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依然临送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广陵岸送北使》
行人引去节,送客舣归舻。即是观涛处,仍为郊赠衢。
汀洲浪已息,邗江路不纡。亭嘶背枥马,樯转向风乌。
海上春云杂,天际晚帆孤。离舟对零雨,别渚望飞凫。
定知一下泪,非但一杨朱。
《晚出新亭》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罢故章县》
秩满三秋暮,舟虚一水滨。漫漫遵归道,凄凄对别津。
晨风下散叶,歧路起飞尘。长岑旧知远,莱芜本自贫。
被里恒容吏,正朝不系民。惟当有一犊,留持赠后人。
《蜀道难》
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咏石》
天汉支机罢,仙岭博棊余。零陵旧是燕,昆池本学鱼。
云移莲势出,苔驳锦纹疏。还当谷城下,别自解兵书。
《新成安乐宫》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鵾仰,连翩驾燕来。
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班婕妤怨》
拍梁新宠盛,长信昔恩倾。谁谓诗书巧,翻为歌舞轻。
花月分牕进,苔草共堦生。接泪衫前满,单瞑梦里惊。
可惜逢秋扇,何用合欢名。
《间居对雨》
四溟飞旦雨,三径绝来游。震位雷声发,禽宫电影浮。
山云遥似带,庭叶近成舟。茅檐下乱滴,石窦引琼流。
寄言一高士,如何赉不收。
苹藻降灵祗,聪明谅在斯。觞石朝云起,从星夜月离。
八川奔巨壑,万顷溢澄陂。绿野含膏润,青山带濯枝。
嘉禾方合颖,秀赉已分歧。寄语纷纶学,持笔讵必知。
古代文学唐朝诗风革新的作用及成就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中国伟大的诗人有半数以上都出生在唐代.它展现了诗坛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呈现了种种不同的独特风采,是诗盛质美的黄金时代.被中国人民称为“诗雄”、“诗仙”、“诗圣”的岑参、李白、杜甫,就是这个黄金时代的杰出代表. 唐代不仅诗歌繁荣,诗学也颇为丰富.这一时期,众多的文学理论家相继涌现,创作经验得到了更系统、更精细的总结.唐代文学理论的特点之一是散文理论与诗歌理论的自成领域;特点之二是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与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都强调复古;特点之三是唐代的诗学理论,按其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又可分为两大派;一是以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杜甫,中唐的元稹、白居易和晚唐的皮日休为代表,主张入世,描写社会,抨击时弊,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与社会作用;一是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代表,主张隐逸、描写自然、寄情山水,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前者可称为“现实派”,后者可称为“艺术派”.这两派在唐代诗论史上,双峰对峙,分道扬镳.在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的唐代文坛,“现实派”居于主导地位;而“艺术派”则被斥之为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这是极不公允的.本文主要以陈子昂、白居易诗学的审美价值取向来评价其成就、缺点及其影响,这对我们继承和借鉴优秀的传统诗学不是没有裨益的. 陈子昂与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一个生在唐代立国的初期;一个生在内忧外患的中唐时期.从其出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来看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相同的文学主张,都是“现实派”的诗论家和诗人,又都是在革新诗歌的旗帜下,搞诗歌的复古主义.他们复的是《诗经》、“六义”之古;革的是六朝文学的命.因此,在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重功利的美刺讽谕. 一 陈子昂,子伯玉(661—702),四川射洪人,出身富豪,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官至右拾遗.他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封建知识分子,参政后,曾随军到过西北边塞,后又随军东征,抵御契丹的入侵,任建安武王攸宜的参谋.他积极要求改革政治,提出了“选贤任能”、“明颂息刑”、“藉田养蚕”等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要求统治者“顺黎民之愿”[1],反对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但不为最高统治者采纳.他愤而辞官归故里,最后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在政治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失意者.新、旧《唐书》中均有传.有《陈拾遗集》.陈子昂的诗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这是为诗友东方虬的《咏孤桐篇》诗写的序言.在这短短的序言里,充分反映了陈氏的诗学观点: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陈子昂认为“文章道弊五百年”是由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所致.可见,他的诗学理论是针对六朝诗歌脱离现实,偏重形式主义的文风提出来的.因此,提出“兴寄”和“风骨”作为诗歌的创作原则.“兴寄”的“兴”指比兴手法;“寄”指内容要有寄托.即用“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思.联系他要恢复“正始之音”的主张来看,他提倡的“兴寄”是要恢复儒家诗教所强调的“言志”传统.他以“兴寄”作为诗歌的内容就是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来反映现实人生,发挥干预生活、对社会政治起积极的教化作用,这也表现了作者传统的美刺观念.陈子昂用这种美刺教化的功利观来要求既不匡恶颂美,又很重视个性抒发的齐、梁文学,当然就成了所谓的“道弊”和“颓靡”之音了.所以,他要标风雅,崇汉魏,主张创作要有“兴寄”,其核心就是复古,就是要使诗歌创作回到儒学所强调的“正始之道,正化之基”的轨道上去. 陈子昂的文学复古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整个复古潮流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唐初,从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以后,唐统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了适应唐王朝立国后政治稳定的需要,儒学复古和文学复古的问题就提出来了.高祖李渊就深叹魏、晋以来“雅道沦缺”,“儒风莫扇”,“周礼之教,阙而不修.”[2]因而强调“敦本息末,崇尚儒宗”.[3]唐太宗李世民更明确地提出了复古的要求:“朕虽德谢前王,而情深好古,伤大雅之既隐,惧斯文之将坠,故广命贤才,旁古遗逸,探六经之奥旨,采三代之英华.古典之废于今者,成择善而修复;新声之乱于雅者,并随违而矫正.”[4]由于统治者的一再提倡,唐初文人也多主复古.陈子昂就是这一文学复古思潮的代表. 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唐初文坛以至整个唐代文坛都有一个如何面对六朝文学的问题.陈子昂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是:贬斥六朝,对建安风骨推崇备至.在《修竹篇序》中,他赞扬东方虬...
