu.big5.northeast.cn/system/2006/07/03/050452675.shtml 一)折柳赠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柳”者,留也。

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

《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由此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