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兴湖筑堤,引水灌田,而且淡泊名利,为官清廉,没有拿过一分不该拿的钱。所以卸任离开的时候,感觉心里非常坦然。
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白居易整理行囊时,发现两块小石片。原来是自己当年在杭州游览天竺山时,觉得这两块石子好看,就拣回作为纪念。顿时,白居易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很不清白”的事。觉得对不起天竺山,对不起杭州。倘若每个游客都带走这里的山石,哪还有天竺山的秀美?山石虽然不值钱,但取之却玷污自己的名声,和贪污千金没什么两样。
于是,白居易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写了《三年为刺史》诗二首。其一:“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十馀首。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其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人们都把这两首诗称作白居易的“检讨诗”。第一首是检讨自己的工作,不讲个人如何动员群众,筹集资金,修筑白堤,造福百姓,而说“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只是写了几首诗,又没有过人之处。第二是检讨自己的作风,平日里总说一尘不染,一钱不收,而实际却不自觉地拿了天竺山的石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汉武帝时,汲黯刚到淮阳任太守,当地豪绅们就按照惯例,准备带厚礼登门拜望。汲黯闻之,马上亲写拒礼诗一首,让人贴到大门上:“太守府门朝南开,无理有钱莫进来;自知之明听劝导,行贿则是小人才。”这话说得好,送礼行贿者,都是“小人才”。
杜甫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府中当幕僚时,有个商人给杜甫送来一条十分名贵的毛毯,名“织成锦”。杜甫一看,马上赋诗一首,让送礼人连同原物一并带回。诗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天下没有免费的馈赠,退了,心里才会踏实。
明朝苏州知府况钟,在苏州为官多年,后来任满回京述职时,写下这样一首诗:“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况钟一生做官三十年,家中却未增添任何田产。人们在他死后归葬时发现,“舟中惟有书籍并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清雍正年间,铜山县知县叶存仁期满离任时,僚属们乘?夜色,驾一叶小舟为他送来礼物。叶存仁随即吟诗一首,表示坚决拒绝:“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不畏人知畏己知”,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做了亏心事,即便别人不知,自己也会一辈子不安。清道光年间,陕西蒲城县知县蔡信芳离任之日,百姓拦道挽留,蔡信芳十分激动,含泪写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中一寸棉。回看群黎皆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不带秦中一寸棉”,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高尚。要不,那么多的州府县令,为何只有他们的故事代代流传?
上任是信任,卸任是考验。白居易等人的“检讨诗”和“拒贿诗”,是古今官员的典型样板。无论在离任的时候,还是检讨自己的时候,都可以借鉴。要不然,等到真的“出事”,则悔之已晚。
有关桂花的诗句
忆江南 白居易 唐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春桂问答二首 (唐)王绩 问春桂:桃李正芳华,年光随处满。
何事独无忧? 春桂答:春花讵能久,风霜摇落时, 独秀君知否? 月宫春 (唐)毛文锡 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
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玉兔银蟾争守护,嫦娥姹女戏相偎。
遥听均天九奏,玉皇亲看来。
庐山桂 (唐)白居易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亥日牢坚。
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颖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鸟 鸣 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分赠元素 宋 苏 轼 月缺霜浓细蕊干,些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诫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遗孤芳老涧边。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宋·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清·洪升《长生殿·惊变》
关于京杭大运河上的桥的历史故事 杭州上的
第一桥:拱宸桥,它位于杭州老城的最北端,也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拱桥,桥面全是石板铺就的台阶,桥高具体几米我不清楚,但我敢说它是十五桥中最高的大桥,也是座唯一保持完好的古老石拱桥,这也是唯一只准行走不可通车的桥,它是杭州已成为一个景点,并将它的原貌保留了下来,全是青瓦青砖的老建筑,虽然长年与河相伴,但依然坚固耐用。
第二桥:登云桥,是从北往南运河的第二座大桥,它是一座新建的运河大桥,因此除了宽敞宏观之外,功能上当然比较完善,还比较创新,除了承担东西两边登云路上的车辆行人来往之外,百姓们还可以去桥下休闲纳凉,这是运河修建指挥部新的创举,这次杭州市运河中的十五座大桥中有七座大桥增建了此功能的桥下休闲吧!登云桥的傍,是杭州市最大的电子器材市场,它面向全国批发种类的电子器材,(我为配一只电视机上的“行管,曾去过,)听着这桥名就会使人联想翩翩,我的想法是它的名字可以与天上的云有关,说不定是座神仙桥呢!第三桥:大关桥,在我的印象中,它是引用老大关桥名而重建的一座大桥,年龄大约有三十来年,是连接大关路东西而向的大桥,它的西边是沈半路,通往市重工业区与市郊区,杭钢,杭氧、杭玻,杭重,杭气,杭锅等等的大型企业全集中在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座为工业而建的工业大桥。
第四桥:江涨桥,它与名气比它大的卖鱼桥成90度直角,与北边的娑婆桥只离百米之遥。
就因为卖鱼桥没有横跨运河主流及桥没有修建成新,才没被选入运河大桥,与他为伍的还有打索桥、佐家桥,娑婆桥等等全没有被选入。
白居易什么时候在杭州做官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发出了一道极为普通的人事任命:自居易任杭州刺史。
这种州官的任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可谓司空见惯;对杭州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仅唐朝一个朝代,这种任命就有150次之多。
