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戴时芳》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丰山在屋前,后坐龙溪龙。
中有人中龙,固穷气自丰。
溪山千万状,【朝夕】与从容。
浮尘任开阖,本色无淡浓。
我本深村夫,见此更热中。
目睹鹤归云,耳接渔歌风。
徘徊不忍去,乐哉此迎逢。
何当中年留,回顾无宿舂。
《登见山楼》
年代: 宋 作者: 黄庶
太守终南为客王,出入厌倦马与车。
与山【朝夕】欲还往,作楼近在室一隅。
主人去久山寂寞,正值青帝催焦枯。
我拘簿书甚杻械,摆脱步上提酒壶。
郊原犹未见春色,似据水墨长安图。
也知好景天更惜,高峰常是云模糊。
安得风伯持大篲,扫洒百里如屏铺。
显昧万状古诗国,收拾可秃千毫书。
我来愿作风雅户,醉倒坐待明月夫。
去家若有岩下梦,免复夜夜寻归途。
关于怀乡的诗词2首,要带诗人简介,快!!!!!!!!!!!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 )——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五月”三句写梦游。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
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
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
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
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
元和十一年,转国子助教,目疾初愈。
15年后,迁秘书郎。
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
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
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
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
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 2卷,今佚 卷三百八十二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边塞诗人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
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
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
尝与济诗,有怨望语。
宪宗时,召为秘书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俄复用为秘书,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
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
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
关于朝夕相处的同学的诗句
1、《行路难·赠君以丹棘忘忧之草》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赠君以丹棘忘忧之草,青棠合欢之花,马瑙游仙之梦枕,龙综辟寒之宝纱。
天河未翻月未落,夜长如年引春酌。
昔人安在空城郭,今夕不饮何时乐。
2、《忘忧堂》年代: 宋 作者: 文同磴道循城近,垣墙占地幽。
轩窗谁指画,砚席我优游。
不许簿书到,恐为图史羞。
此心元自适,何处欲忘忧。
3、《忘忧花》年代: 唐 作者: 吴融繁红落尽始凄凉,直道忘忧也未忘。
数朵殷红似春在,春愁特此系人肠。
4、《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年代: 宋 作者: 苏轼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5、《鹧鸪天·戏彩堂深翠幕张》年代: 宋 作者: 向子諲戏彩堂深翠幕张。
南锾氐刈魑⒘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