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求一篇现代诗歌鉴赏范文

415 坐标: 160914 目录:/qiu/

你好,以下是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的鉴赏。

《雨巷》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具体表现为: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被赋予象征意味。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天里遇到一个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过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蕴。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运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这首诗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体现了戴望舒早期的艺术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3)诗作意象具有中国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情韵。诗作中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伤”的诗风是纯粹中国传统美学具有神韵上的血缘关系;而其中的情感和意象的颓废,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特性。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很深,从而刻意追求诗歌意象的朦胧。

希望能帮助到你。满意请采纳~谢谢!!!

晏几道 临江仙 诗词鉴赏范文最近要写一篇诗词鉴赏的文章 请各位帮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苹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

“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

词人独处一室,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

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

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

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第三句转入追忆。

“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

“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

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

“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

“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原由。

小苹,歌女名,是《小山词。

自跋》中提到的“莲、鸿、苹、云”中的一位。

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小就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

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

梦后酒醒,首先浮现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苹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

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

小苹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

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

“琵琶”句,既写出小苹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

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苹,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儒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苹歌妓的身分。

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

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

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

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含蓄真挚字字关情——晏几道《临江仙》鉴赏 晏几道(1040—约1112),字叔原,是北宋后期典型的婉约派词人。

他的词作大多吟咏风花雪月,离愁别恨,在词风上偏于保守,没有创新。

但他的词大多写得细腻含蓄,幽婉动人。

宋人黄鲁直云“叔原乐府寓诗人句法,精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在艺术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相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

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妓”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妓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有一首这样的《破阵子》。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

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可见,我所讲的这首《临江仙》不过是他的好多怀念歌女词作中的一首。

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更有其独到之处。

《临江仙》共四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垂”为第一层。

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不仔细体味,很难...

求一篇现代诗歌鉴赏范文

古诗词鉴赏的例子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现代诗歌评论范文致橡树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人彩;[1]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致橡树致橡树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望采纳!

求初一古诗赏析格式?

诗词鉴赏【墨愔原创·请勿复制】诗词赏析的题目有一定的答题步骤,只要多加练习,可基本保证不会失分。

1.简单翻译赏析的句子2.写出该诗句描绘的景象的情感(如:旷远,开阔,忧愁等等)3.写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联合作者的背景生平,这些一般会在题目后有简单提示,如:作者此时在XX贬谪途中4.强调诗词中运用的修辞,并点出运用在哪里,好处与作用5.联系全诗总结单句效果大体上就是这么几点了,如有疑问,欢迎追问http://hi.baidu.com/%D3%EF%CE%C4%D6%AE%C2%B7/blog/item/c87c12b513f166c636d3ca08.html可以参考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他人答案整理】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读一遍后,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鉴赏方法点拨:(一)注重平时积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二)、分析诗歌意象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

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人彩。

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

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辨析表达技巧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

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

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求一篇现代诗歌鉴赏范文

你好,以下是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的鉴赏。

《雨巷》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具体表现为: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

《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被赋予象征意味。

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天里遇到一个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过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蕴。

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

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运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

这首诗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体现了戴望舒早期的艺术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

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 (3)诗作意象具有中国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情韵。

诗作中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伤”的诗风是纯粹中国传统美学具有神韵上的血缘关系;而其中的情感和意象的颓废,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特性。

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很深,从而刻意追求诗歌意象的朦胧。

希望能帮助到你。

满意请采纳~谢谢!!!...

初中作文古诗鉴赏请以一首古诗写一篇500字的鉴赏文字,简要介绍这

摄神理而遗貌 调感怆于融会——从张炎《解连环·孤雁》词看其“清空”本色 作者:王运思 张炎,宋季元初词人。

论词尚“清空”,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 《词源·清空》)何谓“清空”?摄其要者,其意大抵是说,词“要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夏承焘《词源注·清空》),而且要有言外意,即要有含蓄深婉的寄托;而这一切,又须以浑化无迹的自然之笔出之。

这种理论主张在他的咏物词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其《解连环·孤雁》一词即堪称代表这种风格的绝唱。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

“楚江空晚”,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

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

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

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平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我们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

以下,转入对孤雁形象的刻划。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

那么,另寻栖身之所又将如何呢?“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

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

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

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

从对上片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这种“清空”本色在词的下片,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出来。

“谁怜旅愁荏苒?”这句承上片之意,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

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

”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

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

以上,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以下,则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我们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

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

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

一个“...

声声慢 李清照 中的意象赏析 并且举出其他诗词中与此诗词运用意境相...

李清照诗词赏析——醉花阴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 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曲牌名。

北曲入黄钟吕,共八句,前五句系词牌的上阕,略有变化。

一般用作黄钟套曲的第一曲。

本词为节令抒怀之作。

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 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于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

然而也是这最为生活化的描写,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集评: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 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

曰:“莫 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政易安作也(《琅寰记》卷中引《外传》)。

写景贵淡远有神,勿堕而奇情;言情贵蕴藉,勿浸而淫亵。

“晓风残月”、“衰莫微云”,写景之善 者也;“红雨飞愁”、“黄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论词随笔》)。

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 叶韵字尤宜留意。

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 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论词随毛》)。

无一字不秀雅。

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

此阕为李易安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以“重阳”为题,抒节令思亲之情。

首先我们看到,这道词写的是重阳,既为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时令,白昼应是越来越短,这里首 句却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何来“永昼”之说?显然这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说,时间 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心境是分别具有相对意义的,乐而忘时,愁而步艰。

作者正是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 ,以心愁之,心绪凝结,不得舒畅,当然就自以为是“永昼”之愁了。

而这一切皆源于两地分别的相思之 苦。

“瑞脑销金兽”,瑞脑,即龙脑,瑞龙脑,一种名贵的香料,金兽者,指兽形的香炉。

“淡烟炉中起 ,袅袅浮清室”作者感怀之时,枯座房中,对着“金兽”出神。

炉上轻烟正如心头情思,悠悠无尽。

瑞脑 虽有尽时,时光亦有老时,唯孤寂苦闷之情思难了难终,有之增而无之减,更勿言排遣。

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

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 铺展开来。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虽是夜晚,却又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过帷帐 侵入不眠人肌肤。

好一句“凉初透”,秋寒、心冷,字字点睛,意气满纸。

重阳日,本为赏菊登高之佳节 ,当是味意盎然。

无奈何,亲人不在身旁,一个“又”字惶恐、忧怨、无奈,道尽心中离愁别恨。

“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之意,悠 然自在,超脱化外。

而作者酒在饮,花在赏,却是应景聊复,借酒浇愁之态,奈何愁上添愁,更对日落昏 老的苍凉暮景。

怎不惹人伤怀悲愁。

北宋诗人林逋咏梅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以暗香指梅花。

而易安词中“有 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骨迎风,风格近梅花,指标作者意趣脱俗,胸怀高洁 。

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篇高潮,“莫道不销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 无露的情感,是人性无可压抑的真实情感的爆发。

用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销 魂”二字,点出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

用于尾句,如灯启航、如钟醒目。

尾句双重否定的语气仿佛不 是出自词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为之动情感伤的第三者。

这种书写作角度的改变,正是易安行文 大胆出奇、峰峦突起的独特魅力。

作者超越了词中的那个小我,对自满怀同情,以“莫道不销魂”感慨之 。

更指点读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作者的情感通过第三者语气的渲泄,这种自我反观,将愁苦 对象具体对象化,加以观照和呤味。

可谓情境深沉,掠人心魄。

宋词人程垓《摊破江城子》曾将人与梅花比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似有神韵。

唐司空图《 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黄花瘦”似更胜一筹。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