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屈大均的诗词特点

wubaiyun 坐标: 167139 目录:/qu/

李白各时期诗歌特点?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

给我一些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展开全部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唐杜牧>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

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击西北部少数民族侵扰战争情况。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

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

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

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硐终绞棵欠苡律钡屑案叨染?枥纯艿那榫啊=嵛擦骄洹霸附??陆#?蔽?堵ダ肌保??舜?娼?棵侵笔阈匾埽??且粼巷?希??坪雷常?泶锪耸乃老??呋迹???⒐Φ脑竿?刖鲂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指剑门关以南,也称剑南,这里代指古代蜀地。

蓟北,即蓟州,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一带,是安史叛军举兵叛乱地。

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和身处复杂动荡的时代,杜诗大多都有沉郁、悲凉、凝重的色彩,但此诗却不同,它一扫往昔沉郁悲壮的气氛,写得大喜若狂、轻快明朗。

首联点明事实原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 颔联两句以转作承,着笔深化,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

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

这是一首有名的“快诗”,开篇伊始,即运笔如飞,四联八句,一气呵成,情感炽烈。

它之所以 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

这里泛指武器。

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

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

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泛指边地。

诗的前两句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对复国大业充满胜利信心。

“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听窗外风雨时,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诗人激动不已,即便入梦也是铁马冰河,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

关于红豆的诗词

展开全部 豆科 红豆。

乔木。

春季开花,蝶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圆锥花序。

荚果木质,长椭圆形,种子鲜红色,光亮。

产于中国中部和华东地区,供观赏;木材坚重,红色,花纹美丽,为优良的雕刻和细木工用材。

亦称“相思格”、“相思树”、“孔雀豆” 《文选·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

”刘逵注:“相思,大树也。

材理坚,斜(邪)斫之则文可做器。

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

” 古代传说,战国时宋康王舍人韩凭之妻何氏美,康王夺之。

韩凭自杀。

何氏也投台而死,遗书愿合葬。

康王怒,使里人分埋之,两冢相望。

宿昔之间,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合抱,根枝交错,又有雌雄鸳鸯栖宿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

宋人哀之,因称其木为相思树。

见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诗句: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现代·万宽 相思数红豆,一粒一偷笑。

可恨明月君,却将赪颜照。

1.韩凭夫妻死,作梓,号曰相思树。

(三国魏·曹丕《列异传》) 2.战国宋国韩凭夫妻殉情而死,两冢相望,“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

相思之名,起于此也。

(晋·干宝《搜神记》) 3.战国时,卫国苦秦之难,有民从征,戍秦不返,其妻思之而卒。

既葬,冢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

(梁·任昉《述异记》) 4.楠榴之木,相思之树。

(晋·左太冲《吴都赋》) 5.相思,大树也,其材理坚强,邪斫之则有文,亦可作器。

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

东冶有之。

(东汉·刘熙) 6.相思子圆而红。

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北宋·李颀《古今诗话》) 7.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其木,斜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

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

其子若扁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

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

(唐·李匡乂《资暇集》) 8.红豆本名相思子,其叶如槐,荚如豆。

子夏熟,珊瑚色,大若芡实,微扁。

其可以饲鹦鹉者,乃蔬属藤蔓子,细如绿豆,而朱裳黑啄,结实甚繁,乃篱落间物,无足贵也。

其木本者,树大数围。

结子肥硕可玩。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9.按古今诗话云,相思子圆而红。

故老言:昔有人没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此与韩冯冢上相思树不同,彼乃连梓木也。

或云即海红豆之类,未审确否。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0.海红豆树高二三丈,宋祁益部方物略云:结荚枝间,其子累累珠缀。

若大红豆而扁,皮红肉白以得名,蜀人用为果饤。

(《九通通志》) 11.相思豆树高三四丈,有荚如皂荚而细,每枝四五荚,如攒一处,长一寸而大仅如指。

子三四粒缀荚中,冬间荚老裂为两片,盘缩如花朵,子犹不落。

其子如豆之细者而扁,色如点朱,珊瑚不能比其彩也。

余索的合许。

(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 传说 顾山,位于无锡、常熟、江阴、张家港四县(市)交界处,属江阴,它是在南宋时就形成的古镇。

