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是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采用“落花”意象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
扩展资料:
关于“落花”的意象诗句:
1、《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译文: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
赏析:此处的“荣华未落”,其实是比喻诗人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则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
诗人委婉表达对落花的想象,用象征手法,直接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这种美人迟暮的忧虑,将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2、《前溪歌》:“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
译文:花落逐水而去,为什么当顺流回来,回来也不再新鲜。
赏析:诗人写出落花随水一去不返,轻微的叹息声中似乎隐隐传出生命流逝的无奈。这一声低低的叹息,也将成为一种惯性,而“流水落花”的意象组合,将成为中国诗歌中最凄美、最伤情的场景。
3、《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译文:兴尽才发现鸣叫的鸟儿已经换了种类,坐的时间太长,以至丁地上的落花也多了起来。
赏析:落花抒发诗人心境澄明意象,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象群(含落花意象)
古诗词中落花意象的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即柳絮,是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古诗中所有意象的的概括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
论毛泽东诗词意象特点,大约600字.谢谢
山,作为自然世界中最强大最能唤起人类感情的真实存在,屹立在地球的表面,产生在人类诞生以前的未知历史里,延绵到现在,历代人欣赏历代人赞美历代人抱怨,却无法真的反抗。
作为大地母体的一部分,它在那哪里就融入了哪个民族的生命,流淌于哪个民族的血液。
追溯到华夏文明始祖的先秦,在古老的神话里我们读到过《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而《刑天舞干戚》里,刑天就是葬于山而后获得重生的。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在中国文学的源流《诗经》里,山之形象也无处不在。
《国风,召南,殷其雷》中说道“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殷其雷,在南山之侧”,“殷其雷,在南山之下”即写车马之声,一会儿在山上一会儿在山下,就是不见远役的丈夫归来。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中更是多次以南山和北山有什么来做起兴之句,引出对“宾客有德有寿,为国柱石”的祝福。
而两汉,魏晋,唐,两宋,(元)明清这一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里,山的意象的出现更是层出不穷、风采各异、意蕴深厚而耐人寻味的。
这里便将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辉煌的诗词借用,和毛泽东诗词进行对照阐析研究,从而更好了解毛诗词中古典意象的艺术特色。
实际上“山”的意象在毛诗词中出现是十分频繁的,就我所收集的基本全面的毛泽东七十首诗词而言,山这个字就出现了大概六十次,再加上出现的“峰”和“嶂”等代山的字,一共山的意象出现的应该有七十次左右,这在七十多首诗词里出现,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了。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毛泽东作为人民革命的发起者和领袖,他常年在路途上奔波,为逃避追捕和迫害,进山是常事,同时中国革命也是从农村开始胜利的,“进山钻洞”是当时的战斗方针,所以山已经融入了革命的血液,融入了毛泽东的信念,毛泽东读懂了山自己也就成了一座世人不可企及的高峰。
水系意象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毛泽东作为古今中国的第一人,其领袖的风采和气度,萦绕宇宙,弥化乾坤,他不仅是仁者,也是当之无愧的智者,所以在他性灵所羽化的文字里,水也如山意象的存在一样,是他常喜提及与妙笔生花般应用的素材。
如果说山是大地的脊梁,那么水就是大地的经脉,脊梁威稳挺立,经脉温柔绵延,它们共同创造了世间奇幻的生命。
如果说山是男人,那么水就是女人,男人阳刚威猛行走四方,女人温婉灵动呵护家园,他们共同缔结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如果说山意象的频繁出现是毛泽东诗词的筋骨,是仁者厚重的慈爱,那么水意象的多次出现就是毛泽东诗词的血液,是智者丰满的思想。
一切生命始于水,亦如人类,也因为如此,人类在最初的记忆里便处处留下了水的痕迹。
当然由于早期人类生产生活能力低下,一般文字或者神话传说里的水都是灾难性的。
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很小就已经熟知了,大禹一生与水做斗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细节我们是非常熟悉的。
而《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关雎》篇目,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洲”即指河中的小岛,此句是个起兴句,以河中小岛上出双入对的雎鸠鸟,衬托出君子对情侣的渴盼和思慕。
这里水的意象是具有多重含义的,水既是一种缠绵无奈的阻隔,也是爱情温柔乡的指代,还喻指了“女儿是水做的”。
爱情里水似乎常常是红娘,《诗经国风郑风》的《扬之水》篇就更胜一筹,说道: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此诗中不仅表达了远役的士兵对妻子的思念,还以士兵之口责问激扬奔涌之水为什么没能带来自己的爱人,带她来和自己厮守,一起戍边。
而唐代诗词中水作为意象的出现更是俯首皆是了,如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一深潭的汪汪碧水都比不上我和汪伦的情谊,这里水是情感的折射。
水又是时间的折射“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里江水奔腾而去不待人,就如时间一样, “空回首,白了少年头”,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水还是时间的写照,且看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叹,再看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落寞,水,一个并不刚毅的物体,它承载的讯息确实如此之多。
其实我们所熟悉的古诗词里的水最多的应该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或灵动或伤感的部分。
如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再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毛诗词七十首里水系意象出现的大概有七十多次,“水”本身出现了十次,“江”出现了十五次,海出现了七次,波出现了四次,浪出现了十一次,涛出现了两次。
这总体加起来是个非常不...
