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如何合理利用古诗词来分析哲学道理

qixinbaoshuwang 坐标: 162212 目录:/ru/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却表达了一个无尚的真理:站得高才能望得

远。

这就是利用古诗词,来表达人生道理的一个范例。在中国的古诗词里,表述人生哲理的诗句很多。可以买一本古诗三百首,逐诗阅读,细细品味,看看都有哪些句子是表达哲学道理的,既学习了中国的文化精髓,又得到了许多指导人生的道理,为你的人生开启了一盏指路明灯,也为自己的文学,语言能力增添了极大的功底。一语一出惊四座,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你们对宋词、唐诗的看法

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学艺苑中的两朵最美的奇葩。

个人认为,他有以下优点,适合也值得大家去学习:第一,总体看,他们篇幅短、韵律强,读之朗朗上口,词句优美,比之长篇大论的古文来说,她更易于现代人接受,更能让人陶醉,而且读之品之是一种享受;第二,自古以来的说法是“诗言志”,词发展成熟后也可以言志了,那么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情感、古人的哲学观等等,也都毫不保留地融入到了诗词之中,我们品味诗词,可以学习古人,增长智慧;第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能不了解我们的前辈的生活,从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比如读怀古作品、读节令作品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华;第四,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最凝练,所以作者们在遣词造句上用的功夫更多,可谓字字珠玑。

长时间学习诗词,可以增加自身语言的文采和底蕴,有助于文学素养的提升;第五,诗从诗经开始,发展到唐代最成熟,是黄金时期。

词代唐末产生,到宋代为鼎盛。

所以要看诗词,首选唐诗宋词,这是最精华的部分。

如何合理利用古诗词来分析哲学道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该怎么看?全是文言文加诗词。

《人间词话》看起来确实费劲,都是文言文,现在也有专门注解的,可以对着看的。

也有《人间词话注释版》,都可以尝试看看。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祝你学业辉煌!第一部分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

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

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

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色壁画即是。

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

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的第四折。

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

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

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

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

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

所以我们有些没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不住。

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有作品的作家。

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

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

所以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

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

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

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

”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

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

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

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

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

抄错了,刻错了,总是难免的。

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闻之,欣然规往。

”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

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

”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

“规往”就是打算去。

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

我上大学时,有位老师讲《庄子》,他说《庄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妇女”,有本哲学史就这一句话,大谈庄子对于妇女的看法,如何如何。

其实这句话里有错字,应是“而今安归”,“女”字属下句读,根本就没有“妇女”这两个字,抄错了,刻错了,坑害了人。

看来,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处理不好,妨碍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

有时错字还破坏了我们对作品的艺术美的享受。

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中说:“宜脩是宜笑之误,脩笑声近而讹。

”宜笑即笑时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齿,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

描写的是一种人的姿态美,非常形象化。

若依王逸注释说“脩”作“饰”解,宜脩就是宜饰,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呢?明朝人刻书,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

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这个办法。

不能随心所欲,想改就改。

即使是错字,改时也要说明改动的原因。

事实上古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错字问题有时是很复杂的,不仅只是通顺不通顺,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个美好问题。

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舸舰迷津”,这个迷字,有的本子作连字,有的本子作弥字。

作连字和弥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

但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恰恰是这个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觉得美。

究竟作者手稿上是个什么字,实在很难判断。

中国字实际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这里连字和迷字形体相近,弥和迷,声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么字,如何错法,不易弄清楚。

但也可能本来是一个连字。

温飞卿《送陈嘏之保侯官兼简李常侍》诗说:“春服照尘连草色,夜船闻雨滴芦花。

”连一作迷,可见连迷二字形体近似,容易弄错。

错成迷字后,有些费解,因之有人以声读相同又改为弥。

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而已。

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除开可能遇到一些抄错刻错的字外,最主要还是字义的解释。

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文言脱离口语,就不好懂。

宋朝有一个文人把”夜梦不祥,书门大吉。

”写成“宵寐匪贞,札闼宏庥。

”就是利用古今字义变化...

为什么中学生要学文言文?

