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江南草未凋
秋尽江南草未凋
我们找到第1篇与秋尽江南草未凋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秋尽江南草未凋 喜欢江南,不是因为粉墙黛瓦,也不是因为杏花烟雨,只因那小桥流水中蕴养千年的文化积淀。

南浔,位于浙北太湖边上的一个极具江南风韵的水乡小镇。

清晨,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糯香,一定是早起的人们操持着早餐;路边的早市充斥着吴侬软语般的叫卖声;卖菜的小贩把缤纷诱人的蔬菜罗列开来,将店铺布置得象个花店;古运河上摇撸的船娘熟练地操控着乌篷船,穿行于狭窄的河道中……

眼前一副安逸祥和的江南小镇的模样,好像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可就在这寻常街巷的背后,却隐匿着那些可以牵动近代中国政局的世族大家!







穿过刘氏梯号那布局严谨的门厅、轿厅、议事厅、厢房、书房,眼前倏地画风突变:油画、彩色玻璃、拼花地砖……一幅西洋画卷次第展开。

精工细作的砖雕纹样,经典的混合式罗马柱式,繁复递进的卷草线条……整个“红房子”花园就像一个养在深闺的混血美女,漫不经心地一瞥就魅力四射。







浓烈的色彩和华丽的装饰经过婉转迂回,穿堂过室,收敛了光芒,低调得仿佛从未绽放过一样。





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土育养出这样一份谦逊内敛的气度?也许是徐迟笔下那一连串的“水晶晶”掩饰了昔日的辉煌;抑或是“苏湖熟,天下足”的底气和实力使然。





喜欢这份淡然,这份质朴,却又不失灵秀。如同一位在翰墨书香中款款而来的深阁闺秀,明眸皓齿,眉黛含情,迤逦间默默不语地凝望着你……



《夜泊南浔》 文征明春寒漠漠拥重裘,灯火南浔夜泊舟。风势北来疑雨至,波光南望接天流。百年云水原无定,一笑江湖本浪流。赖是故人同旅宿,清樽相对散牢愁。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水迢迢_秋尽江南草未凋_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赏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_秋尽江南草未凋_
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青山隐隐水迢迢_秋尽江南草未凋_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青山隐隐水迢迢_秋尽江南草未凋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