古代诗词中有哪些意象,代表什么意思
一、古诗词常用意象 月:思乡,怀人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 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牡丹:寄寓富美好.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人常用它表达哀怨、愁苦、思归的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悲凉等.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蟋蟀:又叫促织,跟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有关. 猿猴:古诗词常借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表达了伤感的情绪. 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鸿雁、红雁、雁书、雁足、鱼雁:指书信、音讯.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鸿鹄: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鹧鸪:思念、惆怅、落寞,离愁别绪. 沙鸥:飘零、伤感. 鹰:刚劲、自由.,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骏马:喻指志向. 鱼:自由、惬意.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破晓:初现希望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或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 深夜:愁思、怀旧.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船:表现漂泊之感. 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表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梅雨:悠悠愁绪.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金风:秋风.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云:游子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尺素: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龙的意象有何寓意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看画面形、色、动、静,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
在作品中,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
下面这些花草、树木、虫鸟等自然现象就常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意象呢?下面是来自百度百科的一段文字:“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
”总的来说,意象是物象的一种,它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形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意象,意象对于诗词就像细胞对于人一样。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随便一首诗词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但又大众的意象,为什么说是独特但又大众呢,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大致的分为几种,这个稍后再做解释。
我的认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有它不同的意思,就算它们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但是再不同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属于它本身自己的意义。
那么现在就来看一看,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意象:(仅列举几样)1、树木类:柳树、松柏、梧桐、竹。
它们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在诗、词人的眼中它们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品格和它们自己的意义;比如:柳树这个词就表达出了: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而我们更为熟悉的便是松柏,在很多诗词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松柏这一意象,甚至到后来的现代散文家的作品中也有这个词语,而它的意思似乎就从古代一直遗传下来,并没有多少的改变;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花草类:花又可以大致分为,花开、花落两类,我们常见的关于花草的意象有以下这几类;桃花、牡丹、兰花、菊花、红豆。
而草更多的寓意了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在这一类里面,我最喜欢的意象便是红豆,不知当初王维是怎样将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却给人很美好的感觉。
在此不得不再写下一遍他的诗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在这一类里面,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菊花,它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动物类:猿猴、鸿鸽、鱼。
鹰、狗、乌鸦、寒蝉、瘦马等,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最熟悉或许就是瘦马了吧,因为我们很早就学过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而在这些意象当中,寒蝉使我不得不多留点笔墨,写下我对于它的理解,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努力后的寒蝉更是多了几分凄冷,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以上三类意象只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从这些意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在...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
《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
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
”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
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
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
古典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属于哪一分类
意象:其实是诗人的一种境界,这就是由景而发或由事而发的一种表现,诗人对事物的理解高度就是从意象中表现出来。
譬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的这首诗实际上是说自己对月独酌,而表现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可见诗人在意境中的造诣之深。
中国古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有五十多种,如: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 3.以折柳表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唐李白《忆秦娥》) 4.以“蝉”喻品行高洁。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宋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唐杜甫《蜀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刘禹锡《乌衣巷》)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 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 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 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宋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 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8.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 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9.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相类似还有芭蕉。
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 与深切同情。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 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李清照词云“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等。
14、水:因为水的绵软,剪不断的特点与人的惆怅情绪有相似性,诗人往往以水喻愁。
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 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以流 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又因为江水的东流,寄寓时光的流逝,人生的短暂,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如,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不复回。
15、猿啼:常象征悲哀、悲伤的感情。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6、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 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芦管的作用与此相同,不再列举。
17、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柳永《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