魏晋时期主要文学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魏晋时期主要文学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这代表了一般的认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及12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
(东晋)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分为84题,虽不免琐碎,但由此可见文体辨析的细致程度。
至于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这在下文还要讲到。
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上面提到过,“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文学理论 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着乡评议的风气,如许劭与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此外,郭太也以关于鉴人而名闻天下。
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
(魏)刘卲(或作“劭”、“邵”)的《人物志》总结了鉴察人物的理论和方法,特别重视人的材质,形成才性之学。
(宋)刘义庆的《识鉴》、《赏誉》、《品藻》、《容止》等门,记载了许多品评人物的生动事例。
人物品评在汉末多带有预言成败的意味,偏重在识鉴人才、拔擢俊彦,所以品评的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
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为已经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加以品题。
如《世说新语》中的这些品题:“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赏誉》)“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品藻》)“有人叹王...
唐代诗歌发展的主要表现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中国伟大的诗人有半数以上都出生在唐代。
它展现了诗坛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观,呈现了种种不同的独特风采,是诗盛质美的黄金时代。
被中国人民称为“诗雄”、“诗仙”、“诗圣”的岑参、李白、杜甫,就是这个黄金时代的杰出代表。
唐代不仅诗歌繁荣,诗学也颇为丰富。
这一时期,众多的文学理论家相继涌现,创作经验得到了更系统、更精细的总结。
唐代文学理论的特点之一是散文理论与诗歌理论的自成领域;特点之二是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与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都强调复古;特点之三是唐代的诗学理论,按其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又可分为两大派;一是以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杜甫,中唐的元稹、白居易和晚唐的皮日休为代表,主张入世,描写社会,抨击时弊,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与社会作用;一是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代表,主张隐逸、描写自然、寄情山水,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前者可称为“现实派”,后者可称为“艺术派”。
这两派在唐代诗论史上,双峰对峙,分道扬镳。
在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的唐代文坛,“现实派”居于主导地位;而“艺术派”则被斥之为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这是极不公允的。
本文主要以陈子昂、白居易诗学的审美价值取向来评价其成就、缺点及其影响,这对我们继承和借鉴优秀的传统诗学不是没有裨益的。
陈子昂与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
一个生在唐代立国的初期;一个生在内忧外患的中唐时期。
从其出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来看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相同的文学主张,都是“现实派”的诗论家和诗人,又都是在革新诗歌的旗帜下,搞诗歌的复古主义。
他们复的是《诗经》、“六义”之古;革的是六朝文学的命。
因此,在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重功利的美刺讽谕。
一 陈子昂,子伯玉(661—702),四川射洪人,出身富豪,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官至右拾遗。
他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封建知识分子,参政后,曾随军到过西北边塞,后又随军东征,抵御契丹的入侵,任建安武王攸宜的参谋。
他积极要求改革政治,提出了“选贤任能”、“明颂息刑”、“藉田养蚕”等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要求统治者“顺黎民之愿”[1],反对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但不为最高统治者采纳。
他愤而辞官归故里,最后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在政治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失意者。
新、旧《唐书》中均有传。
有《陈拾遗集》。
陈子昂的诗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这是为诗友东方虬的《咏孤桐篇》诗写的序言。
在这短短的序言里,充分反映了陈氏的诗学观点: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陈子昂认为“文章道弊五百年”是由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所致。
可见,他的诗学理论是针对六朝诗歌脱离现实,偏重形式主义的文风提出来的。
因此,提出“兴寄”和“风骨”作为诗歌的创作原则。
“兴寄”的“兴”指比兴手法;“寄”指内容要有寄托。
即用“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思。
联系他要恢复“正始之音”的主张来看,他提倡的“兴寄”是要恢复儒家诗教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他以“兴寄”作为诗歌的内容就是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来反映现实人生,发挥干预生活、对社会政治起积极的教化作用,这也表现了作者传统的美刺观念。
