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纪录片
切尔诺贝利灾难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切尔诺贝利灾难原标题:《切尔诺贝利》:面对灾难,请保持冷静美剧《切尔诺贝利》(Chernobyl )才播出两集,就基本预定了年度最佳迷你剧集的位置。一贯以黄暴出名的HBO这次没有限制级镜头,本剧却仍然让人震惊,在豆瓣和IMDB都获得了排名前列的年度高分。这是一部值得抽一个周末,细细品味的好剧。特别是剧情内容离现实还很近,能引发我们对生存环境的深思。本剧共5集,3周后就会完结。

《切尔诺贝利》海报发生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露事故,每个人多少都听说过。一般而言展现这种群体灾难事件,影视剧总是会塑造多条线索和人物,从不同视角反映事件全貌。除了事件的受害者,也会有更多自救成功或积极对他人施以援手的主人公,借以从悲剧性的命题中提炼出积极价值——这是所有灾难片的基本格局。如果仅仅是表现无可挽回的灾难后果,所有人物只能逆来顺受,主题上未免太过反人类,形同于往幸存者的伤口再撒一把盐。所以哪怕美国人创作再自由自主,也至今没有拍一部专门讲述“911”事件的剧集。
然而涉及到他国的悲痛历史,特别还有冷战格局的政治批判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没什么忌惮的主题,美国创作者显然可以更为肆意。即使影片中所有苏联人都操着一口英语,美术造型和年代感让乌克兰观众来看也肯定漏洞百出,但大部分全球观众不会在意那么多。大家基本都只会被本片强烈的批判视角所影响——从第一场工程师自杀前的独白开始,就确定了整体基调,将核事故的矛头直指官僚机构和掌权者的无能腐朽。

《切尔诺贝利》截屏图这种创作视角的大胆,又是以一种极为冷静的影像风格,慢慢从剧集中释放出来的。绝望、悲情、讽刺、批判——这些因素都混合在剧情中,任观众自行理解。即使我们都知道了这场灾难的终点,头两集中的角色却大部分还处在懵懂之中,完全无从得知事态的严重性——下层官僚隐瞒实情,等待着上级领导的行政指令,一心只想着保住乌纱帽;普通民众欣赏火光冲天的奇景,不知暴露在辐射尘中的危险,只能根据政府的转移命令集体撤离;而代表政府的高层领导却连真实情况都无法掌握,完全沉醉于“事态已被控制”的日常报告,面对这种新型灾害缺乏有效措施。
只有标识时间流动的白字在剧情中缓慢变化。所有人在其中都是无力的受害者,无知地继续暴露在核辐射中,承受着缩短寿命的巨大伤害。

辐射尘中的民众,像在初雪中一样欢乐起舞,让人毛骨悚然。客观来说,把切尔诺贝利事件单纯归罪在某几个失职官僚身上,显然是过于单纯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大型核事故,就像剧中人所言,是前所未有的。就像所有著名的环境公害一样,无论是19世纪伦敦烟尘雾污染,或是20世纪DDT和氟利昂的使用,造成的危害都要在数年后才慢慢被人理解。这些环境灾害一方面暴露出人类集体的短视与认知落后,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对新型科技饮鸩止渴的依赖。全球各国几乎都无法避免,即使如本片的拷问者美国也发生过数起光化学尘雾事件,或是原油的大规模泄露事件。
如果刨去行政体系的滞后与缺乏效率,忘掉部分官员的冷漠和熟视无睹,剧集真正的骇人之处,是将面对灾害的无力感和脆弱感展现了出来,引发出每个观众心底真正的恐慌。我们不得不被迫思考,看似每日能维护正常事务的政府和公共安全机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民众应对突发事件——或是在真正的灾难面前,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只能成为受害者。

