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描写登岳阳楼的诗词

ziyangdaochang 坐标: 165069 目录:/miao/

描写登岳阳楼的诗词

求关于岳阳楼的诗词句!!!!!!!!!!

展开全部 岳阳楼记 开放分类: 文学、古文、名楼、范仲淹、中国文化史 目录 【作者】 【写作背景】 【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文学常识】 【写作特点】 【主旨分析】 段意总结 【主旨分析】 段意总结 【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

幼年丧父,对下层任命的痛苦感受较深。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林晟甫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文化名楼--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始建于公元200年前后,距今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

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其中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

整个楼体结构工艺精巧,造型端庄,其风格可概括为“纯木,四柱,三层,飞檐”。

主楼三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

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

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

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

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

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所建时的形制。

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

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是岳阳楼壮观的景象。

前...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诗人登临岳阳楼看到的景象的诗句是

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抒情虽暗淡落寞,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写景虽只二句.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整个天空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封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却显技巧精湛,杜甫出峡漂泊两湖,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触景感怀之作

《登岳阳楼》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展开全部 dēng yuè yáng lóu登 岳 阳 楼 xī wén dòng tíng shuǐ ,jīn shàng yuè yáng lóu。

昔 闻 洞 庭 水 , 今 上 岳 阳 楼。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qián kūn rì yuè fú。

无 楚 东 南 坼, 乾 坤 日 月 浮。

qīn péng wú yī zì,lǎo bìng yǒu gū zhōu。

亲 朋 无 一 字,老 病 有 孤 舟。

róng mǎ guān shān běi,píng xuān tì sì liú。

戎 马 关 山 北, 凭 轩 涕 泗 流。

...

登岳阳楼描写的景象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

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

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

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

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

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

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

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

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

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中所写登岳阳楼时间是?诗中所写登岳阳楼...

傍晚 帘旌不动夕阳迟 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①选自《陈与义集》。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登岳阳楼》共二首。

②〔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⑤〔徙倚〕徘徊。

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⑦〔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登岳阳楼这首诗歌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

《登岳阳楼》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荆湘,途中路过岳阳楼所写的五律,时间约大历三年(768年),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作品原文《登岳阳楼》 唐 .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一首仅有四十字的即景抒情五言律诗,但包容了宇宙吞吐海内的气势和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真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写诗人对大名鼎鼎的洞庭湖早有所耳闻,今日终得有幸登临岳阳楼、亲眼目睹一见洞庭。

起笔貌似平平,然蕴含着深沉。

果然诗人笔锋陡转、笔力仿佛由谷底突然跃上山峰,随登高远望、眼界豁然,只见水天一色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其中 “ 吴楚东南坼 ” 句写实,说明洞庭东为吴、西为楚,它位于此两地之间。

“ 乾坤日夜浮 ” 采用不凡的夸张手法,描写洞庭湖的水势之大,如同囊括了天地宇宙于其间,日月星辰也出没于湖水之中,这不由让人想起了曹操的《观沧海》。

写出五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波澜壮阔,也衬托诗人胸怀的宽广,但并未带来后面的欢快。

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对统治者集团的日愈腐败深感失望,对处于连年战乱中遭受生灵涂炭的人民寄予了很大的同情,诗人内心充满了失望和痛苦。

诗人此时年老多病,无固定住所,没有亲朋好友的的音讯,笔中透着悲苦与凄凉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一个孤单、无依无靠的老人拖着病弱之躯,蹒跚于满目荒凉之中,长期漂泊在外,老病于孤舟之上。

洞庭湖水的伟岸与诗人的惨淡人生形成了及其鲜明的对比。

诗人晚年悲惨但仍不忘忧国,“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吐番入侵、边疆不宁、京师震动,大将郭子仪囤兵边陲五万人,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在战火中挣扎流离失所,诗人不由得老泪纵横、痛哭流涕。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正是诗人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写照。

杜甫最终贫病交加,病死于一叶孤舟之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