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赏析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秋风悲画扇②。 等闲变却故人心③,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④,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⑤,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亦可通。 【讲解】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这首词中有两个典故。 “秋风悲画扇”:借用汉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汉成帝的妃子,却遭到赵飞燕的妒忌、馋害而打入冷宫。南北朝梁的刘孝焯就曾经写过《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于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遗弃的女子。 “骊山”“泪雨零霖”“比翼连枝”:都是讲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白居易的《长恨歌》已经把这个故事传颂千古了。
【辑评】
一、于在春《清词百首》:“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二、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决绝意谓决裂,指男女情变,断绝关系。唐元稹曾用乐府歌行体,摹拟一女子的口吻,作《古决绝词》。
容若此作题为‘拟古决绝词柬友 ’,也以女子的声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描写季节的古诗赏析
胭脂。荇:荇菜:洛阳城;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草树知春不久归。”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春雪满空来。漏泄:透露,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两句写冬去春来。仓庚:莺。喈喈,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寒雪梅中尽,晴光转绿苹 海曙,不觉春风换柳条: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风弱知催柳。 《诗经·小雅·出车》时在中春: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二月湖水清: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鸟儿已经替换了?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多数。
未匀。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寄语洛城风日道。 唐 杜甫《腊日》江汉春风起。 唐 韩愈《晚春》洛阳东风几时来。祁祁:众多,新开一夜风,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咸阳二三月,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飒飒东风细雨来:春天的和暖气息,阳和方起 阳和,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闻道春还未相识,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万树江边杏,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东风好作阳和使,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触处似花开,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燕子不归春事晚。芳甸:郊野,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春晚绿野秀,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洒雨露,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道由白云尽,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恰似春风相欺得,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东风随春归,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狂风落尽深红色。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云霞出海曙,岩高白云屯 秀,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美盛的花草:说,梅柳渡江春,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不知园里树。 唐 韩愈《春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飞雪伴春还。风日:春光风物,林青觉待花 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渌:清澈。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冰笋:冰棱。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 宋·张来《春日》 老树着花无丑枝 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翠色:嫩绿的草色。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 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信:消息。露:显示。 宋·苏轼《一丛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
宋·秦观《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芳菲:指春花季节。 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韶华:美好的年华。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青:绿叶。红:红花。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冷忽热。
将息:养护,调养。 宋·李清照...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
急求!有关“秋”的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诗词赏析一般要点是什么、各位朋友帮帮忙!
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不外乎三方面:作者借助“什么”,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何种“情感”。这三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象”、“情”、“法”三个字,在这个三字秘诀里:“象”即“意象”,也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附着物”;“情”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法”即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而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抓住四大方面,做到一审意象,二品语言,三找表现手法,四品思想感情。
试具体分析如下:
1.审意象 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简单地说,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化了的外界客观事物,作者借助这些客观事物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例如张籍《秋思》一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就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秋风”为思乡营造了氛围,“家书”则是寄托乡思的直接“工具”。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意象分为三个方面: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鉴赏 需要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②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杜甫。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王维。④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韦应物。⑥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王昌龄。
(2)景象鉴赏 需要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物象鉴赏 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或者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主观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物象以及物象所包含的旨趣、物象所体现的情调、物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 诗词作品。
比如2002年高考试卷中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理解“柳”这一意象。在课文中学过的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句子,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而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为“柳——留——惜别——依 依不舍”,可以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但是,把握诗歌意象要避免思维定势,如《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如果对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失误。
(可参见“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部分中的“诗歌鉴赏常见意象总结”)
2.品语言 品语言是要品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句,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考题设置的一项内容。如唐代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韦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字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
再 如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八百里”二句,生动地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食烤熟的牛肉的...
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无论中考高考,都有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列清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技巧:接物抒情。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
什么是关健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语言、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看“字。每回看一次,都令自己肝肠寸断,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景。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
1、答法:研究题干
(1)、方向:思想、气氛、形象、结构、手法、
(2)、层级: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
2、性质判断:规范、半开放、开放。
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注重意译的重要。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特征与功能。
诗歌鉴赏的基本答题模式(和题型,格式)有哪些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古代诗词中女郎花一词有何典故?