《切尔诺贝利》剧照在现实中,我们早已习惯从各类新闻宣传和商业影片中寻找积极因素,在呼吁真相的同时,提炼出各类正向价值,安抚我们的脆弱内心,避免无端恐慌,相信面对所有可怕的灾难和未来,我们终有解决的办法——简单到类似《流浪地球》那样“牺牲一人就能救下全人类”。然而在《切尔诺贝利》中,我们看到是所有普通民众,即使都隐隐觉察到不安,可所有人却仍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中,等待政府的号令;而官员们更是根深蒂固地相信“我们国家绝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除了少数真正敢于面对事实,预报悲剧的科学家,谁又能说自己是真正清醒的呢?
在第二集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典型的工程师形象:一个更为积极地行动,不惜深入灾难中心寻找抗灾办法,提醒普通人庇护和远离灾难;而另一个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民众对事态的询问,却只能表示“一切正常”。也许是来自上级的不同压力,也许是他们的身份职位和性格差异,造成了选择的不同。然而我们却很难简单指责或评判,谁做得更为正确。即使他们明白了,他们也不是自由的。
当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社会中,没有一个角色能在剧中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相比简单批评几个官僚的操作失误和欺上瞒下,这更让人难以释怀。

《切尔诺贝利》剧照未来的剧情走向,根据历史实际,我们会看到苏联开始调动更多的“清理者”投入这场和核泄漏的战争中,并最终控制住了事态。类似于二战时卫国战争的进程。然而一旦下定决心,却又能迅速集合动员全部国力投入作战,完全不会犹豫于个人牺牲和价值。在第二集末尾,三个工程师的主动赴死是那么安静,甚至缺乏情绪渲染。然而这确是为了拯救几百万人,不得不做出的最现实的无奈选择。相比其他美国剧集对于个人价值的反复考量和尊重,也许这样看似草率的决断,反而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切尔诺贝利》截屏图也许正因为美国人的批判预设,《切尔诺贝利》才能呈现出一种残忍的冷酷感,剥离了之前所有灾难片中温情脉脉的表象,更接近于让我们不寒而栗的现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在现实中,面对大规模灾害,每个普通人都是如此无力。我们被动接受着消息传达,被动等待着救援指令,愤怒或恐慌都无济于事,只能默默祈祷灾难不要落在自己头上。
就像第二集的标题那样,除了“请保持冷静”,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最新切尔诺贝利灾难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诺贝尔文学: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托卡尔丘克和汉德克获奖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切尔诺贝利灾难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诺贝尔文学: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托卡尔丘克和汉德克获奖原标题: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托卡尔丘克和汉德克获奖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当地时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以表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2018年,瑞典文学院曾发生了一起丑闻,导致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发,并被顺延到了2019年。因此,诺贝尔文学奖在今年宣告“回归”,瑞典文学院一起揭晓了2018年和2019年两届文学奖的得主。
切尔诺贝利核:被消费的核灾难:切尔诺贝利还有多少真相待还原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切尔诺贝利核:被消费的核灾难:切尔诺贝利还有多少真相待还原原标题:被“消费”的核灾难:切尔诺贝利还有多少真相等待还原?


2019年6月7日,乌克兰普里皮亚季,游客参观切尔诺贝利“禁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9年6月7日,乌克兰普里皮亚季,游客参观切尔诺贝利“禁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30分,刺耳的消防火警警报在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上空划过。第一批消防员在接到消息后赶赴爆炸现场。年轻而好奇的消防员Misha从满目狼藉的地上捡起一块石墨问道:“这是什么?”“我不知道Misha,不要乱碰这东西。”另一名消防员Vasily一边回答一边惊恐地看着火光冲天的4号核反应堆。两个星期后,Vasily和Misha因急性放射综合征痛苦地死去。在救治期间,Vasily已怀孕的妻子握着他溃烂的手,坚持不肯离去。


