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求关于诗词格律的书

dunan 坐标: 162649 目录:/qiu/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涂宗涛先生的《诗词曲格律纲要》都是不错的版本,

王力先生的更为简明扼要,涂宗涛先生的更为详实。

另外,启功的《汉语现象论丛》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了许多古典文学格律现象的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古诗词格律基本知识入门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格律诗并不像有些人说得那样难,只是大家对格律诗的规则了解得的少而已。

一般的格律诗其实并不难,格律诗的律也无非就是平仄、对仗、押韵而已,另外注意尾三平、尾三仄就可以了。

真正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短短的几个句子之中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晰;当然,排律不限字,但排律却更难写。

2、命题格律诗;3、限韵格律诗,这个有时比较难,有的韵只有十几个字。

其实呢,对于阅读量少文学功底差的人来说,不要说格律诗,就是一篇记叙文都会写得乱七八糟、狗屁不通。

求关于诗词格律的书

请推荐一本古诗词相关的书籍,最好讲了平仄是什么的。

我是初学者。

入门通例是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

大学诗词那本观点颇为偏激,不宜初学。

南方人还是看地区吧,有些地区的方言保留了入声(而不是仄声,中华土地不存在没有仄声的方言)。

粤语,以及云南、浙江、湖南的某些地区的方言都有入声,其完整程度也不一样,最好自己对照一下(拿入声字声部跟自己的方言对照一下),发音短促(按国际音标就是辅音作尾)的就是入声了。

若喜欢写词,还要多买一本《白香词谱》或者《唐宋词格律》。

注意:以上的书目一定要买实体书,书店买不到,可以网上订购。

地址: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3?_encoding=UTF8&s=books&qid=1255138904&asin=B002B3XPZ6&sr=8-3)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55138965&asin=B00127EDM6&sr=1-1 绝不可从网站下载电子书。

另附我编列的一份课程,你可以参考一下: 说明: ●关于本课程,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

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学前要则: 一、参与劳动,多做运动,每天保证流汗四五升以上。

否则学诗词很容易学进歧途,变成老穷酸。

二、全文分三大部分,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三、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

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第一阶段 精读类: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注: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

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目的: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朗诵类: 《唐诗选》、《宋词选》 ●注:繁体版。

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

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诗也很难学得深。

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目的:培养语感。

应用类: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

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又注:《辞海》是字典。

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泛读类: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目的:增加兴趣。

练习: 一、找自己喜欢的诗进行仿写,或者沿用前人的题材,自己重新演绎。

这个阶段是一定写不出好东西的,目的仅仅是练习。

又,不要去强调表现自我、宣泄情感等等,那需要相当的写作技术来支持。

二、这个时期最好严格按照格律来练习。

如果静不下心来琢磨格律的话,有可能为日后的学习埋下祸端。

无论能否遵照格律,都必须要清楚一点:格律不是限制、不是死板的形式,它是你写好一首诗最好的工具。

写诗好比钉钉子,格律好比锤子,熟手工人也许可以用石头甚至手掌代替,但终究是不如锤子好用的。

即使一些场合无法使用锤子了,必须用其他工具代替,那也得懂打钉子才行,而没拿过锤子的人又怎么学得会打钉子呢? 三、无须苛求每一首习作的质量,因为想苛求也没这能力,反倒搞得自己很迷茫。

只须多练就可以。

四、这个时期的学习目的就是感受下诗词写作是什么一回事,也打好日后写作的一些感性方面的基础。

第二阶段 精读类: 《写作概要》、《文学概论》、《古代汉语》 ●注:选各大高校的教材通常会比较客观。

●又注:这部分绝对要学扎实。

认真学习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能基本掌握这三本书了。

●又注:《古代汉语》是繁体书(包括白话讲解部分),所以前面要打繁体字基础。

而且,越学到后面,越要接触大量的繁体书籍。

●又注: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再弄清楚什么是诗词,那么视角会高明得多、眼界将宽广得多。

文学就好比一间房子,诗词就好比房子里一个茶壶,站在房子里能够一眼看清楚茶壶的形状,站在茶壶里却永远搞不清茶壶的造型。

固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却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的:了解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了解古汉语是什么一回事。

★开始时机:待上述的仿写练习不觉得困难之后。

朗诵类: 三曹诗选;李白...

