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出自清朝纳兰性德的《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意思是:人世间事事皆令人伤感,切莫向江南打听友人的境况。
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三、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这是选自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浣溪沙》,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四、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出自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作品《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之中。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五、回廊一寸相思地, 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在这首词中,纳兰用他那忧伤的笔触开始追忆昔日的恋人。纳兰来到昔日常与恋人逗留约会的地方,独立于花荫月影之下,心中百感交集。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却已物是人非,转眼间已过了十年光景,那被柔软如水的月华所包裹的,再也不是昔日相依相偎的恋人了。
六、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意思是: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纳兰性德最凄美的六句诗词,看哭了多少痴情人
一、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出自清朝纳兰性德的《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意思是:人世间事事皆令人伤感,切莫向江南打听友人的境况。
二、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三、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这是选自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浣溪沙》,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四、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出自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作品《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之中。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不知道上苍究竟为谁,造就这美丽青春。
五、回廊一寸相思地, 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在这首词中,纳兰用他那忧伤的笔触开始追忆昔日的恋人。
纳兰来到昔日常与恋人逗留约会的地方,独立于花荫月影之下,心中百感交集。
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却已物是人非,转眼间已过了十年光景,那被柔软如水的月华所包裹的,再也不是昔日相依相偎的恋人了。
六、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意思是: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
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
凄美伤感的古今诗词
1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佚名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佚名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6 郑愁予 赋别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7 李白 三五七言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8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 曹植 明月上高楼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10 纳兰性德 虞美人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11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2 席慕蓉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13 陈衡恪 题春绮遗像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14 梁启超 台湾竹枝词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15 徐干 室思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6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 黄景仁 绮怀诗二首其一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0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三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2 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23 李商隐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 张仲素 燕子楼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25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6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 张可久 塞鸿秋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28 徐再思 折桂令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29 李冠 蝶恋花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30 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1 佚名 诗经·唐风·绸缪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32 白居易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3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4 文廷式 蝶恋花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35 曹雪芹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36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37 况周颐 减字浣溪沙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38 欧阳修 玉楼春 2 中国绝美情诗名句排行榜TOP100 好久没碰古文啦!!