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杂诗:题目中不指明题材内容的诗。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条河流交错地流通。四水:苕(tiáo)溪、霅(zhá)溪、苎(zhù)溪、吴兴塘。《吴兴杂诗》是清代学者阮元的诗作。阮元在浙江做巡抚时,对百姓及农事尤为上心,他经常外出巡视民情,因此对江南一带的山川形势比较了解。这首诗即描写吴兴地区的田园风光。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二句,写江南水乡的特殊自然风貌。吴兴地处“四水交流”处,这些干流又有无数分支遍布城外农郊。人们利用天然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发展生产,美化环境,把家乡变成米粮之仓。“抱城斜”是指环城的干流与城墙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势态,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们给江南原野带来了生机。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两句写水乡农作及其特点:人们在水深处种菱,水浅处种稻,而在不深不浅的地方种藕。它首先给读者呈现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难怪“人人都说江南好”,难怪有“苏杭熟,天下足”的俗谚了。这两句还给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绘了更加生动的景物,即各种作物互相间杂,组成缤纷错综的图案。不说种藕而说种“荷花”,固然是为了字数韵脚的要求,但也使人从经济价值观念中跳出来,从审美价值角度来审视这幅图景。待到夏秋之交,绿的菱叶、黄的稻浪、红的荷花交相辉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图画。从语言风韵看,这两句也极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浅”,相反相成,已给人有唱叹宕跌、无限妍媚之感。而作者能事未尽,又写出一个“不深不浅”,对上句来了个折中,表现出绝妙的平衡;而在“深”“浅”字面上前分后总,又推出一层唱叹之音,使此诗洋洋乎愈歌愈妙。
此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诗的末二句将这遍及千家万户的溪水分三类,即“深”处、“浅”处和“不深不浅”处,并且分别为它们做了科学的安排,即“深”处种“菱”,“浅”处种“稻”,“不深不浅”处种“荷花”。这三种安排的共同特点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长得茁壮喜人。反之,如果不顾客观实际,那将会产生灾难性的的后果。 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实践的成功和目标的实现。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每个人各有各的抱负,各有各的处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机遇,关键在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专题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