然而唐朝对杭州地方长官的这次任命,却对杭州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给了杭州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祖籍太原。
5岁开始学诗,9岁就能辨音韵。
16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句。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以后便在朝中做官,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谏官)。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诗作颇多,是存诗最多的一位,一共留下了近3000首诗。
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较多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困苦和愿望。
白居易耿介正直,敢于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
因触犯权贵,白居易被贬到“地僻无音乐”的江州做司马。
在江州任上,白居易在一个秋夜送客至江边,闻琵琶声而遇长安倡女,写成了著名的《琵琶行》。
后来,白居易有调任到地处长江三峡的忠州当刺史。
忠州任期届满后,他回到京城做了中书舍人。
虽然经过了江州、忠州任上的磨练,白居易仍本性未改,到京城后,又积极上书议政,但终不被唐穆宗采纳。
“累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
”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是有识之士的大不幸,自然也令白居易十分苦恼。
加上朝廷中朋倾轧,白居易深感仕途险恶,主动请求外放,这次却很快得到了穆宗的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
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
十一二岁时,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
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
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过杭州,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
白居易在来杭州上任的路上,回忆着他印象中的杭州:“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已想海门山,潮声来人耳……” 作为从京城外放的官员,白居易的心情是复杂的。
年届半百,又一次外放他乡,白居易感慨万千:“退身江海应无有,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但同时,杭州又是一个对他有吸引力的地方,“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
他对杭州充满着向往。
想到杭州,想到了钱塘湖,他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
就这样,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跋涉,向杭州走来。
等待白居易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名郡杭州,还有那使多少诗人画家吟诵、描画不尽的西湖。
于是,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与一方美丽山水的结合,演绎出一段令人动容的千古佳话;一份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景色的碰撞,酝酿出了万古流传的精美华章。
虽然是外放他乡,但毕竟是天高皇帝远,而且作为从三品的刺史,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还是很有实权的,也能够有所作为。
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特有情怀和意境,使他们一旦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便会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济世之志。
为了杭州的老百姓,白居易可谓尽心竭力。
他深人民间,体察民情,时刻系念苍生,“鳏悍心所念,简牍手自操”,为杭州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时,与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水利,地处江南的杭州更是如此。
白居易在深入调查、了解杭州的气候条件之后,心中有了底:“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
”于是,把兴修水利作为他任内的一件大事。
那时,由于旱灾,农田干涸,可钱塘县的县官却不肯把西湖水放出去灌溉农田,说放了水会影响湖中的鱼和菱。
深知百姓疾苦,又以济世为己任的白居易,听到这话就火了,他责问县官,鱼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个重要?菱和稻米哪个重要?同时,白居易也暗自下了要在西湖里筑堤的决心。
筑钱塘湖堤,是自居易的一项重要政绩。
白居易来杭州时,西湖上原已筑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较低,起不到天旱时蓄水灌溉,汛期时蓄水防洪的作用。
因此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拦湖大堤。
这条大堤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促进了杭州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据考证,如今西湖上的“白堤”并非当时自居易作的那条堤,但人们为了纪念自居易,还是愿意把现在西湖上的那条堤称为“白堤”。
这种历史形成的误解,体现着人民的情感,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湖防完成后,为了说明筑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诫后任刺史在使用这条堤时应注意的事项,白居易写了一篇《钱塘湖石纪》,并刻石立于湖边。
如今,白居易的这篇《钱塘湖石记》刻于杭州西湖北角圣塘闸照壁。
白居易还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
他作出规定:谁破坏了西湖的环境,就要受到惩罚,如果是穷人就罚他在西湖边上种树,是富人就罚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
由于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更加秀丽。
地处钱塘江边的杭州,由于常受海潮的侵袭,古时土地的碱性很重,地下水不能饮用,淡水资源不足,...
