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典情怀: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实乃天作之合。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由何占豪作曲,用的是李商隐《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好歌。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三国演义》电视剧将词谱曲,杨洪基演唱,为电视剧增色不少。
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歌曲中引用了古诗直接谱曲,在诗的前半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白的《静夜思》做的全新注释。
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都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的文学精品,它们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的主题和内容,既给予了流行歌曲一表现空间,广泛的也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找到了一条将歌手推进众人的捷径。”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当代古典诗词大家都有谁?
当代古典诗词大家主要有:叶嘉莹、霍松林、厉声教、李汝伦、钟振振、林从龙。
以下为诗人介绍及其代表作:①叶嘉莹(1924-):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代表作包括《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等。
②霍松林(1921-2017):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
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
曾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包括《李白诗歌鉴赏》等。
③厉声教(1935-2017):著名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文史学家、诗词家。
毕业于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
退休后受邀担任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民国大师厉麟似之子,清代诗坛泰斗厉鹗的七世孙。
代表作包括《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等。
④李汝伦(1930-2010):作家、诗歌理论家。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当代诗词》主编。
2008年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包括《种瓜得豆集》等。
⑤钟振振(1950-):古典诗词学者。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擅长诗词、楹联、文言文创作,所撰《重修南京夫子庙记》、《静海寺警世钟铭序》及楹联多副。
代表作包括《东山词校注》等。
⑥林从龙(1928-):文学编辑、诗人。
大学文化。
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
代表作包括《林从龙诗文集》。
柳亚子不是当代人物,1887年出生,属近现代人物,因此不属于当代古典诗词大家。
龙榆生1902年出生,1966年逝世,算作当代古典诗词大家有些勉强。
唐圭璋1901年出生,夏承焘1900年出生,同理。
急求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题的作文一篇!
1悯农——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悯 农——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作家李国文说得好:“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一边”。
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活力与精神。
而这些在矛盾中做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
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
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了。
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
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
至今,诗的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中国的诗人还特别擅长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
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读到这首诗时,往往会被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深深打动。
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炼、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
这样的诗句太多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
很多学者都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炼而易于传诵。
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
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
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2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气节的,这一点往往突出的表现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
对于这一深厚的人文传统,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寻到佐证。
谈及对国家及民族的忠贞,不得不提的是文天祥的诗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他对南宋王朝的忠爱;“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是他在故土被鞑虏强占后,撕心裂肺的悲痛与追恋;“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
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
”,“聂政心虽碎,刘伶醉未忘。
问天天不应,食日日何伤”, “稽首望南拜,著此泣血篇。
百年尚哀痛,敢谓事已遄”,颠沛流离中,疾病缠身,却仍为故国愁断肠。
待元兵攻破临安,文天洋被俘,囚于敌营,受尽屈辱,仍可以高声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他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他仍是将他最高亢的一呼献给了他的国家,声嘶力竭的喊出“天地有正气”。
文天祥的诗作中充斥着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深深的热爱和不渝的忠贞,将他体内流淌的承载着民族气节与精神的血液流传下去。
纵观历史,声声万古叹息,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贞与热爱植入了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血液中,酿成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人文传统。
从战国时期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唐代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宋代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从明朝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到晚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诗句中充斥着我们中国人最悲壮的呐喊,最壮阔的情感,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最引以为傲的民族气节。
不论身处何地,对国家、民族的不渝永远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如今,这一人文传统亦随我们来到了新的时代,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但我们却不能忘却或冷淡这一传统,因为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人们的团结和民族精神是推动其不断前行的动力。
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对其本身的爱与信仰,任何微弱的打击都会使其难以抵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谨记!
当代古典诗词大家都有谁?
当代古典诗词大家主要有:叶嘉莹、霍松林、厉声教、李汝伦、钟振振、林从龙。
以下为诗人介绍及其代表作:①叶嘉莹(1924-):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代表作包括《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等。
②霍松林(1921-2017):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
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
曾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包括《李白诗歌鉴赏》等。
③厉声教(1935-2017):著名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文史学家、诗词家。
毕业于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
退休后受邀担任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民国大师厉麟似之子,清代诗坛泰斗厉鹗的七世孙。
代表作包括《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等。
④李汝伦(1930-2010):作家、诗歌理论家。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当代诗词》主编。
2008年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包括《种瓜得豆集》等。
⑤钟振振(1950-):古典诗词学者。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擅长诗词、楹联、文言文创作,所撰《重修南京夫子庙记》、《静海寺警世钟铭序》及楹联多副。
代表作包括《东山词校注》等。
⑥林从龙(1928-):文学编辑、诗人。
大学文化。
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
代表作包括《林从龙诗文集》。
柳亚子不是当代人物,1887年出生,属近现代人物,因此不属于当代古典诗词大家。
龙榆生1902年出生,1966年逝世,算作当代古典诗词大家有些勉强。
唐圭璋1901年出生,夏承焘1900年出生,同理。
...
