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描写经典重要性的诗词

danshushan 坐标: 166160 目录:/miao/

形容重要性的诗词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 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 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 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曰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 人同喜同乐。

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情景。

后两联写虚,也就是未来。

诗人虽 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人嘉陵江,穿巴峡人长江, 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

又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虚实结合,上阕中风、花、尘、倦梳头等都是实写,只有“欲语” 后引的“泪先流”是虚写。

而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 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

但又担心舴艋“轻舟” 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 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可谓尺水兴波,感人至深。

古代经典诗词进入学校有什么重要意义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唐)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yù ),水澹(dàn)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jiē)。

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jì)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赏析: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

关于科技发展的古代诗句有哪些?说明理由

展开全部 古诗词中的科技观 中华古诗词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活力的,是那些科学与文学完美嫁接的诗句。

固然,文学的艺术,首先是富于形象的语言艺术;然而,再插上富有理趣的科学的翅膀,她就会飞得更高、更远。

“万紫千红总是春”与事物的多元性。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春日》。

它用“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等形象而又富于色彩的语言,阐释了“客观事物多元性”这样一个科学的命题。

客观事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生存的权利。

后来人们又由此演绎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诗句,形象地表明了人们对世界多元性的认可。

青山遮不住”与事物的必然性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的名句,历来为人所赞赏。

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的钱其琛副总理,曾引此句向全世界表白了中国人民坚定的心志,铮铮铁骨,掷地有声。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就像无数的青山,挡不住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一样,这就是事物的必然性。

同类诗句还有,宋?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唐?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类诗句又形象地表明了先哲们对事物发展必然性的清醒的认识。

“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强调实践的第一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的名句,苏轼对诗坛的一大贡献就是“理趣诗”,为科学思维的形象演绎,此句强调了实践的第一性:暖融融的春江水,只有畅游在水面上的鸭子们才能体验到;你若想了解某事物,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去实践,实践出真知,这就是科学。

同样的名句还有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与反思个体认识的局限性 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同样事物的观察,立场、视角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更何况是置身其中?个人的认识视野就更受局限。

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事物,学会换位思考,才能使个体认知接近全面、客观、真实。

雏凤清于老凤声”与新生事物的无限生命力 李商隐盛赞其外甥韩翭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说明后生可畏,新人辈出,新陈代谢,不可抗拒。

新生事物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中崛起、强盛的。

这是“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形象的文学表述,如此经典的表述很多,如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清?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形象的诗句注入了科学的内涵,才更加熠熠生辉、启人心智。

“独树众乃奇”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 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云:“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在这里陶老先生意识到,认知客观事物的差异性非常重要,差异才使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眼球才有冲击力,大众所奇的是“独树”,所欣赏的是“奇文”,这和我们当今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是不谋而合的。

王安石的“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也强调了“红一点”个性的重要性。

客观事物差异性、独特性的魅力,在这些诗句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

“此事古难全”与形象的辩证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为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名句,曾给多少人以宽解、慰藉。

俗云:人不得全,月不得圆;人生就是残缺的维纳斯;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

人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来对待缺陷和挫折,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而苏轼此词句,正是这种心态的最经典的表述。

“只缘身在最高层”与高瞻远瞩的大视角思维 。

王安石《登飞来峰》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次,江泽民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引用了此句,表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眼光。

科学的眼光,需要高瞻远瞩的大视角的宏观思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视线才会有全局性、前瞻性,决策才会有战略性、科学性。

同类诗句,还有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山外青山楼外楼”与认识的无止境俗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探求未知,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

科学认知观告诉我们:真理是不会穷尽的。

古诗词里关于这方面的形象的表述也很多,如杜甫《木皮岭》:“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诗经?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人科学的开放意识与执着的探索精神。

表达“深入联系群众”,“群众工作重要”以及“工作态度很重要”的古...

展开全部 1.《离骚》——(战国)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白马篇》—— (三国)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病起书怀》—— (南宋)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5.《示儿》——(南宋)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清朝)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古诗词句在今天有什么妙用?