顾山高50余米,状如蹲猫回顾,故名。

山上有古烽火台16处,山麓原有梁代古寺——香山寺,还有天香阁。

顾山东北六七里,有红豆树。

顾山红豆树,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所植。

昭明太子萧统(501—503),是梁琥帝萧衍的儿子,爱好文学,曾在顾山香山寺观音院内文选楼编修《昭明文选》。

现在天香阁遗址尚留有元、明、清残碑断碣,其中有清乾隆四年的《重修顾山文选楼碑记》和《重修昭明太子读书楼碑记》。

又说红豆树址所在地原为庵堂,北宋时有一僧人从外地移来这棵红豆树,从此人们把庵堂称为红豆庵,所在村庄叫红豆村。

《江阴县志》载:此树在元时曾一度枯槁,至清乾隆时复荫,咸丰六年大旱,此树结果累累。

1918年,徐九镛写有《顾山访红豆树记》,1934年吴宜生写有《顾山红豆记》。

红豆树原老树主干已腐朽,尚能看到直径1米左右的树干。

现存绿叶繁茂开花结子的树,可能就是清乾隆以后再生的两析分枝。

树高10米,冠荫周围50米,南分枝腰围1.23米,北分枝根部连枝腰围2.90米,上生三分枝,腰围分别为1.17.1.85.1.50米。

大树南2米处,1982年生一新枝,高0.7米。

南墙北,1983年又生一新枝,高0.45米。

这两株新枝,均为大树的连枝。

据查,红豆树曾在1937年结子一次,1956年也开花结子一次,1975年至1985年先后开花结子4次,其中1983年最盛,采得红豆子1600颗,1985年只采得7颗。

这棵红豆树,每年5月1日左右发芽,13-20日开花。

秋子熟,10月采摘。

其叶如槐,其荚如豆子,大若芡肉,形如心房,颜色殷红微紫。

古人以为相思的象征,故名“相思子”。

1982年,江阴县政府在红豆树四周筑围墙,建成红豆院,庭院南北长18.16米,东西阔15.66米,面积270平方米。

院内圆洞门向北,内置一条东西向走廊,廊壁置4个玻璃橱,陈列红豆子和名人为红豆树写的诗文。

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有座红豆村,...

李白年少时作的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据专家考定,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括述访友末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势的感情。

江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展开全部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唐杜牧>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

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击西北部少数民族侵扰战争情况。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

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

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

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硐终绞棵欠苡律钡屑案叨染?枥纯艿那榫啊=嵛擦骄洹霸附??陆#?蔽?堵ダ肌保??舜?娼?棵侵笔阈匾埽??且粼巷?希??坪雷常?泶锪耸乃老??呋迹???⒐Φ脑竿?刖鲂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指剑门关以南,也称剑南,这里代指古代蜀地。

蓟北,即蓟州,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一带,是安史叛军举兵叛乱地。

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和身处复杂动荡的时代,杜诗大多都有沉郁、悲凉、凝重的色彩,但此诗却不同,它一扫往昔沉郁悲壮的气氛,写得大喜若狂、轻快明朗。

首联点明事实原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 颔联两句以转作承,着笔深化,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

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

这是一首有名的“快诗”,开篇伊始,即运笔如飞,四联八句,一气呵成,情感炽烈。

它之所以 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

这里泛指武器。

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

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

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泛指边地。

诗的前两句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对复国大业充满胜利信心。

“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听窗外风雨时,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诗人激动不已,即便入梦也是铁马冰河,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愿为收复中原大地而驰骋杀敌的壮志豪情,并以此喻写、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壮志。

全诗意境开...

中国诗的起源是什么?

中国诗的起源是《诗经》。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概公元前11世纪——6世纪)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及贵族文人的作品。

经过孔子收集整理删除后,留下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共有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为《诗经》的精华。

小部分是贵族阶层的作品。

其中“雅”分为“大雅”与“小雅”,共111篇;“大雅”作品大部分是上层贵族的作品,一般以叙事为主;“小雅”除了贵族以外有小部分民间的歌谣;“颂”共有40篇,一般用于宗庙祭祀。

从形式上说:多半是四言的,但有少参差不齐的句子,多用重叠的句法,体现出民歌形象而生动的特点;从技术上说:多以叙事为主,不论表现贵族生活还是平民的生活,都是叙事的表现手法。

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起点,也是鼻祖,象一座宝贵的象牙之塔,艺术之宫殿,对后世的诗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继于诗经之后的便是所谓的楚辞时代。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上灿烂的两颗明星。

不同的地方是:《诗经》是周初至春秋时代的诗歌库,《楚辞》则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诗经》是中国北部民间诗歌总集,《楚辞》则是中国南方文学总集;《诗经》多言人事,偏于实际,属于人文主义;《楚辞》却多含神话,偏于理想,近于浪漫主义;《诗经》篇章短小,词句整齐,《楚辞》却是篇章复杂,词句参差。

