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是你要的资源,来自新浪资源共享网,花积分下载的,应该是全的
可能只有电脑用户能看到我上传的附件
如果是手机用户我可以提供我的网盘地址
希望能帮到你,有问题欢迎追问:)
纳兰容若诗词全集TXT
数量太多,推荐两首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南乡子》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
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
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
多少英雄只废丘。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
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伤心是极言之辞。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
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连仅有的一点艳色也褪色似的洇开来,变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此词一说是塞上思情之作,一说是“悼亡”。
我细读词“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确似悼亡之音。
“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年年秋日,你为我添制寒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
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
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
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懊悔哀伤。
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
秋风虫鸣月色深浓,我伫立在桐阴之下。
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 此阕是容若小令中的佳作,上下阕折转之间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
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雪舞,宛转细碎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
这一阕的最后两句,我每次读到,心里都梗然。
外公是在秋天去世,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
擦身而过。
生死如河,悍然相隔。
渡河时辰未至,人,无力穿越,只能观望。
情萧索 菩萨蛮·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
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
很多人知道顾贞观都是因为容若,其实顾贞观在清时,无论才气名望都不逊于容若,甚至隐隐有前辈的风范。
他是明代东林人顾宪成的曾孙,也算家学渊源。
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
生于崇祯十年(1637),幼习经史,尤好诗词。
少年时就和太仓吴伟业、宜兴陈维崧、无锡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交往,并加入他们的慎交社。
虽然年纪最小,但“飞觞赋诗,才气横溢”。
清廷慕其才学,于康熙三年(1664)任命他担任秘书院中书舍人。
康熙五年中举后改为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
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挤,落职返回故里。
之后一直沉沦下僚。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一批文坛精英诸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均被荐到京,顾贞观、纳兰性德广交文友,经常聚会唱和,清初词坛的振兴和他们的活跃是分不开的。
他还受容若所托编订了《饮水词》,可知容若对他的才华学识也极为放心佩服。
最为难得的是,除了才气,顾贞观还仗义,没有酸腐文人的琐碎和小心算计。
他曾为营救诗友吴兆骞,求助于容若,更不惜下求于明珠。
容若被他所填的《金缕曲》感动,不避嫌疑地借助父亲明珠之力帮他救助吴兆骞。
说起来,世态炎凉锦上添花的数不胜数,真正肯在危难关头为朋友出头的又有几个?容若和梁汾都难得,他们都不势力,愿意做雪中送碳的事。
也许正因为看到了梁汾身上的侠气,容若才会对他倾心相交,视他如师如友如兄长。
容若对梁汾的依恋,到了琐碎的地步,以至于《饮水词》中大部分唱和之作都和梁汾有关。
顾贞观的确也是容若的知己,他读纳兰的《饮水词》轻易就明白了容若难以明言的心事,相传他自己也曾有过和容若相似的感情经历,只是他的恋人入的是候门而不是宫门。
所...
纳兰容若悼念亡妻的诗词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是一首为悼念亡妻而作的词,词中不仅表现了他对卢氏的怀念和深沉的爱,而且也流露出他厌弃尘俗的哀伤心绪。
这首词真实地抒写由悼亡伤逝与离世超尘相交杂而产生的痛切之感。
)纳兰性德(1655一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朝权臣明珠的长子。
少聪颖,经史百家无所不窥,尤好填词。
纳兰词现存三百四十余首,以小令见长,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及个人的闲愁哀怨,间有雄浑之作。
虽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
康熙二十四年患“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有《饮水词》等。
纳兰容若有多少首诗词?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
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康熙十五年(进士。
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
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
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
有三子四女。
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纳兰容若诗词的媒体评论
这许多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最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们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
——苏缨对于容若,我是佩服多于感动。
那种在爱情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和勇气,从来不属于弱者。
——毛晓雯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
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徐志摩
谁有关于纳兰容若的诗词的书籍?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清代: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译文】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
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家园已是三春过尽时。
春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
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赏析】 上阕由问句起:“问君何事轻离别”,这句是词人故意模拟妻子口吻质问自己:你为何轻视离别?表面上是妻子恼我,骨子里是我谅妻子,笔致深情而委婉。
接以“一年能几团圆月”句,其怅叹离多会少之情已见。
词人并不是“轻离别”,只是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随扈出行,不得不离,不得不别。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二句出之以景语,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
“乍如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地的季节在仲春,那么此时“故园”也就春意阑珊了。
下阕明确点出“归不得”的缘由,即扈驾从巡,身不由己。
“春归归不得”一句上承“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言春尽而不能归的怅惘心情。
“两桨松花隔”,南朝民歌《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词人反其意而用之,说是因为被松花江阻隔,不能回去。
表面是怨江,实际上是怨侍卫之差事阻其归家与妻子相聚。
结篇二句是此时心态的描写,即追思往事,令人心寒,犹如眼前松花江水的寒潮起伏,不能平静。
全词话语直致,但内容曲折,首句的拟言和结句的用典都为本词增加深沉宛转之情,深婉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