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笔下有情意婉转缠绵悱恻的婉约词章,也有慷慨激昂爱厉高亢的豪放词章,词作中有着鲜明的军旅生活的痕迹,脍炙人口。纳兰词约有347首,其中爱情词占三分之一的篇幅,最具有个人特色和词代表性。后世评之“纳兰爱情词不仅是占其词的三分之一的篇幅,而且是全部词的精华所在,是诗人呕心沥血、掬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精品。”[2]在清初词坛上纳兰与汉宿儒角逐,其词继承和发扬“花间词派”的艺术风格,唐五代词的传统,在爱情词上“容若小词,直追后主。”[3]相比南唐后主李煜的创作,纳兰的词更少修饰,但又大胆自然地表达对爱情信念的坚定,其独创的“主情”的独特艺术观念与朱彝尊追求“清雅”,陈维崧提倡“豪放”形成了清初词坛词风的三足鼎立之势。爱情词的成就使得纳兰短暂的人生熠熠生辉。整体而言,有三种主流的情感形式,一是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和追求。表现出对封建社会制度伦理藩篱的控诉,对青年大胆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和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的赞扬。二是对独守空房寂寞凄楚的妻子的思念。纳兰与结发妻子卢氏两情相悦,清深意浓,可随君在外的现实使得他们长期分离,饱受相思和愁闷之苦楚。三是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这三种情感形式共同支撑起纳兰爱情词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情绪交织的意境特点。具体体现在:
一、意象多,群体性组合,借助实景抒发真挚情感,又常与情感虚词共同书写情感,直接点题和为意境立风格。
二、营造关乎“爱情——思念——悼念”的意境,成了出了纳兰整个爱情词的线索。
三、借用典故旧事或回忆生活的画面,以今昔之别的比兴手法营造纳兰词中“至情”的意境。
四、联想丰富,尤其是对“梦”、“月”的借用,使得纳兰爱情词感情得到充分的展伸的同时,意境清新并呈现出浪漫凄迷朦胧的美感。
五、边塞、漂泊不定的苦寒生活的经历为纳兰的爱情词添上了更多的异域风情和情调,环境强化思念之感,距离更增哀伤之情,提升了爱情所包蕴的境界。《
纳兰性德的词有何特色?
纳兰性德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里,研究界只关注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认为纳兰性德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
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开放之后被重新审视,纳兰词的艺术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重视。
尤其自1985年值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
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
我是个忠实的纳兰迷,纳兰词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一个“真”字,如此真切,便是纳兰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
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伤心是极言之辞。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
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连仅有的一点艳色也褪色似的洇开来,变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此词一说是塞上思情之作,一说是“悼亡”。
我细读词“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确似悼亡之音。
“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年年秋日,你为我添制寒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
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
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
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懊悔哀伤。
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
秋风虫鸣月色深浓,我伫立在桐阴之下。
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 此阕是容若小令中的佳作,上下阕折转之间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
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雪舞,宛转细碎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
这一阕的最后两句,我每次读到,心里都梗然。
外公是在秋天去世,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
擦身而过。
生死如河,悍然相隔。
渡河时辰未至,人,无力穿越,只能观望。
情萧索 菩萨蛮·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
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
很多人知道顾贞观都是因为容若,其实顾贞观在清时,无论才气名望都不逊于容若,甚至隐隐有前辈的风范。
他是明代东林人顾宪成的曾孙,也算家学渊源。
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
生于崇祯十年(1637),幼习经史,尤好诗词。
少年时就和太仓吴伟业、宜兴陈维崧、无锡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交往,并加入他们的慎交社。
虽然年纪最小,但“飞觞赋诗,才气横溢”。
清廷慕其才学,于康熙三年(1664)任命他担任秘书院中书舍人。
康熙五年中举后改为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
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挤,落职返回故里。
之后一直沉沦下僚。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一批文坛精英诸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均被荐到京,顾贞观、纳兰性德广交文友,经常聚会唱和,清初词坛的振兴和他们的活跃是分不开的。
他还受容若所托编订了《饮水词》,可知容若对他的才华学识也极为放心佩服。
最为难得的是,除了才气,顾贞观还仗义,没有酸腐文人的琐碎和小心算计。
他曾为营救诗友吴兆骞,求助于容若,更不惜下求于明珠。
容若被他所填的《金缕曲》感动,不避嫌疑地借助父亲明珠之力帮他救助吴兆骞。
说起来,世态炎凉锦上添花的数不胜数,真正肯在危难关头为朋友出头的又有几个?容若和梁汾都难得,他们都不势力,愿意做雪中送碳的事。
也许正因为看到了梁汾身上的侠气,容若才会对他倾心相交,视他如师如友如兄长。
容若对梁汾的依恋,到了琐碎的地步,以至于《饮水词》中大部分唱和之作都和梁汾有关。
顾贞观的确也是容若的知己,他读纳兰的《饮水词》轻易就明白了容若难以明言的心事,相传他自己也曾有过和容若相似的感情经历,只是他的恋人入的是候门而不是宫门。
所...