怎样作格律诗

楼主如唔。

粗浅之见,不敢私揣;若能引玉,实属有幸。

不当之处,深望斧正。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通常是指唐以后的中国古诗,分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和八句一首的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又可细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用韵、平仄、对仗都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字数、行数楼主想必知晓,恕不赘述。

其次,押韵要求一韵到底,奇数句除首句外其他句尾不能押韵;偶数句尾必须押韵。

具体韵部可参阅《中华新韵》或《平水韵》。

最后重点谈谈平仄和对仗。

甲:平仄 平仄概念:平是一类平和的声调,仄是一类激越的声调,具体分类如下:今韵中现代四声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韵中上平下平两种为平声、上去入三种为仄声。

平仄形式要求:同句之中偶数字位声调要求平仄交替出现,一般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

上下句之间偶数字位声调要求平仄相粘或相对。

相粘即为相同,相对即为相反。

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

同时,每句之中不能出现孤平、尾三平、尾三仄等等。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叫“拗”。

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对句适当的位置,将一个仄声改为平声,以示挽救,叫“拗救”。

拗救句型:五言诗中一字拗三字救、三字拗四字救;在七言中,三字拗五字救、五字拗六字救等。

绝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一、五绝平仄的基本格式: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注意:中是指可平可仄。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中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中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中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中仄仄平平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中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中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中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中仄仄平平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中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中仄仄平平 不敢高声语, 中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中平仄仄平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 (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中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中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中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中平仄仄平 一、七绝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五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注意:中是指可平可仄。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中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中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 (陆游) 公卿有排宗泽, 中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中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中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中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中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中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中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中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中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中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中仄平平仄仄平 古代李白、王维、王之涣都是绝句圣手,如果楼主能把绝句写得出神入化,再写律诗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乙:对仗 对仗的基础是词性。

词性分为11类。

即:名,动,形,量,代,(此为实词)副,介,连,助,叹(此为虚词)。

对仗即实对实(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代对代等)虚对虚(副对副,介对介,连对连,助对助等)另:重叠词对重叠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即联合词,二字不能拆开,如差参,葡萄,蜘蛛。

)联绵词多为双声如:明媚,叠韵如:逍遥,或既双声又叠韵,如辗转。

律诗八句依次组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杜甫也写过四联都对仗的律诗,可谓是诗中极品。

绝句的对仗形式比较自由。

绝就是截,截就是去掉的意思。

绝句对仗形式可分为四种:1、截前:首句不入韵,一二句对仗 2、截后: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三四句对仗。

3、截中: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全不对仗。

4、截两头:首句不入韵。

对仗:两两对仗。

(一般第三种常见第四种不常见) 对仗的特殊形式:1、隔句对:即上联的出句和下联的出句相对,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对句相对。

从整体上说是两句对两句。

从句子成份看是隔句遥相对仗,故称隔句对,亦称扇面对,扇对,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2、流水对:即两句意思上下流贯的对仗,也叫串对。

这种对仗。

相对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

...

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答案

1.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奉旨填词柳三变《鹤冲天》2. 叶嘉盈,一生奔波为诗词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总起下文“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4分)[答案] 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民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答案] ①点出了叶嘉盈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一生奔波为诗词”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分)[答案] ①“一生奔波为诗词”概括了叶嘉盈的生存状态;②让读着体味“一生奔波为诗词”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诗词入门基础:怎样读诗词

古诗词阅读 赏析古诗词,必须读懂古诗词。

直接进行古诗词赏析训练往往难以奏效,不如先做阅读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赏析。

【阅读方法】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

“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

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

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

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

“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

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综合阅读示例】 以上提供几条古诗词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阅读时应全面观察,整体把握,综合分析,贯通诗意。

例一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策马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读诗题:即已明确了类型为“边塞诗”,主旨是“怨”。

2、读形象:“金河”“玉关”“青冢”“黑山”等,都是边塞地名,是“征人”生活和战斗的环境。

3、读“明示”:“怨”字已明示了情感基调、全诗主旨。

为何而“怨”?从“岁岁”“朝朝”看,调动频烦,戍边无期;从生活环境(形象)看,气候寒冷,景色单调。

4、读“有无”: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只有紧张的备战,单调的生活;而无亲人团聚、天伦之乐,无耕读种织、故土温情…… 例二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读诗题:交代了对象、去向、事件。

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明示”:“断人肠”,表达送别时的心情:愁闷、无奈。

3、读形象,读“有无”:“荆吴”即诗题中“江南”;“水为乡”“春江”,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写;“渺茫”,一语双关,既写春江烟波浩渺,又写心情茫然惆怅。

人物形象:“何处泊”,既表现了友人的漂泊不定,又表现了诗人对他的担忧。

“天涯一望”写友人漂泊天涯,举目一望,不见诗人而...