《喜月》(非格律) ??透竹梅尖巧,映阶指甲新。玉宇一轮满,蓬瀛万象清。 ??皎洁千里共,婆娑十分侵。骚人伴夜彻,墨客常年经。 ??世上鸳鸯梦,尘寰蛱蝶吟。嫦娥多惠顾,岂能不留情。 ??《痴月》 ??欲梦清虚桂子飘,一杯浊酒向天邀。何人恁爱今宵月,也上楼头弄玉箫。 ??《伤月》 ??月序盈亏莫奈何,从来美满费蹉跎。
嫦娥也破团圆镜,难怪人间别离多。 ??《月思》 ??素月明空最醉怀,诗书万卷压高台。多情骚客深钟爱,可见嫦娥玉阙来? ??《感月》 ??良夜原宜月满时,情天冉冉寄相思。嫦娥若解怜知己,莫向人间照别离。 ??《杯中月》 ??嫦娥嗜酒更情深,惯向杯中自醉沉。我便连卿都咽下,教卿细细照侬心。 ??《月夜问梅》 ??为谁耐冷月明中,瘦骨甘禁永夜风。
谅是罗浮香梦好,素心犹愿待师雄。 ??《月夜咏采莲》 ??红蕖披露夜生香,女伴轻舲趁月光。嘱咐采莲休击楫,恐惊花下宿鸳鸯。 ??人如韵,韵如声,这声里便有了一颗善感之心,多情之意 《竹夫人》 ??不妆不饰不温柔,百折微躯强配夫。篱下自怜空立节,世间因望觅封侯。 ??性生梗朴难邀宠,心太玲珑易感秋。早识人情分冷暖,故园合守旧风流。
??《松》 ??夙世根株植岱宗,在山已博大夫封。清操久共严霜励,劲节端由浩气钟。 ??天半风声饶鹤唳,夜深月色隐仙踪。岁寒且自修鳞甲,只待春云好化龙。 ??《喜雨》 ??黍稷行看欲槁然,多情造物复垂怜。连朝好雨都盈浍,四境欢声直接天。 ??新吐晚霞红挂树,尚余残霭绿堆烟。砚田我本无凶岁,也与农书大有年。 ??《午睡后咏蝉》 ??寒蝉忽尔到山城,隔叶随风断续鸣。
似为我来呼午梦,奈无人肯听秋声。 ??虽经溽暑心原冷,幸得晨餐露总清。栖隐好从高洁处,莫嫌一树碧无情。 ??《长夏偶成》 ??偶然得句莫思量,曦驭迟迟过草堂。放旷似嫌天地窄,清闲才觉日时长。 ??懒谙世事谙花事,不笑风狂笑柳狂。将暑欲先寻避处,野航期入海云乡。 ??《水仙》 ??荣华照彻水晶宫,道骨仙风不世同。
素蕊辉联波朗润,慧心妙与石玲珑。 ??根荄到底殊凡种,廉让之间托藐躬。清洁流芳谁得似,只饶兰蕙共深衷。 ??《秋郊远眺》 ??四围山色净无尘,爽朗风光却胜春。几点白云闲似我,一抹红叶醉如人。 ??霞天冉冉趋征雁,秋水清清隐钓纶。行近夕阳无限好,归来犹趁月华新。 ??《旷夫秋思》 ??冷墅怜同野鹤栖,怕听风雨韵凄凄。
离愁泪染霜林醉,旧梦魂随月影迷。 ??满岫云堆当日恨,悲秋鸟作断肠啼。短长心绪如衰柳,无限参差袅不齐。 ??一阵秋风攸然穿过竹林,叶子上的清露眸光泫然,滴落,清脆。 ??第一眼,一叶青翠便悄悄的流失了,是心太玲珑么?还是人非物是的情怀里,悠然转换成了薄薄的几行诗? ??风起雨就来,那些典故挽挟精妙的句子识得情深之处,顺着一脉笔端攀延而出。
??物有语,景含情,着了风笛先生纤巧性灵的手,寄寓婉曲。 ??“闲云野鹤联情惯,冉冉欣然就我来”,喜欢诗里有“鹤”的句子,不问何来酒随愁,探得一份豁达、抒怀就好。 ??最欣赏的就是这一诗一词: ??《昭君怨》 ??风尘塞外气萧然,黯黯愁云压绣鞍。策马虽经荒漠地,举头犹是汉家臁。 ??心伤鸿雁回文字,泪湿琵琶故国弦。
但愿君王恩爱在,凤楼还望月重圆。 ??《临江仙·除夕得扫愁之帚》 ??(除夕故人馈酒,大多知我牢骚,故赠扫愁之帚耳。) ??三百六旬忙里过,此心哪得优游。 ??故人珍重一瓻投。 ??劝侬醒不得,宜作醉乡侯。 ?? ??富贵浮云身外事,何须汲汲追求。 ??今宵岁酒且盈瓯。 ??阳春原有脚,明日又从头。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竹里馆 王维 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来 相 照。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 舟 泊 烟 渚, 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旷 天 低 树, 江 清 月 近 人。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
毛泽东诗词以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基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
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 ,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基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
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