是该回味一下哩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39 佚名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40 欧阳修 玉楼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1 柳永 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2 李之仪 卜算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3 晏几道 临江仙二首其二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4 陈陶 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5 辛弃疾 摸鱼儿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46 温庭筠 更漏子三首其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7 苏武 结发为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48 聂胜琼 鹧鸪天 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49 柳永 昼夜乐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50 李白 长相思二首其一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51 席慕蓉 印记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52 范成大 车遥遥篇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53 戴叔伦 相思曲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54 柳永 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5 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56 顾敻 诉衷情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57 鱼玄机 江陵愁望有寄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58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六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59 乐婉 卜算子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60 白居易 浪淘沙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61 温庭筠 杨柳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62 邵瑞彭 蝶恋花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63 晏殊 玉楼春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4 曹雪芹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65 周邦彦 玉楼春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66 曹雪芹 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67 欧阳修 蝶恋花二首其一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8 冯小青 怨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69 朱彝尊 高阳台 锺情怕到相思路。
盼长堤,草尽红心。
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70 ...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
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一样很感动。
子夜秋歌里“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写捣衣写得风致楚楚。
月下捣衣虽是劳作也是人世风景殊胜。
更何况是为意中人制衣?果真到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就更感觉不到落寞了。
自家的砧声合着别家的砧声,声声阵阵,想着不远处也有人在为亲人赶制寒衣,天下有情人这样多,砧声虽寒入耳也温暖。
针线自古是女人的活计,缝衣制服也相应成变了女性传达爱意的方式。
容若此词据考证,应是作于康熙十六年秋,卢氏新亡后不久。
小令所截取的,正是生活中“添衣”这么一件细节小事。
自从妻子逝去之后,再没有人为容若添置寒服,对他嘘寒问暖。
家里虽有仆役无数,然而所制的衣服却没有亲人间的温柔牵挂。
感情的付出是相互映衬的。
卢氏的离开亦使容若失去疼惜补偿她的机会。
无语问添衣,为何只惯性的理解为妻子对丈夫的慰问,而不能是丈夫对妻子的关爱? 李白《菩萨蛮》词有“寒山一带伤心碧”,指日暮之时,山色转深。
伤心是极言之辞。
伤心碧即山色深碧,伤心白即极白。
后人之词多类于此。
在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
水晶帘内端坐的美人已然不在。
全词除却“云鬟香雾”的指代略露艳色之外,言语极平实。
如果知晓这指代是化自杜甫《月夜》,明白老杜藏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后面的相思凄苦,恐怕连仅有的一点艳色也褪色似的洇开来,变成了白月光似的惘然。
此词一说是塞上思情之作,一说是“悼亡”。
我细读词“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确似悼亡之音。
“欲”字更是用的恰倒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容若将那种哀极无泪的情状写地极精准。
年年秋日,你为我添制寒衣,如斯似是习以为常,总觉得日久天长。
手中好光阴无从消磨。
你我似陌上戏春的孩童,看见花开花谢都惘然欢喜心无凄伤。
待得一日光阴流尽,才醒转过来,懊悔哀伤。
看得见吗?是一样的秋色。
秋风虫鸣月色深浓,我伫立在桐阴之下。
仍似去年秋,你知我为何泪欲流? 此阕是容若小令中的佳作,上下阕折转之间从容淡定,然而于小处极见真情。
凄婉动人之处,似是眼前梨花雪舞,宛转细碎散落一地,让人心意黯然。
这一阕的最后两句,我每次读到,心里都梗然。
外公是在秋天去世,去年秋时人尚在,今年秋时风景不改,人已不在。
擦身而过。
生死如河,悍然相隔。
渡河时辰未至,人,无力穿越,只能观望。
情萧索 菩萨蛮·寄梁汾苕中 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
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
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
很多人知道顾贞观都是因为容若,其实顾贞观在清时,无论才气名望都不逊于容若,甚至隐隐有前辈的风范。
他是明代东林人顾宪成的曾孙,也算家学渊源。
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
生于崇祯十年(1637),幼习经史,尤好诗词。
少年时就和太仓吴伟业、宜兴陈维崧、无锡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交往,并加入他们的慎交社。
虽然年纪最小,但“飞觞赋诗,才气横溢”。
清廷慕其才学,于康熙三年(1664)任命他担任秘书院中书舍人。
康熙五年中举后改为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
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挤,落职返回故里。
之后一直沉沦下僚。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一批文坛精英诸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均被荐到京,顾贞观、纳兰性德广交文友,经常聚会唱和,清初词坛的振兴和他们的活跃是分不开的。
他还受容若所托编订了《饮水词》,可知容若对他的才华学识也极为放心佩服。
最为难得的是,除了才气,顾贞观还仗义,没有酸腐文人的琐碎和小心算计。
他曾为营救诗友吴兆骞,求助于容若,更不惜下求于明珠。
容若被他所填的《金缕曲》感动,不避嫌疑地借助父亲明珠之力帮他救助吴兆骞。
说起来,世态炎凉锦上添花的数不胜数,真正肯在危难关头为朋友出头的又有几个?容若和梁汾都难得,他们都不势力,愿意做雪中送碳的事。
也许正因为看到了梁汾身上的侠气,容若才会对他倾心相交,视他如师如友如兄长。
容若对梁汾的依恋,到了琐碎的地步,以至于《饮水词》中大部分唱和之作都和梁汾有关。
顾贞观的确也是容若的知己,他读纳兰的《饮水词》轻易就明白了容若难以明言的心事,相传他自己也曾有过和容若相似的感情经历,只是他的恋人入的是候门而不是宫门。
所...