做好高中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

诗词中几个容易读错的字

诗词有其格律,尤其是近体诗和词,更是规矩绵密,不可随意破格。

然而不少字在古代就不止一个读音,一些字音到今天甚至还发生了平仄变化,譬如拥抱的拥字,古音仄声,然而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只有一个读音yōng,是平声,平仄完全反过来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是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以下为诗词中容易读错的字。

这个整理不算全面,但尽量选用知名的诗句,尽量涵括诗词中的高频字。

当然了,在日常的诗词阅读中,如果想要迅速而精准地确定字音,最好的方法还是掌握诗词格律以及练习诗词写作,如此就可以掌握每个字的平仄,通晓了平仄后,判断字音就如同灶上骚除了。

间: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间字有两个读音,这在今天还保留,一音jiān,一音jiàn,此处读jiān。

人教版语文教材把“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注音为jiàn,认为是间隔的意思。

这是不懂诗的体现。

第一,王安石这首诗是律绝,且首句入韵,间、山、还三个字都在上平十五删韵,如果读jiàn,那么第一句就是三仄尾,留意古人诗集可发现,三仄尾的情况多出现在五言近体诗里,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七言近体诗极少三仄尾,苏轼的“三过门间老病死”是很罕见的例子。

第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绝对不能平仄通押,如果读jiàn,那就是仄声,它与平声的山、还,不免平仄通押的嫌疑。

王安石究极声律,不会忽略这一声病。

第三,“一水间”是成词,非王安石独创,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外还有杜甫的五律:“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

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

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

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

”这里的间字是平声,与山、还、斑押韵,只能是平声,读jiān。

看: 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看字有两个读音,一音kān,一音kàn。

根据律诗格律,以上的看字平声,读kān。

陈与义: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陆游:明朝日出春风动,更看晴天万里开。

根据格律,以上看字仄声,读kàn。

思: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欧阳修: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思字两读,作动词时音sī,作名词时音sì,以上思字为名词,读sì。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

离情终日思风波。

此处思字为动词,本应平读。

但按照七律格律,两个位置又必须用仄声。

李商隐是借用了思字的仄声,因此两个思字读sì。

按:借音是李商隐的常用手法,只此一家即可,今人作诗不必再开分店。

欧阳修: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思家,思为动词,平读,音sī。

吹: 黄庭坚:诗来清吹拂衣巾。

句法词锋觉有神。

吹字两读,作名词时,如歌吹、朔吹、清吹等,仄声,读chuì。

姜夔: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吹字作动词用时,平声,读chuī。

拥: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拥,仄声,读yǒng,这个字在粤语发音里仍然还是仄声。

潮州人可要留意此字了。

听: 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听也是两读字,一音tīng,一音tìng,不分用法,视格律而定。

按照词牌《定风波》的格律,首句第二字必须仄声,因此这个听字须读tìng。

过: 李颀: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过也是两读字,一音guō,一音guò。

上引两个过字均是律诗的韵脚,而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因此均读guō。

苏轼: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这是一首七律的第二联,过字处须用仄声,此过读guò。

醒: 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醒字两读,一音xīng,一音xǐng,此处醒字与“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听、“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名等平声字押韵,读xīng。

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按照词律,此醒读xīng。

郑珍:睡醒长嘘一欠伸。

茫茫洚水望无津。

这是清人郑珍一首七律的首联,首句醒字处须是仄声,读xǐng。

凭: 杜牧: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凭字两读,一音píng,一音bìn,此处凭字仄读,音bìn。

凭字仄读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后接一个具体事物的情况下。

陈与义: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此处凭字是平声,读píng。

场: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场,古音平声,读cháng。

俱: 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俱,古音平声,读jū。

教: 王昌龄: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商隐: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教字两读,一音jiāo,一音jiào,作“使令”的意思时,平声,读jiāo。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处教字仄声,读jiào。

如何学习古诗词

我自幼喜欢古诗词,在步入社会之后,也一直对古诗词情有独钟,这次参与“中华古诗词课题实验”又一次系统地学习,对古诗词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有了一些体会。