看了下面的文章 你就会明白了 享受阅读 温暖人生 从来没有比现在更感觉到阅读对于现在孩子的重要性。

我对阅读的认识而且是与日递增。

每当与其他家长在谈及我的观点的时候我都觉得我热血沸腾的。

也许很少有人能理解我的感受,我渴望用我对阅读的认识来更新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而且我会在仔细斟酌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后把我所想所思贯穿在我的教学管理中去。

关于阅读我面对的第一次思考是我在美国学习的那段日子。

住在SUSAN家的时候我看到周末他们夫妻两个带着儿女去图书馆借书,一家四口每人在去之前都有自己的计划。

借回来不仅有书,还有音像。

回来之后仍然有自己的读书计划,父母,尤其是工作的父亲,在吃晚饭的时候不忘要盘问孩子们的读书进展以及感受。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十岁的男孩在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父亲在询问孩子读书感受的同时也回忆着自己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想法种种。

家中吃饭的时候充满了笑声,是阅读带给不同年代人不同的幸福和享受。

美国的图书馆是非常先进的,虽然我学习的是座小城,可是那座大学的图书馆已经比我们省图书馆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硬件设施都要发达数倍。

计算机就有数百台,可以做网上查询和阅读。

真正的藏书更是被系统管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珍贵的音像资料。

如果有学生证,一切都是免费的。

我没有借阅任何东西,除去时间太短看不完的原因之外我更多的是怕我会嫉妒,会心痛——为什么一样是知识分子,我们面临的确实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呢? 自从做了教导主任主抓教学以来,我关于教育理念的思考在逐年加深。

我很欣慰我是个对待教育很认真的人,我庆幸自己还没有被年龄被现实被虚伪和浮华把我喜欢学习的进取心腐蚀了。

我比从前更有时间和机会学习和思考了。

我用很多的时间来听课,在每次学校大型考试结束后我都会对试卷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对老师的成绩进行综合横纵的衡量。

在每次的衡量和分析过程中,我思考的更多了。

现在初中的语文教学随着教材的年年更新,在开始的时候遭到很多老师的抱怨。

尤其是中考考纲的逐年变化,更是让很多都已经习惯了数十年教一本教材的老教师们困惑了——为什么我们把教材上的文章都教完了,考试试题中却没有一点书本上的知识点?这样的考试试题让我们到底怎么上课?随着新教材的层层深入,新的教育观念的推广,我们的老师也开始慢慢习惯了,也在抱怨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想着各种办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最明显的调整有两个,一个是对文言文重视,加大古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另一个就是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而科学的阅读习惯。

文言文在中考试题中的比例在近五年内每年递增的速度实在是快,而且题型变的也越来越活,不再是最初的默写和翻译了。

其实单单从现在的幼儿园要求几岁的孩子在不认识几个字的情况下背诵《三字经》我们就应该感觉到,我们正在悄悄地萌发起了对中国古文化重视的觉醒。

这是良好的开始,我很欣慰我的孩子赶上这样好的教育制度教育气候。

我比较重视孩子对古诗的背诵,现在我儿子已经在他七周岁的时候能流利地背诵81首古诗词了。

其中有很多我干脆没听说过,多数听说过却背不完整。

随着他的进步我也在进步,我QQ里的名字就是叫“轻罗小扇”,是我偶尔听见儿子背诵杜牧的《秋夕》时候我随手起的网名。

当听他用稚嫩的声音背诵着“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我是骄傲的,欣慰的。

有很多人会疑问: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诵这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他可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吗?每每听到这样的问题时我都会反问对方:试问,我们小的时候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我们曾经背过的经典名句呢?有多少是我们在长大以后才逐渐了解原来古人的真正用意呢?当我们年少的时候怎么能体会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可笑,而当我们真正到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年纪了,方才能用羡慕而无奈地感叹回忆我们曾经“强说愁”的浪漫。

如果我们没有年少时强制性的背诵,到老的时候想用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感叹呢?所以我总是把背诵这些古诗词比喻做学习游泳一样,小的时候学会了,等到长大不一定什么时候用到了都会拣得起来运用自如的。

已经是属于我们本身的一个本领了,很可能由于时间长我们记忆的不准确了,但是儿时的记忆是确实存在的,当你在合适的环境下,或是看书或是写作或是演讲,当你想表达其中一种想法的时候我们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便会脱口而出,恰如画龙点睛般的惟妙惟肖。

正是这种对古诗词大量的积累才奠定了孩子今后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待续)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总要被小燕子背成语和古诗时候的滑稽而逗乐。

现在想想皇帝或者说琼瑶还真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呢!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童年只有一次,阅读也许带不来分数,但是舒展的是童心,培养的是人格。

看《教育报》,有个叫张圣华的人写的东西让我感动。

他说:童年并非只作为童年阶段而存在;童心的价值远远越了年龄界限,在一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