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求诗词赏析好书

wulongshangren 坐标: 159956 目录:/qiu/

人间词话

《唐诗小札》

《宋词小札》

唐诗鉴赏辞典

《杜诗镜铨》

1.《诗的八堂课》:中国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国人的诗也是舌尖上的诗 —— 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能够品味诗的味道。

中酒在中秋,

杯中有湛湛古典。

夜月如梦游,

流光流水呀流年。

——《中秋》

通往学诗入门与诗学进阶的八堂课:

(1)博弈:写诗就是下棋?

下棋是理性上的竞争,奕棋型的诗人必须是精算师,要耐心地从众多的可能性中追求最佳。比如卞之琳。

(2)滋味:诗歌也许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元素的甜,本来的美。

(3)声文:语音与某种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物性挂钩,这是公开的秘密。

(4)肌理:诗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到味觉,到声音的听觉,再到肌理的触觉。

(5)玄思:“哲理诗”文本基本上跟包装纸一样,一打开就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哲理放在里面。

(6)情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乡愁: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

(8)死亡:死亡是接近巅峰时刻的生命,“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2.《谈艺录》:中国第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谈艺录》出而诗话亡。

—— 钱学专家陆文虎

唐诗以丰情神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 钱钟书 《谈艺录》

近130种诗话,500余种西方论著: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

十个文艺理论方面的问题:艺术创作的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妙悟与神韵、理趣、于山水中见性情、“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文章布置的“行布”、比兴风骚、曲喻、心手物相应、词与意的离合。

突破“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模式 :站在中西文化、中西诗学的交汇点上来探讨普天下共有的“诗眼”、“文心”。这种“打通”式的研究使得《谈艺录》成为中国诗话史上难以逾越的顶峰。

3.《冠英说诗》:收录了十余篇余冠英先生的文章,或考据,或分析,或讲解,或品读,有短有长,其主旨皆离不开一个“诗”字。

五十丝弦记逝年,庄生晓梦已如烟。诗人比兴容多义,无事纷纭议郑笺。

—— 余冠英

有舂容大章,也有残丛小语:

“博”有“大”义,雅也有“大”义,《世说新语》有“雅量”一门,雅量即是大量。“博”与“雅”相连成词是常见的,多识广闻谓之“博雅”,如《楚辞章句》谓淮南王“博雅好古”。

对于人品而言,像黄宪那样“汪汪若千顷波”方不愧“雅流”。对于诗文而言,有这样汪汪千顷的气象,也没有不雅的。

本书末尾加入了作者生前发表的小篇幅文章和古体诗作品。

4.《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研究《诗经》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之作。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因为这本书(《经典常谈》)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 叶圣陶

《诗言志辨》:从“诗言志”的意念为中心。

研究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条诗论的史的发展。

《经典常谈》: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更为亲近、熟悉。

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

5. 《词谱律析》(全两册) :从格式到风格解读词谱之美,谱书专著中的全新体例尝试。

精选最为常用、最具特色之135调。

究词律词谱之变,体会词语之美。

既是一部常用调谱书,又是其律理论析。

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辛弃疾词

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 晁冲之词

——豆句在声律上往往给人一种激越、昂扬的感觉,即如一首歌曲唱到结尾前,要将声调挑起,推向高潮。这两个豆句之后,用一个六言句作结,便起到这种作用。

附解:仄韵格汉宫春

此调还有“仄韵格”,如康与之《汉宫春·慈宁殿元夕被旨作》。此词句读,包括豆句等,皆与张先平韵体词完全相同,只是将字尾改作仄韵。

延伸阅读:诗词格律详解系列

《诗律详解》《词律综述》

6.《李清照诗词选》:近半个世纪研究“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集成”之作。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代词宗”夏承焘说“易安心事岳王知”,乃是指李清照与爱国名将岳飞有着同样的江山社稷之虑。

本书更贴近李清照的种种内心隐秘,从而绎出李易安的诸种“心事”——在作者四十年间有关李清照的十余种撰著中,陆续考证出其幼年失恃、争株连、婕妤之叹,以及终生无嗣的庄姜之悲等等十余桩“心事”,提出了多种新人耳目的独到见解。

延伸阅读:

(1)古代诗词典藏本(袁行霈主编)

“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以“阐释经典本身也要成为经典”为追求,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担任主编,众多国内一流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担任副主编、编委。

目前已出:

《诗经选》《王维诗选》《李白诗选》《白居易诗选》《晚唐五代词选》《柳永词选》

(2)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系列

《诗经译注》(精编本)《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宋词三百首》(精编本)《元曲三百首》(精编本) 《千家诗·神童诗·名贤集·增广贤文》

7.《唐诗综论》: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的国度。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不觉得夸大,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不觉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的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 林庚

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

—— 现代诗人废名

《唐诗综论》分三组:唐诗高潮、唐诗远音和谈诗稿。

后两组文章所谈诗篇和诗人,唐之前溯源《诗经》及屈原,唐之后涉及宋代词赋和苏轼,以此经之纬之,纵横交错,从而更凸显唐诗的立体形象。本书虽是文章的组合,却有专著的效果。

延伸阅读: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全面考察唐代行卷之风的由来、具体内容以及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前书)史记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以章节体全面评介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

8.《从诗到曲》(全两册):中国大陆首次将台湾老辈诗词曲研究家郑骞先生的重要学术著作结集推出,意义重大。“从诗到曲,一代宗师”。

词是翩翩佳公子,曲则多少有点恶少气味;

词所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阴柔美,曲所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衰落时期一般文人对于现实的反应。

在台湾现代学术史上,郑骞是有着首创之功的第一代学人,有学人称其为“台湾学界第一位就散曲加以概要说明介绍的学者”。

《从诗到曲》说明词曲与中华文化之关系,探讨的是词曲的前途问题。以《景午丛编》与《龙渊述学》为基础选编。

郑骞的散曲学以“考据”与“文学”为两大支柱,诗人意识在其散曲学中最为独特和突出。

郑骞的“诗人论曲”的研究路径在散曲研究中显得十分特殊和孤寂,但是也可为散曲文学的探求激荡出不同的思索。

9.《词史》:我国第一部通代词史,一代词学大家刘毓盘先生的代表作。

20世纪20年代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四部权威性著作:刘毓盘《词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黄季刚《文心雕龙札记》、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词史》是中国词学史上的第一部通代词史,它既是第一部,又是有继承和有创见的。

—— 刘扬忠

共11章9万余字,综述词自唐、五代、两宋、金元下及明清千余年间萌芽、鼎盛、复兴之演变梗概,较为完整地概述了词史的状貌与演变轨迹,为词体文学通史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构架,其中颇多独到见解。

10. 《中国古今民歌选译》:从起源来说,民歌是民族文学的源头,也是翻译文学的源头。

中国民歌是一个值得珍藏的文学宝藏。

翻译要从用词开始,体现原始语言的“拙”。

当然,也是为了方便国外的亲们理解 中国文化“诗乐舞合一”之美。

精选约百首中国古今民歌,并进行翻译。

书中精选的民歌按照不同的类别分为散曲、牌曲,组曲和集曲四类,从内容上涵盖劳动歌、爱情诗、仪式歌、时政歌等,从地域上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国。

所选民歌每一首基本都是该类别的代表之作。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Cut the Bamboo,

Cut the bamboo;

Make a bow.

Shoot the mud ball;

Drive off the beasts.

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而且是最简单的一首民歌,两言,分两节,标题疑为后人所加。主题有三解:其一,表示守灵;其二,表示狩猎;其三,表示奏乐。大意是:把竹子截断,用弦续上两端, 制成弹弓,发射泥制的弹丸,驱赶或击射鸟兽,这里取前两意。

延伸阅读:

《曹植诗歌英译》

《英译唐诗名作选》

11.《休闲元曲鉴赏辞典》:所选近400首作品,读后既可窥元曲全貌,收到“一脔全鼎”之效。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休闲元曲鉴赏辞典》一是将每类按作家生年先后顺序排列,无名氏附后。二是着重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尤其注意发掘作品的意境及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借以引起今人的共鸣。三是适当地援引一些其他意境相同的诗词与之对照。四是鉴赏文字简明扼要,不做过多考证。

延伸阅读:古典文学休闲鉴赏系列

《休闲唐诗鉴赏辞典》《休闲古文鉴赏辞典》《休闲宋词鉴赏辞典》

12.《唐宋词举要》:“中国好书”入围图书,中山大学中文系指定教材。

62位词人的219首词,一部汇聚才、胆、识、力的唐宋词选本。

尝读高步瀛氏名著《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每叹其取材浩博而裁断精审,而惜其独无词也。此编虽非集注,然于裁断,特加意焉。

唐五代之词本事多湮没无闻,余因转考其词心词境;两宋之词则备考之资多,歧说亦最为纷纭,余之释读遂多商榷疑义者,此或略得高氏“举要”之义,因颜斯编曰唐宋词举要。匪敢妄攀前贤,亦略表私慕之意云尔。