真实人物原型Vasily Ignatenko。图片来源:ChernobylPlace


Vasily望着刚刚爆炸的4号核反应堆。图片来源:HBO
以上情节来自美国HBO和英国SKY合拍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于5月6日起正式播出。该剧集将33年前震惊世界的核灾难再次推向舆论中心。其中,Misha和Vasily等角色均基于真实人物经历刻画而成。随着剧集的热播,一时间荒凉溃败甚至毛骨悚然的切尔诺贝利成为了本年度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切尔诺贝利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约110公里的普里皮亚季(Pripyat) 附近,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只有在拥有许可证的导游陪伴下才能参观。切尔诺贝利“禁区”(exclusion zone)覆盖核电站周围4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有多家旅游公司提供不同的旅行产品。在保证核辐射水平安全的情况下,切尔诺贝利大部分地区已经于2011年对游客开放。目前4号核反应堆残骸被巨型钢铁结构覆盖,成为新安全围堵体(New Safe Confinement)。游客可以在300米之外的观察点参观。
当地旅游公司SoloEast主管伊万丘克(Sergii Ivanchuk)对《华盛顿邮报》表示,他们5月的订单比2018年同期增加了30%,接下三个月的预定也比去年有所增加。这一情况被另一家旅游公司CHERNOBYLwel.com证实。剧集热播之后,Chernobyl-Tour等公司开始尝试与传统项目不同的模式,他们迅速推出了迷你剧主题游。


切尔诺贝利游客在反应堆外自拍。图片来源:Chernobyl-Tour


切尔诺贝利著名景点摩天轮。图片来源:Chernobyl-Tour
chernobyl-tour公司的网站上用英文介绍道:“HBO的《切尔诺贝利》迷你剧引起了全世界对切尔诺贝利主题游的浓厚兴趣。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亲身经历者的帮助下,旅行专家们为你准备了一次特别的旅行,向你揭示事件的秘密和真相。”在这个旅行项目中,游客将参观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地下室、Vasily和Misha等第一批赶赴现场消防员所在的消防站、接收第一批核辐射受害者的医疗站等。游客还能乘坐装甲车,体验应急人员在当年如何进行第一次辐射探测,绘制第一张辐射污染图,甚至可以在核电站食堂吃一顿当时员工的午餐。但这种将灾难事故变成大型嘉年华主题公园式的营销手段受到了争议。SoloEast主管伊万丘克说,他很难理解为什么某些竞争对手开始在核电站原址附近销售“冰箱磁铁、放射性冰淇淋和罐装空气”。


切尔诺贝利的“放射性冰淇淋”。图片来源:Instagram
引起更大争议的是,乌克兰的一些网络红人,尤其是时装模特们突然发现了切尔诺贝利的“流量效应”。她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在废墟中的性感照片,引来了众多网友点赞。将切尔诺贝利作为背景发布半照片的乌克兰模特罗切娃 (Veronika Rocheva) 近日不得不公开道歉称,事实上她根本不在“禁区”,只是为了人气编辑图片而已。对此,这部剧集的创作者Craig Mazin表示,他认为节目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是件好事,但希望游客谨记悲剧曾在这里发生。


网红Julia在切尔诺贝利。图片来源: Instagram
这部剧集之所以引起巨大轰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视觉效果的高度还原。Business Insider评价道,虽然剧情并不完全符合史实,但场景、服装、角色等方面和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要归功于在第一时间真实记录下切尔诺贝利灾难的人们。1986年4月26日,在爆炸14小时后,摄影师考斯汀(Igor Kostin)在一架评估辐射水平的直升机上拍下了第一张4号反应堆的图片。由于当时的辐射,照片有些模糊。专家们在之后了解到,当时直升机所处空中两百米高度的辐射达到了1500雷姆。据指挥整个清理工作的苏联将军塔拉卡诺夫(Nikolai Tarakanov)介绍,清理者们可接受的最大辐射值为20雷姆,也就是战争期间士兵可接受的最大辐射。事故前后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又有6-8万人因核辐射离世。在考斯汀拍摄的另一张照片中,清理者们正在清理3号反应堆上的碎片。这是剧集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之一。最初,工作人员试图用西德、日本和苏联的机器人清除放射性碎片,但它们无法应对极端的辐射水平,因此当局决定使用人工作业。清理者一次作业不能超过40秒。