描写秋天桂花的诗句
咏桂--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 鹧鸪天--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东城桂--唐·白居易-- 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谢人寄双桂树下--宋·欧阳修-- 有客尚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绝。
晓露秋晖浮,清应药栏曲。
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
咏岩桂--宋·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女。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凝露堂木犀--南宋·杨万里-- 梦骑白凤上青宫,径度银河入月宫。
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
摊破浣溪沙--宋·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岩桂--宋·曾几-- 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咏桂--南宋·杨万里--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月桂--明·李东阳-- 一月一花开,花开应时节。
未须夸雨露,慎与藏冰雪。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增元素--宋·苏轼--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 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桂花--现代·徐志摩-- 昨天我冒着大雨到烟霞岭下访桂;南高峰在烟霞中不见,在一家松茅铺的屋檐前 我停步,问一个村姑今年 翁家山的桂花有没有去年开的媚,那村姑先对着我身上细细的端详;活象只羽毛浸瘪了的鸟,我心想,她定觉得蹊跷,在这大雨天单身走远道,倒来没来头的问桂花今年香不香。
“客人,你运气不好,来得太迟又太早;这里就是有名的满家弄,往年这时候到处香得凶,这几天连绵的雨,外加风,弄得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 果然这桂子林也不能给我点子欢喜;枝上只见焦萎的细蕊,看着凄凄,唉,无妄的灾!为什么这到处是憔悴?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清平乐 忆吴江赏木犀--宋·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乐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凭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感遇--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而为佳节。
谁知林楼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桂花--元·倪瓒--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冷然归梦长。
木犀--宋·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桂花歌--宋·毛滂-- 玉阶桂影秋绰约,天空为卷浮云幕。
婵娟醉眠水晶殿,老蟾不守余花落。
苍苔忽生霜月裔,仙芬凄冷真珠萼。
娟娟石畔为谁妍?香雾著人清入膜。
夜深醉月寒相就,荼縻却作伤心瘦。
弄云仙女淡 衣,烟裙不著鸳鸯绣。
眼中寒香谁同惜?冷吟径召梅花魄。
小蛮为洗玻璃杯,晚来秋翁蒲桃碧。
玉山亭馆分题--元·顾瑛-- 飞轩下瞰芙蓉渚,槛外幽花月中吐。
天风寂寂吹古香,清露冷冷湿秋圃。
云梯万丈手可攀,居然梦落清虚府。
亭中捣药玉兔愁,树下乘鸾素娥舞。
琼楼玉宇千娉婷,中有 仙淡眉宇。
问我西湖旧风月,何似东华软尘土?单见山河影动摇,独有清辉照古今。
觉来作诗思茫然,金粟霏霏下如雨。
春桂问答--唐·王绩-- 问春桂: 桃李正芬芳。
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 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否?
杭州有什么可以带回家的特产?
1.杭州丝绸:杭州有“丝绸之府”之称。
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如今杭州常年生产绸、缎、绵、纺、绉、绫、罗等十四个大类,二百多个品种,二千余个花色,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许多产品荣获国家部优或省级优质产品奖,远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西湖龙井: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民国后“梅”也位列其中,业界普遍认为以产于狮峰山的茶叶为品质最佳。
3.西湖藕粉:杭州的名产,但它不产于西湖,而主产于杭州艮山门外至余杭县塘栖一带,以余杭县沾桥乡三家村所产的藕粉最为出名,故西湖藕粉又称“三家村藕粉”。
这里种植的藕具有孔小,肉厚,味甜,香醇的特点,加工制成的藕粉,呈薄片状,色泽白里透红,取一点放两指间捻之呈肉红色,面别处所产藕粉则为白色。
4.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
5.杭白菊:此茶菊本产杭州,故称杭菊或杭白菊。
古时与龙井茶齐名,并列为贡品。
夏季杭白菊作保健饮料,用开水冲泡后,其色泽天然,汁水清香,味甘爽口,花形完美,堪称“四绝”,具有降温、消暑、利尿和益神的作用。
杭白菊还是“浙八味”之一。
6.西湖莼菜:莼菜有水葵、露葵、马蹄药、雉尾药、水莲叶等别名,颜色碧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菜,其形看似小小圆圆,大约和50元硬币差不多,滑滑嫩嫩。
是西期著名的土特产之一。
西湖栽培莼菜历史悠久。
7.山核桃:又名“小胡桃”,生长在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的自然环境中,属纯野生果类,是集山地之灵气哺育而成,无任何公害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也是众多中国干果中品味最高的品种之一。
扩展资料: 1.杭州,简称杭,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浙江省第一大城市,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华东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金融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杭州都市经济圈核心城市。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公安部授权的口岸签证城市,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自古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2.西湖龙井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黄似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
龙井茶加工方法独特运用“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
特级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
3.西湖藕粉经冲泡后,晶莹透明,香气四溢,清新可口,不仅能充饥,而且是种滋补品。
它除含淀粉,葡萄糖,蛋白质以外,还含有钙,铁,磷以及多种维生素,既易于消化,又有生津,清热,开胃,补肺,滋阴,养血的功效。
参考资料: 杭州市人民政府官网:购在杭州——传统名特产百度百科——杭州
有关桂花酒的诗句
《东城桂三首之三》 唐 白居易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东城桂》 唐 白居易 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有木》 唐 白居易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厅前桂》 唐 白居易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月宫春》 唐 毛文锡 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
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玉兔银蟾争守护,嫦娥姹女戏相偎。
遥听均天九奏,玉皇亲看来。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桂》 唐 雍裕之 八树拂丹霄,四时青不凋。
秋风何处起,先袅最长条。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灵隐寺》 唐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