代表诗人有屈原和宋玉。

屈原(公元前343?——公元前290)名平,字灵均。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怀沙》、《涉江》等很多首诗歌。

其中尤以《离骚》、《天问》有名。

其中的“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非常有名。

他的弟子宋玉也特别有才华,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有他所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都非常出色。

此外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有宋玉、勒、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在文学史上有相当高的地位。

《楚辞》的特别是:有浓厚的地方情感;有丰富的材料;有巧妙的寄托;有美丽的辞藻。

打破了四言体的模式,多以五、六、七为基础,善于运用民歌的自然韵律;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些”成为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

对魏晋南北朝的辞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时代语言体系的不断演变与适应社会的需要。

诗歌发展到汉代,涌现出很多的辞赋家及汉乐府诗体。

乐府诗歌开始向五、七言过渡与演化。

曲调繁杂,词句多杂言。

约有300多篇,现存大概只有100多篇。

分汉魏乐府、南北乐府等。

有描写贵族生活的歌辞及平民的各种曲辞,但并不是单纯的个人创作,也并不是一时之作,大多流传于民间而收集整理而来的。

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譬如《鼓吹.铙歌》皆杂言,如第十五曲《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及《相和歌辞》的《秋胡行》、《对酒歌》杂以三七八言句;《陇头流水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词》都是非常有名的杂言体乐府诗句。

汉乐府的诗体特点从句式上看,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体已经很多,但主要是杂言。

从篇章上看,有不到十字或仅十多字的短篇,也有千字以上的长篇。

题村也极广泛,抒情、叙事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作品都有,但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叙述性题材居多,这是它的一个主要特色。

是可以入乐的歌辞,这就形成了重声不重辞的现象。

表现手法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魏南北的乐府对中国文学诗词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五言古诗、七言古诗逐步从萌幼渐渐茁壮起来。

魏晋时的辞赋虽然占有一定的政治文学地位,但中心文化还是诗歌,还以杂言体为主,逐步使五言体迈向成熟的步伐。

代表人物有曹氏父子三人(曹丕、曹植)。

曹操被称为中国诗界的枭雄。

( 155年——220)年。

主要作品有《陌上桑》、《短歌行》、《苦寒行》《观沧海》、《龟与寿》等。

不乏名句问世。

如《龟虽寿》里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等值得后人借鉴与思考的诗文。

为当时社会的诗学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特点重在抒发一己之情怀,体现他所创作的个性与审美追求,也表现在他不拘一格网罗人才的偏至思想与政治策略,促进当时创作的积极性与互相学习交流的氛围。

扬长避短,从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再一点就是他的一些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深刻地影响曹氏兄弟在文学领域的发展,并起到启发与推动作用。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父死,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称魏文帝。

曹在《典论自序》中曾言:...

清朝是什么诗歌

清代诗人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朝;清代诗人创作之富,也是历代诗人无法相比的。

明清鼎革, 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 中原板荡, 沧桑变革, 唤起了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即使一度仕清的文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稍后的诗人及其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痛,但也感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诗篇。

清代诗歌在艺术上不满元诗的纤弱、明诗的肤廓和狭隘,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1.遗民诗人 清朝入关后的一段时间,诗坛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诗人的作品。

据大致统计,遗民诗人达到四百多人,诗歌近三千多首。

著名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等。

这些诗人都能面对现实,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包含着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着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

他们的诗作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和公安、竟陵诗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顾炎武从事抗清斗争多年,以恢复故国为志。

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的诗共存四百多首,大部分是五言诗,以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诗作不假雕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于杜甫,在清代评价很高。

2.“江左三大家” 由明入清而又仕于清的著名诗人有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

三人中,龚鼎孳较少特色,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故在此不作专论。

而钱谦益和吴伟业均居于诗坛领袖的地位,钱宗宋诗,吴尊唐调,二人各立门户,都是清代首开风气的诗人,影响很大。

以后清诗的许多流派,都不出尊唐、宗宋两途,都不出他们两人影响的范围。

作为主持诗坛近五十年的领袖人物,钱谦益论诗反对摹拟形似,也反对片面追求声律字句,主张写诗要“有本”、“有物”,强调时代、学问和遭遇的重要性。

他主张转益多师,兼取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对补救前后七子摹拟盛唐和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

他推崇苏轼和元好问,他的追随者冯班说:“牧翁每称宋元人,以矫王李之失。

”(《钝吟杂录》)在他的影响下,讲求宋元诗,蔚为风气。

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主要是把唐诗华美的修辞、严整的格律与宋诗的重理智相结合。

