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
精选的明朝灭亡的原因
精选的明朝灭亡的原因
来清政府财政收入(早期5000万两左右,后期达到8000万两左右),就是相对于北宋也差距太大,北宋时期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可以达到钱“12600万缗到15000万缗”,宋朝的粮食与钱的兑换比例是“每缗铜钱与一石粮食相抵”。帝国的财政收入非常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帝国的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和宫廷开支。据记载,在十六世纪早期帝国的文官系统中拥有官吏70,000多人,其中官员20,400人,吏51,000人;在1520年左右,帝国拥有世袭武官约100,000余人,(大量的“恩幸得官者”还没有被计算在内)这将近200,000万官吏每年消耗着国家大量的俸禄。除了大量的官吏,帝国的宫廷中还有大量的宦官、宫女以及大批为皇家服务的技术杂役,因为帝国分为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所以宫廷体系也分为两套班底,又学者考证在明末时期宦官大约有70,000人左右,光禄寺的厨役街达到7,884人(1487年)。此外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帝国进行供给。这个庞大的食俸群体,每年消耗大量的国家收入,在帝国每年2700石的田赋收入中,这种俸禄和粮饷的支出达到2300石。在经过第一轮的分配后,每年的田赋盈余还有370万石左右。但这仅仅是帝国的正常时期的支出和盈余,但是帝国每个朝代都有大规模的额外支出,比如永乐帝时期曾经先后五次北伐鞑靼和瓦剌,大规模的征讨安南的反叛,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额外的开支不仅消耗了田赋的最后一丝盈余,而且将其他25%左右收入(包括盐税、海外关税等)也消耗殆尽,并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财政危机。这几乎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埋下的灭亡的先兆。

明朝灭亡的原因
一,减少官员俸禄,明朝官员的俸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一个正一品大员年禄米只有1,044石,而一个从九品官员的年禄米只有60石,而在两汉时期一个郡刺史(按明朝官员品节,应该是正四品)的你年俸禄就达到2000石。结果,减少了官员的俸禄虽然在一方面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却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风气,造成了更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二,利用大规模军事屯田,减轻国家对军队财政支出。明朝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并建立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1392年洪武时期就拥有了120万军队,登记在册的军户有170——200万户。明帝国的军屯,为每一个士兵提供20亩田地,军户除了要出一人负担兵役,还需要自己承担30%的装备,而其他70%的装备也是邻近军户所负担。帝国虽然利用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减轻了财政负担,却使得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武备松弛,战斗力下降。
三,采用“开中制”,减轻帝国对北部边防的补给负担。明朝洪武时期,帝国为了防卫北方的后元(后分裂为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洪武帝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山西人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的垄断了两淮的盐引。帝国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500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发行纸币(宝钞),增加货币发行量,变相促使货币贬值淡化财政危机。帝国将纸币的面值分为一贯(1000文)、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和一百文六类。并且在洪武时期规定了严格的兑换额度“钞一贯,准铜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黄金四两”。但是,帝国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不得不滥发纸币。在1385年帝国的各钞局就印发了2700万贯——3400万贯左右的新钞,当时的物价是2贯500文折米1石(明最初实行米银折换率是1石米折兑
0.25两白银,在1447年才由政府重新定价。此处采用1447年之前的兑换价格)。可是到了1390年,印钞的数量就倒到了7500贯,增长了1
20.6%——1
77.8%。而且滥发纸币并没有停止,在15世纪初每石米的价格就上涨到了30贯(钞)。米价在短短的不到20年间上涨了12倍。再滥发纸币的同时,帝国对同前的发行量也大规模增加。最终导致了“钞不如钱,钱不如银”的尴尬境地。帝国最初制定的胡货币体系被瓦解。如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其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所以在帝国统治期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有永乐时期的山东唐婉儿农民大起义、正德年间的刘
六、刘七响马大起义(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四川农民大起义,最终发展到帝国末期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这种希望通过增发纸币来缓解财政危机的措施,不但没有对财政有任何的缓解作用,发而增加了军事镇压农民起义的支出。可谓“偷鸡不成,放折一把米”。
虽然,建国伊始帝国就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财政危机,帝国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未能行之有效的改善帝国的财政。但是,由于帝国的科技、经济实力在
15、16世纪依然居于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吸引着世界各国前来进行贸易。帝国可以从中赚取大量的关税。在两宋时期的司舶使得关税收入就达到200万缗(1159年),帝国虽然进行了海禁正常(保留部分贸易港口),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关税收入,但是依然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因为在拉美国家占领大量殖民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君主,需要在东方采购大量的奢侈消费品。由于东方实行“银本位”主义,而西方实行“金本位”主义。所以,西班牙在拉美掠夺的大量白银全部流入了东方的中国。帝国由于获得了这大笔的关税收入,勉强维持着财政的中常运转。同样也保证了帝国的虽然历经多次反抗,依然可以保持原有的秩序。不过大量的白银流入虽然稳定了帝国的财政,却也在另一方面增加了帝国的金融危机。因为西班牙人不仅用白银来购买我们的奢侈消费品,同样也利用白银大量兑换帝国的黄金。因为在欧洲当时的金银兑换比利时1:15,而在东方的中国却仅仅是1:10。只是由于中国的“银本位”金融政策,在很到程度上规避了这种金融风险。但却隐藏着严重的金融隐患。到了16世纪后期,地中海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了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不再在东方购买奢侈消费品,并将大量的白银调回地中海地区来应对这种危机。突然失去了大份额的外来收入,并在金银兑换中损失大量白银的明帝国失去了最后一块木板。尤其是在万历26年(公元1597年)派遣大规模军队援助朝鲜抗击倭寇丰臣秀吉的入侵。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几乎耗尽了帝国最后的国库,张居正十年改革的成就全部耗尽。所以在后来与女真后金的战争中,仅仅可以在萨尔浒之战前保持一种战略进攻的势态,之后就只能在宁锦一线进行战略防御。这种战略上的转变,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有深沉的经济原因。这也跟加重的帝国的财政负担。为了解决军费,帝国不断的增加新的税收,如“辽饷”和后来的“匪饷”。结果又加重了社会矛盾,激发了季节矛盾。