求古风凄美诗句
(一)婉丽凄清 真挚深切纳兰容若的好友顾贞观曾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这句话正表明了纳兰容若词作,尤其是悼亡词的主要特点:婉丽凄清。
这也可说是悼亡之作的共同特征:元稹“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日哀。
”,李煜“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贺铸“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无不是凄切哀婉,令人肝肠寸断。
这在纳兰的悼亡词中更为突出。
其字里行间满是剪不断的爱意幽思,道不尽的柔肠悲歌。
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如断肠之曲,摧人心肝。
这种镂骨铭心、魂牵梦绕的追念之情,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一种凄美之感,回荡其间。
这种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意象。
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材料,语言又是诗词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其载体,是其外衣,二者是为表里。
青衫、银钮、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再看前面所列五首悼亡词中,空阶、重泉、纸灰、斜阳、碧落、漆灯、秋坟、西风、黄叶......诸如此类凄淡灰暗的意象,纳兰的悼亡词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这些意象大都蒙上了一层忧伤的暗影,染上了一种凄清的色彩,透露出悲凉伤感的意绪。
未读全章,单看零词,便已有了凄清之感。
(2)意境。
意境是词的灵魂。
纳兰词属婉约一路,婉约词之境界缠绵深婉,朦胧曲折,这是人所公认的。
容若的词不但有婉约词人之共性,而且在境界的铸造上还显示出独有的特点,即其词境的凄惋。
我们在读纳兰的悼亡词时总是为其所铸成的凄切哀怨的情景氛围所感,总是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震撼,这种心灵感受,正是由于诗人所融铸的凄惋的词境所产生。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之所以婉丽凄清,动人心魄,归根结底在于他的“真纯”。
纳兰容若与其妻卢氏只共同生活了短短三年便撒手人寰,这成为词人心中永远的痛,他对卢氏情真意笃,对和卢氏的恩爱生活没齿难忘,无尽的思念化作了一首首悼亡词,如泣如诉,痛彻心扉。
诸多词章写真意,抒真情,摹真景,说真话,绝无矫作,绝不搔首弄姿。
回荡在字里行间真挚深切的情感,是纳兰词无边魅力的根本所在。
(二)清新自然 不事雕饰徐乾学在《墓志铭》中说:性德之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又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
”这里都提到“自然”。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婉丽凄清、真挚深切,并不是因其辞藻华丽,刻意雕饰。
相反,其词用语自然,清新平实。
什么是“自然”呢?自然二字常与“真纯”连缀用于文艺作品之风格的评论上,既指作品的情感表现,又指艺术技巧,而两者又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显示面,前述之“真”是侧重在作品的情感表现方面,而这里所指则是侧重在词的艺术技巧,即语言表达上,就是说性德的词不刻画,不雕琢,不粉饰,纯任性灵,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仿佛由肺腑流出。
例如前面所选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钗钿约,竞抛弃”二句,你因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
很平常的语句,像是在无理的抱怨一般,但正见其至情;再看《青衫湿》,首句“近来无限伤心事”,似不经意间向人倾诉一般,近段时间有很多伤心的事,却再没有人可以分担。
这也是再平常不过的句子;又如《蝶恋花》里“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爱情如能像月亮那样始终皎洁,即使你在冰雪之中,我也要用爱情之火来温暖你。
语出自然,读来浅显易懂,并无太过华丽的比喻,但洋溢在其间的深情,却不禁让人深深心折。
这些词都是亦景亦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全用白描的手法,有的近乎口头语的语言,或描写景物,或抒写深情,或叙述见闻感受等等,几乎无须注释。
没有辞藻雕饰,没有肆力刻画,读来自然亲切。
所以,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是纳兰容若悼亡词的另一大特点。
用典如神 化句贴切纳兰容若的词作中喜用典故,化用前人佳句,但绝非滥引乱征,而是恰如其分,契合词境,紧扣题旨增强了词作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这里仍以前面所列出的五首悼亡词为例:《金缕曲》“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庭筠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
《沁园春》“重寻碧落茫茫”,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里是说纳兰梦醒之后,爱妻之音容俱逝,天地茫茫,无处可寻,不胜凄怆。