《初学集》中诗歌,愤慨争阉祸,痛心内忧外患,也表达了失意之士的郁塞苦闷。

他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以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而描绘黄山壮丽美景的山水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经历了亡国之痛和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钱谦益的诗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朝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亡国者的失国之哀和耻辱之感,诗歌充满沉郁悲凉的情调。

他的诗歌语言技巧高超,善于使事用典,也富于辞藻,这些对于重视雅致情趣的的清代许多诗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受他的影响,在他的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钱谦益不同的是,他没有很强的用世之心,入清后也不再参加政治性的活动。

但出于保全家族的考虑,他不得不屈身仕清,任国子祭酒。

但又感受到传统“名节”的沉重负担,自悔愧负平生之志,心情十分痛苦,时常自怨自艾,抑郁悲凄。

死前遗命以僧装敛之,要求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存之墓”,表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难以自主的悲哀和对仕清的终身悔恨之情。

3 .王士祯与康熙、雍正间的诗人 从康熙初年到中期,虽然抗清武装斗争尚未停歇,但大势已定,清王朝笼络汉族文人的政策也逐渐产生了效果。

尽管坚持反清立场的遗民们仍不能甘心于这种历史的巨变,但社会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适应这种变化而成为新一代诗坛领袖的是王士祯。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他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受到了他的偏爱,而对杜甫、白居易、罗隐等人的诗歌没有兴趣。

王士祯的神韵说对清代诗坛影响极大,成为清诗的一大宗派,他也获得了“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称号,做了五十年之久的诗坛盟主。

但也有人反对他的神韵说。

他的甥婿赵执信批评他“诗中无人”,袁枚则指责其诗为“所谓假诗”,主要是针对王士祯的诗歌不重视思想内容,很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把诗艺搞得很玄虚,单纯作为个人消愁解闷、娱情遣性的工具的做法。

清代中期的诗歌 乾隆时,王士祯...

有关精神的古诗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唐杜牧>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

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击西北部少数民族侵扰战争情况。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

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

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

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硐终绞棵欠苡律钡屑案叨染?枥纯艿那榫啊=嵛擦骄洹霸附??陆#?蔽?堵ダ肌保??舜?娼?棵侵笔阈匾埽??且粼巷?希??坪雷常?泶锪耸乃老??呋迹???⒐Φ脑竿?刖鲂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指剑门关以南,也称剑南,这里代指古代蜀地。

蓟北,即蓟州,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一带,是安史叛军举兵叛乱地。

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和身处复杂动荡的时代,杜诗大多都有沉郁、悲凉、凝重的色彩,但此诗却不同,它一扫往昔沉郁悲壮的气氛,写得大喜若狂、轻快明朗。

首联点明事实原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 颔联两句以转作承,着笔深化,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

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

这是一首有名的“快诗”,开篇伊始,即运笔如飞,四联八句,一气呵成,情感炽烈。

它之所以 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

这里泛指武器。

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

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

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泛指边地。

诗的前两句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对复国大业充满胜利信心。

“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听窗外风雨时,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诗人激动不已,即便入梦也是铁马冰河,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愿为收复中原大地而驰骋杀敌的壮志豪情,并以此喻写、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壮志。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

爱国古诗有什么?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唐杜牧>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

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击西北部少数民族侵扰战争情况。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

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

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

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硐终绞棵欠苡律钡屑案叨染?枥纯艿那榫啊=嵛擦骄洹霸附??陆#?蔽?堵ダ肌保??舜?娼?棵侵笔阈匾埽??且粼巷?希??坪雷常?泶锪耸乃老??呋迹???⒐Φ脑竿?刖鲂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指剑门关以南,也称剑南,这里代指古代蜀地。

蓟北,即蓟州,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一带,是安史叛军举兵叛乱地。

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和身处复杂动荡的时代,杜诗大多都有沉郁、悲凉、凝重的色彩,但此诗却不同,它一扫往昔沉郁悲壮的气氛,写得大喜若狂、轻快明朗。

首联点明事实原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 颔联两句以转作承,着笔深化,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

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

这是一首有名的“快诗”,开篇伊始,即运笔如飞,四联八句,一气呵成,情感炽烈。

它之所以 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

这里泛指武器。

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

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

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泛指边地。

诗的前两句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对复国大业充满胜利信心。

“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听窗外风雨时,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诗人激动不已,即便入梦也是铁马冰河,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愿为收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