论毛泽东诗词意象特点,大约600字.谢谢
山,作为自然世界中最强大最能唤起人类感情的真实存在,屹立在地球的表面,产生在人类诞生以前的未知历史里,延绵到现在,历代人欣赏历代人赞美历代人抱怨,却无法真的反抗。
作为大地母体的一部分,它在那哪里就融入了哪个民族的生命,流淌于哪个民族的血液。
追溯到华夏文明始祖的先秦,在古老的神话里我们读到过《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而《刑天舞干戚》里,刑天就是葬于山而后获得重生的。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在中国文学的源流《诗经》里,山之形象也无处不在。
《国风,召南,殷其雷》中说道“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殷其雷,在南山之侧”,“殷其雷,在南山之下”即写车马之声,一会儿在山上一会儿在山下,就是不见远役的丈夫归来。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中更是多次以南山和北山有什么来做起兴之句,引出对“宾客有德有寿,为国柱石”的祝福。
而两汉,魏晋,唐,两宋,(元)明清这一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里,山的意象的出现更是层出不穷、风采各异、意蕴深厚而耐人寻味的。
这里便将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辉煌的诗词借用,和毛泽东诗词进行对照阐析研究,从而更好了解毛诗词中古典意象的艺术特色。
实际上“山”的意象在毛诗词中出现是十分频繁的,就我所收集的基本全面的毛泽东七十首诗词而言,山这个字就出现了大概六十次,再加上出现的“峰”和“嶂”等代山的字,一共山的意象出现的应该有七十次左右,这在七十多首诗词里出现,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了。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毛泽东作为人民革命的发起者和领袖,他常年在路途上奔波,为逃避追捕和迫害,进山是常事,同时中国革命也是从农村开始胜利的,“进山钻洞”是当时的战斗方针,所以山已经融入了革命的血液,融入了毛泽东的信念,毛泽东读懂了山自己也就成了一座世人不可企及的高峰。
水系意象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毛泽东作为古今中国的第一人,其领袖的风采和气度,萦绕宇宙,弥化乾坤,他不仅是仁者,也是当之无愧的智者,所以在他性灵所羽化的文字里,水也如山意象的存在一样,是他常喜提及与妙笔生花般应用的素材。
如果说山是大地的脊梁,那么水就是大地的经脉,脊梁威稳挺立,经脉温柔绵延,它们共同创造了世间奇幻的生命。
如果说山是男人,那么水就是女人,男人阳刚威猛行走四方,女人温婉灵动呵护家园,他们共同缔结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如果说山意象的频繁出现是毛泽东诗词的筋骨,是仁者厚重的慈爱,那么水意象的多次出现就是毛泽东诗词的血液,是智者丰满的思想。
一切生命始于水,亦如人类,也因为如此,人类在最初的记忆里便处处留下了水的痕迹。
当然由于早期人类生产生活能力低下,一般文字或者神话传说里的水都是灾难性的。
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很小就已经熟知了,大禹一生与水做斗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细节我们是非常熟悉的。
而《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关雎》篇目,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洲”即指河中的小岛,此句是个起兴句,以河中小岛上出双入对的雎鸠鸟,衬托出君子对情侣的渴盼和思慕。
这里水的意象是具有多重含义的,水既是一种缠绵无奈的阻隔,也是爱情温柔乡的指代,还喻指了“女儿是水做的”。
爱情里水似乎常常是红娘,《诗经国风郑风》的《扬之水》篇就更胜一筹,说道: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此诗中不仅表达了远役的士兵对妻子的思念,还以士兵之口责问激扬奔涌之水为什么没能带来自己的爱人,带她来和自己厮守,一起戍边。
而唐代诗词中水作为意象的出现更是俯首皆是了,如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一深潭的汪汪碧水都比不上我和汪伦的情谊,这里水是情感的折射。
水又是时间的折射“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里江水奔腾而去不待人,就如时间一样, “空回首,白了少年头”,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水还是时间的写照,且看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叹,再看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落寞,水,一个并不刚毅的物体,它承载的讯息确实如此之多。
其实我们所熟悉的古诗词里的水最多的应该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或灵动或伤感的部分。
如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再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毛诗词七十首里水系意象出现的大概有七十多次,“水”本身出现了十次,“江”出现了十五次,海出现了七次,波出现了四次,浪出现了十一次,涛出现了两次。
这总体加起来是个非常不...
沁园春—长沙的诗词是什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
《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有哪些主要的代表?谢谢
中国近现代十大诗人当选人(不分名次)为: 艾青,徐志摩,胡适,郭沫若,冰心, 季羡林,范光陵,臧克家,余光中,北岛。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