陈子昂用这种美刺教化的功利观来要求既不匡恶颂美,又很重视个性抒发的齐、梁文学,当然就成了所谓的“道弊”和“颓靡”之音了。
所以,他要标风雅,崇汉魏,主张创作要有“兴寄”,其核心就是复古,就是要使诗歌创作回到儒学所强调的“正始之道,正化之基”的轨道上去。
陈子昂的文学复古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整个复古潮流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
唐初,从结束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以后,唐统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为了适应唐王朝立国后政治稳定的需要,儒学复古和文学复古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高祖李渊就深叹魏、晋以来“雅道沦缺”,“儒风莫扇”,“周礼之教,阙而不修。
”[2]因而强调“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3]唐太宗李世民更明确地提出了复古的要求:“朕虽德谢前王,而情深好古,伤大雅之既隐,惧斯文之将坠,故广命贤才,旁古遗逸,探六经之奥旨,采三代之英华。
古典之废于今者,成择善而修复;新声之乱于雅者,并随违而矫正。
”[4]由于统治者的一再提倡,唐初文人也多主复古。
陈子昂就是这一文学复古思潮的代表。
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唐初文坛以至整个唐代文坛都有一个如何面对六朝文学的问题。
陈子昂对这一...
杜甫的诗句什么意思啊
解闷杜甫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杜甫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固然和他的“天才”有关:“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勤奋,他的刻苦。
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中,他一直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对诗歌创作进行摸索和探讨,一生中几乎没睡过几个好觉,即使颠沛漂泊,也从不间断,“他乡阅暮迟,不敢废诗篇”,就是他一生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实写照。
《解闷》是诗人在永泰二年漂泊西南,去留两难,心情苦闷的情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忧郁的组诗中的一首,自叙其作诗甘苦。
诗人认为写诗、改诗、吟诗,有益于人品、性格的陶冶,故起首两句“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将自己的主张铺陈出来:拿什么陶冶性情和精神?只有在新诗写就后不满足于一挥而就,仓促草成,而是不断修改字句,反复锤炼,反复诵读长吟,才能达到其理想的效果。
诗的后两句:“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每句一典,以古人作诗为例,阐明自己观点。
“二谢”指的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和谢脁,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都很有成就,开创一代诗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诗人用“将能事”三个字赞美他们写诗是凭高超的本领,出众的文才,至纯的修养,自己与之简直无法可比,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的谦虚敏学、追求上进的高尚境界。
“阴何”则指的是南朝诗人阴铿与何逊,因二人风格近似,求索志同,所以世称“阴何”。
他们虽没有“二谢”的资质与天赋,但他们的刻苦精神却值得后人学习。
诗人引此二典的目的,在于警世自己,也是劝诫他人:“才气纵横,对客挥毫,固然令人羡慕,但不能止于此,还须反复推敲,精心雕镂。
”历史上大多有造诣的诗人也都像杜甫一样,朝锻暮炼,焦思苦吟,镂肺雕肝,笔补天功,才做到了思出常人,落笔超凡。
正如唐代诗人孟郊在《夜感自遣》中所描述的那样:“夜吟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可见诗人们用功之深,耗力之巨,态度之严谨,求索之艰辛,确实非同一般。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 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 政治 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 “诗史”,彪炳青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 艺术 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 自然 感人。
作者从现实中找出题材,作出优秀的作品.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 “三月三 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 肉匀。
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 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
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 “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
”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倾向从事物本身流露 出。
第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
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
比如 《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
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展示无疑,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
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
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
它如《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龄特征,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
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亲切的感觉。
所有的诗人是什么朝代的?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先秦至现代) 【先秦】 屈原 宋玉 【两汉】 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王褒 刘彻 班婕妤 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 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 徐干 阮瑀 应璩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