求适合做QQ名的凄美古诗句,越短越多越好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岂有人情似旧情,花开花落两由之°}{倾尽泠水兮接天月,镜花如幻兮空意遥°}{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多少将士恨,多少英雄魂,已成无数枯骨破东风°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不见昨日宫阙,袖舞流年,弦飘人和花相艳°但看今夕花谢,镜中妆掩,陌路踌躇的红颜°}{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美人像,宣纸泛黄°}{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找一些语言优美惆怅、语境苍凉凄美的诗词。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画堂春》纳兰性德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桨向蓝桥易乞,药成 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在一句句绝美的诗词背后,都究竟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些妙言诗佐,字字珠玑、让人动容……然而在这一句句绝美的诗词背后,都有一段凄美的经历。
而它们究竟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呢0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的女儿。
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
说得煽情一点。
他拿自己的过去,换来了这个女人。
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
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
而且,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
因为几个月前,王氏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
0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诗出自《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是纳兰性德为安慰一位失恋的朋友所做。
当初两人订有私情,而后来女方迫于某压力,不得不另嫁他人,男方无法接受,所以作者他安慰自己的朋友接受现实,并引经据典说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开些。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境遇,很多人,都还如初见之时的模样该有多好。
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然而很多时候,初见,惊艳无比;蓦然回首,却已物是人非。
沧海桑田,无一不是此理…..0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佑八年,苏轼被贬惠州。
惠州温都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苏轼,别人提亲都不愿意,说只愿嫁苏学士那样的人。
苏轼去惠州后,她每天晚上都去苏轼窗前听他读书赋词。
苏轼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情投意合。
三年后,苏轼再次因事被贬海南。
临行前,他想到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再回惠州,所以和温都商量,欲安排超超嫁给自己的好友王公子,但超超坚决不同意。
苏轼走后,超超茶饭不思,很快郁郁而亡。
家人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白鹤峰下的一个沙丘旁,坟头朝向海南的方向。
几年后,苏轼得到赦令,第一时间立刻奔往惠州,却得到超超已死的消息。
苏轼悲痛欲绝,在超超的坟边含泪填下流传千古的《卜算子》一词(另一版本是说苏轼在黄州时所作)。
04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元和年间,崔郊因家贫寄居在姑母家。
姑母家中有一使女容貌绝美,精通音律。
一段时间后,崔郊和使女相爱了。
然而姑母由于家境原因,将使女卖给了一位当地的长官。
长官很喜欢这个使女,给了四十万钱。
崔郊对她一直念念不忘,经常在长官的府门附近徘徊。
寒食节时,使女外出,昔日的恋人终于相见。
两人相对哭泣,临别时崔郊写下《赠去婢》一诗。
当时有人嫉妒崔郊,将此诗抄给长官。
长官读罢后,召见崔郊。
由于这位长官一向蛮横,众人不知是福是祸。
崔郊也提心吊胆,但只得硬着头皮去见长官。
谁知见了面,长官却握着崔郊的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是先生写的吗?四十万是一笔小钱,怎能抵得上你这首诗呢?你应该早一些告诉我。
”于是让使女与崔郊同归,还赠送了一大笔嫁妆,成就了这段姻缘。
05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元丰三年,“乌台诗案”爆发。
王巩因与苏轼是好友关系也牵连其中,被贬至宾州。
遭此变故后,王巩家中的仆从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位名为宇文柔奴的女子愿意与他共赴宾州。
几年后重聚,苏轼问宇文柔奴跟着王巩背井离乡,来到岭南有没有想念过去的生活,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极为感慨,遂作《定风波》一词0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贞元十八年,元稹科举落榜。
时任京兆尹的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因此将自己的女儿韦丛嫁给了年仅二十四岁的元稹。
这本可看作是场政治婚姻,然而两人在婚后却感情极好。
韦丛自大富之家嫁到清贫之家,从始至终都无怨无悔,总是尽力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简朴的生活淡然处之。
婚后元稹一直忙于科举考试,韦丛一人操持所有家务。
可能因为多年的清贫与操劳,这个温柔体贴的女子在年仅二十七岁时就离开了人世。
虽然在后来的岁月中又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元稹总会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
他对她的离去一直有着无法释怀的悲伤,这种情绪在他的《离思》(其四)中,到达极致。
0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便叩门求水喝。
然后有一名青春女子应门,给崔护水喝还让其坐下休息。
崔护喝水其间,女子独自倚靠在庭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