明朝灭亡的原因
来自安徽、江苏一代的农民起义者获得了统治权力,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由于,地缘的关系和阶级出身的关系。来自南方的政权的佃农和贫农不可避免的要对地主阶级进行大规模的打压。在打压地主的同时,为了填充各地流亡的户口,政府又在山西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强制性的移民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槐树移民”,这种移民仅在洪武年间就进行了三次。这种对北方的严厉政策,虽然迅速的恢复了帝国的经济生产,同时也埋下了一种对帝国朝廷的仇恨心理。尤其是在帝国实行科八股举取士之后,大量的南方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官僚地主统治集团。而大量的北方士大夫和地主由于经过金元两代的统治,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南方,更不要说恢复隋唐时期的辉煌。所以在科举取士中,北方地主所获得权益大大低于南方地主。在封建王朝时期,党同伐异,结交同乡同年成为官僚集团中维护权益的最有效保障方式。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北方地主在这种党争中也无法获得有利地位。经常成为党争失败的牺牲品。而且帝国的皇帝又有太多的小农的狭隘,对于这些官员采取的手段十分苛刻。比如,洪武年间的奏折中如果出现一个错字,就有可能被罢官夺职,更有甚者可能被在朝廷的廷杖的责罚中被当场杖死。以山西为例,据统计在《明史》一书中有可以资格被编写列传的人数大概有139人,当时这139人仅有32人可以善始善终,其他的107人不是被流放就是被皇帝处死,无法得到善终。正是在朝廷的党争中无法获得优势,反而经常成为皇帝杀戮的对象。所以,北方的地主阶级对皇帝和帝国都非常仇恨。在帝国强盛时期北方的地主隐忍不发。一旦到了帝国危亡的时候北方地主的破坏性就开始显现。在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激烈的抵抗,尤其是李自成顺利通过居庸关防线不仅迅速完成了对北京的包围和进攻。更没有给宁锦防线的辽东精兵、长城九边的要塞精兵以及南方各镇的勤王军队一个集结和援助的时间。试想,如果山西的地主和官吏利用山西的地形优势对李自成进行坚壁清野的防守,并在大同关、娘子关一线进行顽强的防守,那么李自成能否可以顺利到达北京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山西地主纵容了李自成对北京的进攻。对李自成起义军处于阶级矛盾,北方地主仅仅只是纵容了李自成的进攻。但面对清军的入关,整个北方地主阶级不仅纵容和不抵抗,更是公开的投降。所以清军除了在入关前在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进行了一场大战之外,在整个北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据《洪业》的记载,清初投降的明朝官员中,90%以上是北方籍的官僚。这些人不仅帮助清稳固了北方的统治,并组成军队跟随清军南下对南明小朝廷开始攻击。可以这样说,没有北方地主的帮助,清军别说统一中国了,甚至在北方立足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说,如果没有南北方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明帝国的灭亡不会是在1640年那个时间。明帝国的灭亡,一直引起无数的争议和分析,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也是一家之言,只是直抒胸意。参考书目:《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现状》黄仁宇《明代的漕运》黄仁宇《中国古代经济史》李剑农
《纲鉴易知录》吴成全(清)
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纪事本末》谷应泰(清)《明史》张廷玉(清)《明鉴》郭尚先(清)《洪业》魏斐德(美)
明朝灭亡的原因

古巴比伦灭亡的原因
想知道古巴比伦灭亡的原因古巴比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能是大家最陌生的文明古国了。因为中国、印度、埃及这三个国家还存在,但古巴比伦已经在历史上消失了。那古巴比伦究竟是如何被灭亡,它现在又是哪个国家呢?
这次就为大家简单讲讲这个问题。古巴比伦王国现属国家是伊拉克,古巴比伦的灭亡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也让古巴比伦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是要提到文明的起源还有文明的建设肯定又离不开古巴比伦,这样一个神秘的王国当时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呢?

前1894年,阿摩利人首领苏姆·阿布以幼发拉底河左岸的一个城市作为都城,这座城市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巴比伦城!以这座城市为核心建立的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或“巴比伦第一王朝”。伟大的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在经过38年的远交近攻、南征北战之后,汉谟拉比建立起了一个从版图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强大奴隶制王国,两河流域地区得到了空前的统一。



隋朝灭亡的原因
精选的隋朝灭亡的原因
-
-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隋朝灭亡历史
-
- 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有什么区别啊拜托各位了 3q
-
- 隋炀帝前半生太过于潇洒,到了晚年为何导致隋朝的灭亡
-
- 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它属于历史的必然性吗
-
- 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
-
- 寻乌二中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34张ppt)
-
- 2018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共25张
-
- 从秦朝和隋朝的灭亡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 隋朝灭亡后为什么没出现分割局面,而是唐朝接着统一,可西晋为何会出现
-
-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预习
-
-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部分的原因出在高句丽
-
- 用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ppt
-
- 隋朝的兴起与灭亡:超越国家承载力的暴政
-
- 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 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 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
- 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竟然是兴科举
-
- 隋将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