带有桂花的诗句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冷然归梦长。
——倪瓒《桂花》东城桂三首之三 唐·白居易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东城桂 唐·白居易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有木 唐·白居易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厅前桂 唐·白居易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忆江南 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庐山桂 唐·白居易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亥日牢坚。
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月宫春 唐·毛文锡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
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玉兔银蟾争守护,嫦娥姹女戏相偎。
遥听均天九奏,玉皇亲看来。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桂 唐·雍裕之八树拂丹霄,四时青不凋。
秋风何处起,先袅最长条。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灵隐寺 唐·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月夕 唐·李商隐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山桂 唐·李德裕吾爱山中树,繁英满目鲜。
临风飘碎锦,映日乱非烟。
影入春潭底,香凝月榭前。
岂知幽独客,赖此当朱弦。
咏桂 梁·范云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
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增元素 宋·苏轼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戒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昨日访子上不遇,徘徊庭砌,观木犀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宋 杨万里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岩花次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粟堆盘。
寄诗北院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坼破碧团栾。
咏桂 南宋·杨万里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凝露堂木犀 宋·杨万里
杭州有什么适合送人的特产?
1、杭州丝绸 杭州丝绸,浙江省杭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杭州丝绸,质轻.柔软,色彩美丽,在中国传统丝织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2、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
具有1200多年历史。
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
3、西湖藕粉 西湖藕粉是浙江省杭州地区名产之一。
其风味独特,富含营养,旧时是为皇家提供“贡粉”。
藕是荷花在地下的茎,经特别加工制成的藕粉,呈薄片状,质地细滑,色泽白中透红。
服用时只需先用少量冷水调和,再用开水冲调成糊状即可,冲泡后的藕粉晶莹透明,口味清醇,有生津开胃,养血益气的功效,是极适用于婴孩、老人、病人的滋补品。
4、径山茶 径山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径山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
据《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
5、临安山核桃 临安山核桃素以粒圆壳薄、果仁饱满、香脆可口的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
中国山核桃主产于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
临安是中国山核桃产地之一,山核桃的栽培利用已有500多年历史。
扩展资料:杭州,简称“杭”,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副省级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杭州都市圈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
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
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杭州...
廉洁古诗及作者背景古诗解释
三年为刺史二首(之二)白居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赏析: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下部(今陕西渭南县)人,祖籍山西太原。
年轻时,因躲避战乱移居今浙江一带。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元和十年,因直言极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及刑部尚书。
著有《白氏长庆集》。
蘖:指树木的嫩芽。
为官清白与否,离任时可见一斑。
刺史做了三年,临行时所带的也只是“天竺山”的两片石头,还怕因此伤了清名,令人感佩。
...
谁知道关于廉洁的诗文?
据《五总志》记载,北宋一位地方官以为本朝宰相王安石善于诗文,自然喜爱“文房四宝”,为投其所好,送来一方砚石,并当面夸耀道:此玉“呵之可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绝,并笑吟:“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期间,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地方索取名贵物品,在其离任还乡时,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遂写成一诗追悔已过。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宋代诗人林稹的《冷泉亭》一诗,以泉寓意,颇有特色:“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如。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此诗意讲泉水出山流向西湖,浮载着游船画舫,沾染粉污脂腻,已不似在山谷时的洁净了,借以指人要注意洁身自好,不做不应做的事,不追求不应得的财还有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的反行贿的《入京》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惜,留得清白在人间”更是脍炙人口的咏廉绝句明代况钟,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京外放苏州知府。
赴任后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建修学堂,大兴水利,放粮赈灾,关心黎民疾苦,被苏杭人民称为“况青天”。
正统5年(公元1440年)他任职期满回京,临行前写诗与苏州百姓话别,体现了他在老百姓面前的坦坦荡荡,磊落襟怀: 捡点行囊一担轻, 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明代信阳知府胡守安,自律甚严,认为官吏在薪水之外谋取一分一文,都是于百姓有害的。
从他任满写的《任满偈城隍诗》里可见其思想面貌之一斑: 一官来此几经春, 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 去时还似到时贫。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
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有诗为证: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
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作知县,正直清廉,重士爱民,勤政为官。
离任时,百姓拦道挽留,蔡知县大为感动,吟诗抒怀: 罢郡轻舟回江南, 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