我把它写出来,希望能对爱好古诗词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从浅显生动的古诗词入门我最初学习古诗词,所学的或许算不上严格的诗词,只是因为它有故事,生动有趣,或者念着舒服,就把它记住。

比如引我上古诗词学习之路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女子,死了丈夫,想要改嫁,但小叔和公公不准。

那女子便请人写了长篇状子递到县衙,也因叔翁作梗而不得。

后有一秀才为女子写一状子,只有短短三句话,县官一看,连说三个“嫁嫁嫁”。

这三句话是“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当年我并不懂其中的含义,但如此简单的三句话胜过了长篇大作,引起了我对它的兴趣。

再如王勃的《藤王阁诗》我最初也只知道两句:“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因为有故事。

说是当年王勃写完诗之后扬长而去,在场的人发现诗句缺了“空”字,争论半天都无法补上一个满意的字,只好派人去追王勃。

王勃对来人只伸出手掌,不作一声而去。

那人回去不管把手掌怎么比划,人们还是不能明白,只得又派人去请教,最后才知是一“空”字。

我只觉故事有趣,至于“空”字好在哪里,那是许多年之后才明白的。

我早年读诗,往往都只记得其中一两句,但正因为有着这一两句,积累多了,心中便有了诗词的轮廓,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了解一些诗词的基本知识有了诗词的基本积累之后,便会有着一种欲望,想从更深角度去看诗,这时便可以学习一些诗词的理论知识了。

开始也不要学太难的,只是为着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而学。

如:什么叫诗家语,诗的语言与文的语言有何不同?诗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古人是如何阅读诗词和评论诗词的?诗人是怎样创作诗词的?有些什么样的手法等等。

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自己进一步阅读诗词就有了帮助。

三、学习诗词格律在对诗词有了较深的理解,有了大量的积累之后,便应该学习诗词的格律了。

有许多人就是因害怕诗词格律而放弃了对诗词的进一步学习。

为什么呢?因为诗词格律的要求是严格的,而且又很枯燥乏味,一看到“平平仄仄平平仄”就心里发怵。

其实,诗词格律并不那么可怕,你觉得它无味只是因为你不了解它,一旦对它有所了解,你就会对古人写诗用韵佩服得五体投地,你也会对诗的好坏有了更准确的解读,对今人胡乱作的所谓诗歌也就不会盲目崇拜。

下面试以七律为例来说明格律。

什么叫“平仄”?就是古人把汉字的音分为了平声和仄声。

其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入声字归于仄声。

七律以两句为一对,八句为四对,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除了首联之外,其余的对句末字必须是第一句为仄,第二句为平。

首联的首句末字可平可仄。

每句诗以双字为节奏点,那么七言诗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就是节奏点,节奏点上的平仄要求是严格的,该平则平,该仄就仄。

而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由于它不在节奏点上,它们的平仄要求就不是那么严格了,因此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这个意思。

每句的平仄格式基本为两平两仄交替运用。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下举七律的一种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意,每一联中节奏点上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这就叫“对”;而下一联第一句与上一联末句的平仄是基本相同的,这就叫“粘”。

另外要注意,七律诗除了首联和尾联只要求节奏点平仄相对外,对词性并不作特殊的要求,但颔联和颈联就要求十分严格,不但平仄要相对,而且词性也要相对才合格律要求。

先熟悉一种格式,牢固掌握它。

只要熟悉了一种格式,对其余几种都可迎刃而解。

当然,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必须同时学习古诗韵,不然你就不明白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

等你熟悉了诗的格律,你就熟悉了古诗韵,然后再去学习词的格律,就可事半功倍了。

四、学着去写诗填词有了上面的积淀,你就完全可以试着创作了。

这一阶段,才是最艰难的时期,或许一生也不会写出像样的诗来。

但只有去写,你才懂得古诗词的深奥,才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古诗词及诗人们艰辛创作有着深沉的了解和思考。

现代许多人诽谤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因为他不懂古文化,如果他有一天懂得了,他就再也不会狂妄,甚至会为自己的浅薄无地自容。

以上就是我学习古诗词的过程,这永远只是一个过程。

把心扎进古诗词中去,感受我们祖先的伟大,就不会妄自菲薄;把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守住,再发扬光大,就会感觉生命的意义和责任。

古诗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题十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 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