第一张切尔诺贝利爆炸后照片。图片来源:Igor Kostin/Corbis


清理者们在清理3号反应堆顶层碎片。图片来源:Igor Kostin/Corbis
虽然剧集在视觉上做到了高度还原,但它毕竟不是纪录片,其所渲染的情节受到了事故相关人士的强烈质疑。美国血液与肿瘤疾病权威医生,也是当年参与治疗切尔诺贝利受害者的专家之一盖尔(Robert Peter Gale)近期发表了系列署名文章,抨击HBO在科学知识和历史事实方面存在很多误导性的“危险错误”。盖尔称,在他向苏联政府提出愿意提供骨髓移植方面的帮助的第二天,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Anatoly Dobrynin)便向他打来电话,邀请他立刻动身去莫斯科。于是盖尔便带领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另外两位同事和一位以色列的专家前往切尔诺贝利。在接下来的2年里,他们救治了204名核辐射受害者,其中有175人存活。盖尔提出,作为一名医生,他必须纠正剧集里有关核辐射受害者的不准确描述。例如,受害者本身并不具有极强的致命放射性,因此只是需要正常的隔离,而剧集本身过分夸大了受害者的传染性。
再比如,辐射对于胎儿的影响也并不如剧中演绎的如此极端。盖尔说:“据我们的预估,当地医生对辐射和出生缺陷间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苏联和欧洲100多万次不必要的堕胎。无知是危险的。”盖尔在信中不客气地批评道:“令我惊讶的是,制片人没有从物理学家或放射生物学家那里得到任何技术建议,而仅仅是基于一部小说 (《切尔诺贝利之声》) 来完成剧本。”
除了科学家之外,迷你剧集中所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也在近期对这部电视剧做出了回应。指挥切尔诺贝利清理工作的塔拉卡诺夫将军在接受今日俄罗斯(RT)采访时表示,虽然演员非常出色,但事实上从未有人命令战士向牛群扫射,他也没有见到赤工作的矿工们。时任苏联最高花花戈尔巴乔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还没看《切尔诺贝利》,但有时间肯定会看的。他还说,他没有干涉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处理委员会大大列加索夫(Valery Legasov)的职业生涯。
列加索夫是当时苏联派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首席专家,也是这部剧中最重磅的角色之一。而在现实中,列加索夫确实因为无法说出事实而选择了自杀。官方调查结论是,列加索夫死于抑郁。


列加索夫。图片来源:YouTube
1988年4月27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两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也是切尔诺贝利事故调查结果公开的前一天,列加索夫在公寓上吊自杀。今年6月10日,塔拉卡诺夫将军在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时从侧面印证了这部剧集对列加索夫刻画的真实性。他明确表示,苏联政府确实曾将列加索夫边缘化。负责核武器项目的高官斯拉夫斯基(Yefim P。 Slsky)亲自把列加索夫从苏联英雄奖的候选人名单上除名。之后,列加索夫带着一份报告去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回来后他建立了核安全保障研究所。但管理能源和科学方面的花花韦利霍夫(Evgeny PlovichVelikhov)等人竭尽所能地刁难他。没人敢加入他的队伍。塔拉卡诺夫将军表示,列加索夫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但最终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到了关键时刻,他甚至得不到足够的选票来加入科学理事会。列加索夫曾不止一次尝试过自杀。界面新闻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1993年《原子科学家公报》曾刊发过名为《切尔诺贝利的长期阴影》的文章。文章援引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解密文件指出,自1970年起包括列加索夫在内的苏联科学家们就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设计缺陷提出了担忧。他们认为核电站从屋顶上的可燃沥青到控制棒都有严重故障隐患。在1986年爆炸之前,切尔诺贝利也曾有过不稳定的情况。但这些担忧并未能引起当局的重视和承认。
随着剧集的热播,其引发的讨论也在不断发酵。有一点十分清楚的是,这部剧集的创作者Craig Mazin从未将这部作品和“真相”混为一谈。在接受VOX采访时Marzin谈了他对“真相”的理解:“所谓真相,就算是最好的版本,也不是一个故事,也不具备传播效果。你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人们吸引到真相本身。老实说,你们看到的一切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的真相……真相需要你们自己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