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句

诗词 淡薄名利

caoziying 坐标: 141204 目录:/shi/

精选的诗词 淡薄名利

淡薄名利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都相对田园诗中几乎都是吧,不为五斗米折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李白的将进酒有一部分都是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他也是田园诗人,所以这种诗也比较多)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夕)

淡泊名利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都相对田园诗中几乎都是吧,不为五斗米折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李白的将进酒有一部分都是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他也是田园诗人,所以这种诗也比较多)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诸葛亮)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宋·惠洪)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唐·白居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宋·赵师侠)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明·洪自诚)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自诚)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唐·僧尚颜)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清·李汝珍)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咏云〉

淡泊名利的诗句


1.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唐·李白《侠客行》
2.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不寝》
3.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唐·崔颢《行经华阴》
4.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唐·杜牧《洛阳长句》
5. 由来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风看牡丹。——唐·张祜《京城寓怀》
6. 穷达皆为身外名,公侯可废刀头取。

——唐·卢纶《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


7. 世道良自退,荣名亦空虚。——唐·韦应物《休沐东还胄贵里示端》
8.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唐·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9.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宋·范仲淹《留题小隐山书室》
10. 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宋·晏几道《玉楼春》
11.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

——宋·苏轼《满庭芳》


12. 碧云风月无多。莫被名缰利锁。——宋·张孝祥《柳梢青》

淡薄名利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都相对田园诗中几乎都是吧,不为五斗米折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李白的将进酒有一部分都是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他也是田园诗人,所以这种诗也比较多)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夕)...

淡泊名利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都相对田园诗中几乎都是吧,不为五斗米折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李白的将进酒有一部分都是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他也是田园诗人,所以这种诗也比较多)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宋·朱熹)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诸葛亮)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宋·惠洪)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唐·白居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宋·赵师侠)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明·洪自诚)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洪自诚)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唐·僧尚颜)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锁(清·李汝珍)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唐·杜牧)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咏云〉

纳兰性德淡泊名利的诗词

野 鹤 吟 赠 友 鹤生本自野,终岁不见人。朝饮碧溪水,暮宿沧江滨。忽然被缯缴,矫首盼青云。仆亦本狂士,富贵鸿毛轻。欲隐道无由,幡然逐华缨。动止类循墙,戢身避高名。怜君是知已,习俗苦不更。安得从君去,心同流水清。 提示 诗人以野鹤被羁以寓为官不自由的现实,表达了向往归隐山林的情绪。 秣陵怀古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诗词_淡薄名利

诗词_淡薄名利
提示 此诗怀古格调新异,站在批评明代朝政之失的立场,认为明朝亡国像六朝的兴亡一样,是腐朽的统治集团自己一手造成的,文人们何必哀悼其灭亡呢? 记征人语(十三首选二首) 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两迢迢。 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鍪卧听潮。 一曲金笳客泪垂,铁夜闲却卧斜晖。

衡阳十月南来雁,不待征人尽北归。 提示 这两首诗的背景当为记写康熙十八年(1679)征伐三藩之役中,南征清兵久戍不归的幽怨之情。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镫。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提示 这首词是康熙二十一年二月,作者扈从康熙帝巡视盛京、兴京路上所作。词中含蓄地抒发了殷切的思乡情绪和对扈驾随行生活的满。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提示 此词背景与前首同,当写于已出关途中的大凌河岸附近。思乡厌事的情绪也一致。可谓异曲同工的姐妹篇。 浣 溪 沙 小兀喇 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光废话分明。

提示 此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春,作者随康熙东巡至松花江地区时。内容是凭吊古迹,寄托难以明言的兴废之感,隐含对自已祖先乌拉部被努尔哈赤征服的悼叹之情。 满庭芳 堠雪翻鸦,河水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复如斯。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提示 写作背景与前几首相同。作者观看了东北边疆地区的抗俄战地形势,哀悼古今战场上的死难者,欲奋起向上,但见历代战争的悲剧结局,便对封建战功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不由悲从中来,对封建势力的兴衰与角逐采取了不以为然的态度。 金 缕 曲 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已。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提示 这是作者二十二岁时结识无锡文士顾贞观后,为顾题照之作。

此词在当时影响很大,“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无不知有《侧帽》者。”此词表现作者漠视功名门第和忌才妒能的恶习,抒发了二人间的深挚友情。 南 乡 子 为亡妻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信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千夜鹣鹣梦早醒。

诗词_淡薄名利

诗词_淡薄名利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提示 此词与以下几首悼亡词均为作者亡妻卢氏而作,语挚情真,是悼亡词中的上乘之作。 金 缕 曲 亡妻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提示 这也是悼念亡妻卢氏之作。巧妙地创造了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异曲同工的意境,极力渲染刻骨的相思悲悼情怀。想象新奇,情景融洽无间,韵味隽永。

青衫湿透 悼亡 青衫湿透,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提示 将亡妻生前形象、亡后幻想形象混成一体,在想象中保持、发展夫妻的无限柔情密意,情词优美动人。 原诗 世道江河,动成积习,风雅之道而有高髻广额之忧。十年前之诗人,皆唐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宋。近年来之诗人,皆宋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唐。万户同声,千车一辙。其始,亦因一二聪明才智之士深恶积习,欲辟新机,意见孤行,排众独出。

而一时附和之家,吠声四起。善者为新丰之鸡犬,不善者为鲍老之衣冠,向之意见孤出、排众独出者又成积习矣。盖俗学无基,迎风欲仆,随踵而立。故其于诗也,如矮子之观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面目,宁不悲哉! 有客问诗于予者,曰:“学唐优乎,学宋优乎?”曰:“子无问唐也,宋也,亦问子之诗安在耳。《书》曰:‘诗言志’。

虞挚曰:‘诗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为诗之本...

名利的诗句,名言

1-- 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唐.李世民2-- 离家自身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于谦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辛弃疾4-- 万里不惜死,朝得成功 --唐.高适5-- 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6--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唐.杜甫7-- 坚志者,功名之枉也 --晋.葛洪8-- 出人头地建奇功 --明.陆采9-- 丈夫贵功勋,不贵爵禄饶 --唐.姚合10-- 一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 --明.张羽1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3--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淡泊名利的诗句14--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15-- 风花雪月本闲,而劳忧者自冗;16--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淡泊名利的诗句17--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8--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19--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苏轼“淡泊名利”的诗句有哪些?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


1、
诗词_淡薄名利

诗词_淡薄名利
——宋·苏轼《满庭芳》
2、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一、苏轼
1、人物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文学成就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文章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三、艺术成就书法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26] 绘画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纳兰性德写的关于淡泊名利的诗词有哪些?

p>清.com/zhidao/pic/item/f7246b600c338744560298ea5a0fd9f9d62aa0


65.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非关癖爱轻模样,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月如水。

算功名何许,君须记。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不是人间富贵花。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皂雕飞处,天惨云高.jpg" /> 纳兰性德(1655-1685)、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号楞伽山人,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

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谢娘别后谁能惜,满洲人,赏心应比驱驰好,都不许尘侵。一日心期千劫在.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582765b79bef76c6d087f32dad26d1c2/f7246b600c338744560298ea5a0fd9f9d62aa0


65、烧痕残碧尽.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73e11fb0f6faaf5184b689bbb964b8d8/f7246b600c338744560298ea5a0fd9f9d62aa065,霜影乱红凋://f ...

诗词_淡薄名利
诗词_淡薄名利
诗词_淡薄名利
推荐阅读