纳兰容若的诗词
数量太多,推荐两首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南乡子》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
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
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
多少英雄只废丘。
求“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及词作特点”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他所生活的满汉融合的时期;他贵族家庭兴衰关联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以及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构成特殊的环境与背景。
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
大学士明珠长子。
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
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
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
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
有三子四女。
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顾贞观更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
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的共同点??诗词风格,生平简介对比等
一个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一个是“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六世达赖喇叭;一个为爱妻写下传世清词,一个为恋人谱唱不朽情歌。
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样的至情至性,同样的英年早逝,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喟叹。
纳兰容若贵为清朝第一词人,仓央是颇具神奇色彩的达赖喇叭,有人说他们是开在尘世的两朵花,在我看来,他俩至少应是康熙年间不分伯仲的两情圣、才华横溢的两才子!康熙大帝何等有幸,有生之年能结识如此英才,他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纳兰、仓央的命运。
可对于容若与仓央,这又是幸还是不幸?他们为爱执着,为爱忧郁,为情所困,为情所伤,他们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他们注定要在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夺目明珠岂会淹没红尘?“人生若只如初见”,容若轻轻吟出张爱玲女士的人生梦想。
“当时只道是寻常”说尽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就这几句,足以颠倒众生(有说,后面几段为仿写)。
“清明过了春自去,几见狂蜂恋落花”是得不到还是已失去?满意请采纳!
纳兰容若最著名的诗词是什么?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
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康熙十五年(进士。
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
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
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
有三子四女。
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试析纳兰词的艺术特点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首先由语言的运用来看,通篇清空如话,不著一字穠丽。
不仅遣词自然平浅,在叠句的形式上,显是效李易安体。
自花间、北宋以来,词谱〈采桑子〉上下片的第三句,原不必重叠上句。
自从李清照〈添字采桑子〉创出叠句的变体,别树一格之后,於是不少词人也摹拟李清照的形式,将原本不须叠句的上下片第三句重叠前句。
以下引录李易安的〈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
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其中「阴满中庭」与「点滴凄清」是为叠句,如此可起节拍复沓、舒徐动听的效果与情韵,后人也效此手法以增添词情。
例如辛稼轩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到天凉好个秋。
以结构与文字特色而言,纳兰容若的〈采桑子〉,承自易安体的叠句重韵形式,其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也与易安相似。
基本上,纳兰词有多数作品皆以情语入词,直抒胸臆。
而善用寻常口语填词、不事雕饰的特质,这一点恰与清照遥相呼应。
上文是浅谈形式结构与文字风格,紧接著便就纳兰原词内容加以赏析: 一、上片点出时间背景与情境氛围 首句以问句发端,此又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如出一辙,皆使用发问领起全篇。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究竟是谁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萧萧的风声随之伴和;「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雨声亦复萧萧,如斯风雨之夜,词人唯有孤灯相映,独自听了一夜的雨,眼见灯芯燃尽、散作灯花,就这样,又消磨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
二、下片紧承上阕「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近一步诉说其百无聊赖的心绪: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不知道为了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时独自意兴阑珊;然而偏偏「醉也无聊」,即使藉酒沉醉也难遣满怀愁情。
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都难以逃避的苦闷究属何为呢?写到此处,倏然笔锋一转,荡出一句「梦也何曾到谢桥」,既属全篇之总结,更是全篇之关键,於是所思之人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读者便可豁然明白,此词当是一篇思念之词。
所谓「谢桥」,代指谢娘所在之地。
谢娘者,或谓名姬谢秋娘,於唐宋诗词通常泛指所恋之美人。
在此处纳兰容若是重新翻用北宋晏几道的名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注二),相形於小晏的梦魂自由不羁能与伊人欢会,纳兰便反用其意,不禁沉痛的追问:纵能入梦,又何尝真能如愿到访谢桥,重与离人相聚吗? 梦境岂能随心所欲的掌控?词人势必早已切身的体验到,尽管他的思念是如何热烈,梦境却始终不曾如人所愿,一如纳兰另外的词句写道:「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注三)纵然佳人入梦也难逃「好梦由来最易醒」的悲哀,更何况能心想事成与情人梦里相逢?那是多麽的幸福与艰难呀!
“纳兰容若”的诗词都有哪些?
纳兰容若指纳兰性德。
1、《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清代·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2、《长相思·山一程 》 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清代·纳兰性德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4、《临江仙·寒柳 》清代·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5、《采桑子·当时错》清代·纳兰性德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关于纳兰容若的诗歌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纳兰容若 《采桑子》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纳兰容若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纳兰容若 《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