你好,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 :)初中的我也曾有过和你一样的想法,但是现在观念也改变了不少哦~ 首先,文言文应该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不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最起码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我觉得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美,现代文有时就做不到这一点。

比如像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非常精彩的一篇文章,我个人很喜欢哦~~第三,文言文的内涵丰富,反复咀嚼之后便会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文言文蕴含的哲理和道理并不因其是古人之结论便已落后于这个时代,恰恰相反,有很多东西是我们现代人并没有感悟到的。

比如像荀子的《劝学》,就是指引我整个高中自强不息,一点一滴积累知识的一片很出色的文章!还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章后面的几段议论相当出色!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以及苏轼的《石钟山记》,要求我们做事要眼见为实,这恰恰体现了哲学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文言文并不是今后就用不到了。

学得多了,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文言文就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你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使你懂得更多东西,这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都是可以用到的!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认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但是有很多观点不是只听别人谈谈就可以让自己接受的,主要还是靠你自己观念的转变~~~希望你可以慢慢喜欢上文言文~~:)

苏轼写的诗词赋文中对佛道儒的看法

文学界苏轼深厚的佛学造诣,伴随他在江湖、庙堂间的反复进退,成为其人生旅途上须臾不舍的良师益友。

而对当时存在的欲劝度世人而装神弄鬼、引人一味求道而耽误农耕,以及某些佛门弟子蛊惑人心、扰乱国事的现象,苏轼也表达了痛心疾首的态度,进而偶有诋斥佛教。

但总而言之,苏轼儒家为主、释道相参的思想主流并未因此改变,而是表现出随着命运浮沉而不断充实生命深广的高度。

《苏轼文集》卷十二专录“记”一类文章29篇。

这些饱含雅趣、文理俱胜的作品,不仅使苏轼自蜀中,进而辗转至开封、黄州、儋州等地的游踪得以毕现,而且镌刻下他随着宦海漂泊而到达的每一处思想彼岸的雪泥鸿爪。

随东坡在宝刹庙堂间释怀、于亭台水阁畔咏叹,苏轼思想的不系之舟如缕缕浓淡相宜的翰墨在他沉浮而又泰然的人生沧海里宛然流转:早年乐道、贬居好佛、晚年更趋向诸家并收的大致走向,体现着他思想体系蕴含的愈加成熟的包容心态。

可其中一篇《中和胜相院记》却一反常态,不但斥僧侣所习经典为“荒唐之说”,更把佛家讲经说法的庄严道场归于“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的虚伪骗局。

试想一个在佛法讲论中乐在其间、津津乐道与僧道交游之趣的苏轼突然正襟敛容,变得与之水火不容。

思维波澜如此起落,不由得让人好奇。

曾枣庄先生在《苏轼评传》里谈到过《中和胜相院记》,指出它体现了苏轼“对佛教的真正态度”。

表面看来,这似乎成了曾先生赞成苏轼内心实际排斥佛教观点的确证;但细而论之,这句话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者佛教不等同于佛法,作为士大夫的苏轼对佛法尽可情有独钟,却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原有的刻骨铭心的儒家思想抛弃殆尽,转而对佛教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尽管苏轼对释道两家思想深以为然,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虽然已经表现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看空自身的觉悟,却仍未忘怀“黄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业”;越是有岁月伴着理想一起失落而万物皆空之感,越是引以为憾--因为作为一个儒者的自居,始终是盖过其它的。

因此,坚守儒学正统的苏轼对所谓“异端”的佛教会有或多或少的贬斥与怀疑;但就佛学思想来说,不但没有在文中对此妄加评论,还能在诸多的佛偈禅机里含英咀华,于进退得失的夹缝之中,游弋在儒释道思想交合的浩浩瀚海。

那么,对佛教成道途径的可行性、乃至于沙门僧侣素养深浅的非难,可以看做苏轼对当时客观存在的某些混迹佛门的不肖子弟狐假虎威行为的讥刺,却并不算违背他对佛教一以贯之的态度;可 是《中和胜相院记》中对佛家学说所表示出的非同寻常的迁怒,还是令人疑惑。

既然不能在一般思想倾向上找到突破,那结合该文创作的年代背景以寻找线索,则又辟出另一条探索蹊径。

孔凡礼《苏轼年谱》记载了《中和胜相院记》创作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是应惟简大师所请而记之。

当时正处于其父苏洵去世(1066年)到服丧期满(1068年)之间,苏轼虽暂时居丧在家,但之前仕途顺利,并没有像后来多遭贬斥的现实那样,有更多的切身感受和充裕时间来思考佛学的博大精深;至于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来切身体会解脱之道,更是后话。