后三字是水一色是一色的七字诗词

没有【水一色】的,因为这三个字是仄声,诗词不能三仄尾。

【一色】结尾的有很多: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宋·文同 守居园池杂题 望云楼远近生异容,天山共一色。

清·释敬安 九华山雪霁天欲明,林峦混一色。

清末近现代初·郑孝胥 十一月二十二日出京道中杂诗 其六沛国东风吹大泽,蒲青柳碧春一色。

唐·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嵯峨各异势,纷诡非一色。

明末清初·陈恭尹 游七星岩晨起启山户,长天空一色。

明·释函是 听泉映红旗一色,风神日异,遂千年愿。

近现代·刘海粟 水龙吟 题苍松图严霜草木黄,千里树一色。

宋·张耒 登汴岸番禺五仙人,骑羊各一色。

宋·郭祥正 五仙谣中池之外无它润,太古以还唯一色。

明·王世贞 吴明卿雪山冰井歌群集成皋间,翩翩皆一色。

宋·梅尧臣 记春水多红雀传云自新罗而至道损得之请余赋登高失川原,乾坤莽一色。

近现代·陈独秀 雪中偕友人登吴山九素烟中寒一色,扶阑四面是青冥,环拱万珠星。

宋·范成大 步虚声 白玉楼六首 其三君不见北风吹淮风浪黑,铁马千群凝一色。

宋·员兴宗 歌两淮(并引)风来莫吹动,天壤吁一色。

明·张吉 松岩八景 其一 珠潭浸月陶翁昔年怀隐德,手种黄花只一色。

明·周瑛 题黄九霄杂色画菊安取混沌炉,万象镕一色。

明·石宝 杂诗二首 其二看银蟾一色,蕊珠宫里,竞摇波影。

清·丁澎 过秦楼 吴园次郡守碧湖元夕泛灯分赋草树荒寒冬一色。

清末民国初·郑骞 蝶恋花大风起兮浪头急,天地合兮渺一色。

清·王嗣晖 渡江遇雨还记江浦潮生,云涛天际,涌金波一色。

宋·韩元吉 念奴娇 其一 中秋携儿辈步月至极目亭,寄怀子云兄阴雨竟连朝,云林黯一色。

明·薛瑄 龙阳山行遇雨我尝远过燕山北,树木已无草一色。

宋末元初·方回 题赵子昂摹唐人二戏马驹遂令汉嘉郡,千古占一色。

宋末元初·牟巘 罗汉臣拄笏亭浴罢衫子凉,盈街月一色。

当代·陈永正 街市小景与斯奋严霜同咏十首 其九画里鱼标鸥一色。

清末近现代初·赵熙 鹊踏枝 其二十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

明·于谦 题孟浩然踏雪寻梅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

唐·岑参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得盘字)世外空青秋一色,窗中远黛晓千鬟。

元·虞集 子昂秋山图官舍野堂浑一色,冷风凄露漫相欺。

明·李梦阳 菊千树桃花红一色,春光谁道不须多。

明·杨基 到江西省看花次韵四首 其一原隰望中青一色,栏干凭处意无穷。

宋·项安世 又病起送春云连山一色,木落雁同飞。

清·钱纫蕙 野望望去燕天成一色,收来越椀点三清。

清·弘历 林亭雪景 其三天水相连为一色,更无纤霭隔清光。

宋·欧阳修 月苍苍惟一色,不辨云树峰。

清·魏源 华山西谷 其一照人长一色,江月共凄清。

唐·钱珝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九十三金缕垂杨但一色,水底龙文曲更直(40)。

明·韩上桂 紫陌行蟾光都一色,雁影自成行。

清·黄联璧 赋得已凉天气未寒时得凉字五言八韵四塞风烟如一色,五溪言语不同声。

清·颜鼎受 秋怀飞入白鸥花一色,暗香来处月如钩。

宋·王同祖 郡圃观白莲 其四鬓毛霜一色,光景水争流。

唐·白居易 六年冬暮赠崔常侍晦叔远水长天清一色,悠然心境共昭融①。

明·杨士奇 题海天秋兴图 其一四檐迷一色,独榻下重帏。

明·陆深 咏雪(禁体)镜花开一色,莲漏滴知音。

明·冯昌历 秋光赠定光上人冥搜归一色,兀坐了玄阴。

宋末元初·龚璛 雪吟东西模糊总一色,上下变幻知几重。

宋·袁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