要苏轼在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家通往济世立功的有为之路上,既看到佛光普照下空色如一的般若佳境,又要乘着道家凭虚御风的鲲鹏而作逍遥之游,可谓难上加难。

不独当时,即便来到了早已经历过几落几起的元祐五年(1090),深通佛法、业已悟及功名外物皆为虚幻的苏轼,在出任杭州知州时,还是在《乞子珪师号状》中建议朝廷赐予有功于钱塘六井疏浚工程的子珪和尚尊贵的师号,以彰其功。

当苏轼为官一任时,压倒其精神世界的仍是济世建功的儒者情怀,之前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此之下便显得不合时宜了。

故而,尚处于仕宦事业上升阶段的苏轼对佛学的初步涉猎,还不足以让他像维护儒学正道那样对之誓死捍卫。

苏轼签判凤翔其间,“王彭(大年)为军。

与彭游甚密,彭为言佛法”。

苏轼自己在《王大年哀词》中也回忆说:“每为出一篇,辄拊掌欢然终日。

予始未知佛法,君为言大略……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

苏轼早在之前就已接触佛学典籍,并坦率地以“喜”字系之;加之向他“言佛法”之人是与之亲密无间的王彭,可见苏轼从一开始对佛学及其爱好者都充满了好感。

另外,从《中和胜相院记》开头所引述的成佛经过来看,他不但熟知佛经阐述的苦难解脱之道,还交结惟度、惟简等僧侣多时。

在这种情况下,居丧其间的苏轼对佛家经典绝非一知半解,相反早已对此饱有浸淫。

通观全文,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对“弃家毁服坏毛发”的佛教招人入教的合理性,以及自己不学无术反靠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的部分教徒的讥讽,至于佛学所被斥“荒唐之说”的池鱼之殃,则更像是一笔带过的意外。

所以,《中和胜相院记》并不像作者笔下激烈的言辞那般对佛教、佛子和佛学没有区别地大加挞伐。

他的笔伐口诛,主要是对干扰正常农耕赋役生活的佛教活动、滥竽充数的僧侣宗教文化素养的担忧,以致言语锋芒过处,兼及佛学。

实际上并非刻意针对之。

记文末尾所述在胜相院中的见闻似与主旨无干,而试结合其中隐...

《高念东为人》文言文翻译

高念东少宰家居时,夏月独行郊外,于堤边柳阴中乘凉,一人车载瓦器抵堤下,屡拥不得上,招公挽其车,公欣然从之。

适县尉张盖至,惊曰:“此高公,何乃尔?”公笑而去。

达官遣役来候公,公方与群儿浴河内,役亦就浴,呼公为洗背,问高侍郎家何在,一儿笑指公曰:“此即是。

”役于水中跪谢,公亦于水中答之。

——高念东以少宰职位而在家里居住时,夏天独自在郊外行走,于堤边柳阴中乘凉时,见一个推车的人车上载满了陶器来到河堤下,几次往上拱都没有推上河堤,招呼高念东拉车,高念东很高兴地答应了他。

恰恰县尉张盖这时候来了,吃惊地说:“这么高身份的人,为何做这种事?”高念东笑一笑走了。

一个大官派遣差役来看望高念东,高念东正与一群小孩儿在河里洗澡,这个差役也下去洗,喊高念东帮着搓背,并问高侍郎的家在哪里,一个小孩儿笑着指高念东说:“这就是的。

”差役吓得在水中下跪请罪,高念东也在水中应答他。

关于新年的文言文诗词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感悟: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总称为宋词。

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

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田家元旦-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感悟:此诗是描写作者要赴长安应试那年元旦的情况。

说自己年已四十尚未有功名奉禄,还在鹿门山隐居,整日跟随老农和牧童去劳动,据占卜今年气象好,都说是丰收年,暗祝自己今年去应试也该遇上好运。

此诗平实亲切,时令和作为都写清楚了,好象作者的日记一般。

甲午元旦-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感悟:。

《甲午元旦》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

第三句过渡,借分赠。

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

后四句转入写元旦。

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

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

《甲午元旦》全诗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感悟:这首诗再现了宋时吴中地区除夕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将千年前的除夕之夜描绘出来。

诗的头两句“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既写出了民间守岁的习俗,同时也把人们迎接新年时的心理状态刻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